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報評論
 
無帹慘成磨心
2013年 10月 24日 00:00    中國窗
 

   免費電視牌照事件持續發酵,矛頭并由針對政府的發牌決定,擴散至「一台獨大」的無帹,至於落選的港視,則被高舉甚至神化為香港電視業界的唯一出路,其他兩個可望獲牌的機構亦被完全忽略過去,包括母公司旗下平台也沒多提。二元對立的氛圍,乃至如此。

    無帹是否真箇不堪入目?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歷年來,全港觀眾已用遙控,向無帹投以支持一票,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否則的話,無帹也不會一台獨大。當然,背后原因可以是相對性的,即不是無帹太好,而只是對手太弱;不過,開台40多年的歷史,先后擊敗及在收視上遠遠拋離了佳視、亞視,還有其他如衛視,以及一眾收費電視等等,并且建立了「慣性收視」的基石,都證明無帹實力非虛。更何况,無帹在香港以至內地均擁極高影響力,由電視劇到旗下藝員,能夠一登這個平台,非但聲價十倍,更加天下聞名,直至今天仍然不斷制造話題劇集和話題人物,許多演藝人員還要借助無帹才能真真正正家傳戶曉,更莫說藉此進入內地,收穫數以億計的眼球和知名度。要說無帹莫衷一是,肯定是言重太過。

    無帹「怠意」是制度的錯

    可是,無帹多年來的壟斷地位,的的確確帶來了「怠意」,出現了節目創新不足的問題,由劇集的大框細節均自我重复,到綜藝節目等等參照其他地方的電視台,為人詬病實在無可厚非;然而,追本溯源的話,最大問題乃在制度,於此缺乏競爭的封閉市場之下,「怠意」乃是自然且必然的產物。就如坊間所謂「綜援養懶人」,如果綜援不至過於優厚,競爭力甚至更勝工作,人們又豈會甘於躲懶,而不努力掙取更佳回報?當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例如投入少卻回報大,肯定會帶來「養懶」現象。無帹的「怠意」,正正是制度的錯,因而才有引入競爭的聲音,這本來就是循制度上入手來促進市場健康發展的應有之義。

    還有一點,基於無帹的壟斷地位,注定了其低風險和大眾化的節目定位,此所以衍生「師奶劇」之類大量合家歡節目(除了特別的兒童時段、深宵時段等),難免有點偏離青年口味,因而淪為青年的批評對象,尤其見諸青年占多的一眾網絡平台和最近的示威活動。總的來說,大概沒有必要因為目標觀眾不是自己群體便群起攻之,以至因而剝奪了其他群體繼續收看所喜歡的節目類型的習慣。隨着科技突破,無帹除了翡翠台、明珠台,近年也開設了比較年輕化的J2台和資訊性的高清台,目的之一相信就是為了更好服務不同年齡和階層的觀眾。

    說到底,開放市場、引入競爭,從而帶來更多的電視選擇,才是當前電視市場的必然方向。至於一家電視台的好壞,決定因素乃是收視,觀眾自然會透過遙控投票的,市場手法永遠比其他方法更加合理、公平、公正。

    

李明生

    

 
(來源: ) 編輯:
 
商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