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聯會曾於今年2月份,約晤運輸及房屋局張炳良局長,就未來長遠房屋策略,如房屋需求、建屋目標、土地供應及建立房屋階梯等提出短、中、長期措施建議。行政長官梁振英在競選政綱中,把房屋政策列為重中之重,但諮詢文件內容卻叫人相當失望,未有使真正落實三年上樓,及如何清理23萬輪候積壓,成為長策的首要目標。而在土地供應上,短期用作增加房屋供應的土地既顯得無能為力,在中長期也看不到土地供應的具體情况,長遠目標能否達成,令人十分擔心。
住宅供應嚴重短缺
回顧1998年,特區首任政府的《香港長遠房屋策略白皮書》,訂下十年每年公私營房屋供應不少於8萬5千間。政府於2002年推出所謂「穩定樓市」措施后,停建停售居屋,沒有把原來興建居屋的土地,全撥作興建公屋之用,更大幅減少公屋興建數量,2002年至今,公屋興建量平均每年只有1萬5千間;公屋輪候戶由低至9萬家庭,激增至現今接近23萬家庭,并將非長者單身人士,摒除於平均輪候三年的範圍內。1997至2002年間,公屋興建量有165734間(政府統計處《香港社會及經濟趨勢》住宅單位落成量數據及差餉物業估價署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平均每年約有27622間,但2002年至今卻降至平均每年15000間,減少約13000間,十年來減少供應的累積,正與公屋輪候家庭大幅飆升的數字相若,公屋供應嚴重短缺。
私營房屋方面,由1997年至2002年期間,私人住宅落成量共有141877間,平均每年約為2萬4千間,也因政府收緊土地供應,住宅單位落成量逐年下降,平均只有1萬5千間(立法會資料摘要,香港的房屋供應:2013年5月28日,第3頁。)2007至2012年,私樓建屋量徘徊在7000至1萬5千間。供應嚴重短缺,引致樓價飆升,民怨沸騰。
土地供應短缺造成困局
房屋與土地關系密切,土地供應短缺,造成了今日的困局。在董建華年代,土地儲備足以興建每年96000個單位(建屋安民邁向二十一世紀:香港長遠房屋策略白皮書,1998年2月,第6頁。)然而,八萬五的建屋目標最終沒有達成。曾蔭權年代起,土地開發幾近停頓,建屋用地主要源自董建華時代,不開發土地,不作土地儲備,造成了今天土地嚴重短缺的問題。
本會認為,公營房屋的供應,應按真正落實三年上樓的承諾而調整,堅持以公營房屋為主導的方針,不應因經濟環境變化而隨意改動。私人樓宇的需求,容易受經濟環境所左右,政府須在私人樓宇需求量減少的時候,亦持續增加土地儲備及開發,以應付未來的需求。
應增房屋總體供應量
今次長策會諮詢文件,提出十年建屋目標為47萬間,平均每年只得4萬7千間,比董建華年代8萬5的建屋目標相距甚遠,亦遠低於港英年代的房屋供應數量。若要使公屋輪候人龍逐年下降,不再屢創新高,使私人樓市平穩發展,不用使用人為壓抑手段,如「雙辣招」,以免樓價不斷飆升,最根本的是要增加整體樓宇的供應。
目前,公屋輪候家庭約23萬,比港英年代的最高輪候額15萬高得多,但諮詢文件的第四章,公營房屋需求推算中,以既有的房屋政策為基礎,如非長者單身人士計分制,每年兩千個分配名額,及「三年平均輪候」的承諾等,沒有切實縮減輪候人龍的目標。
本會認為,未來10年,房屋的總體供應量,應增至61萬間,即平均每年約為6萬1千間,公私營比例為6比4。公屋應增加至平均每年2萬8千間,居屋興建應增至每年8千間,并因應需求進行調整;維持每年興建2萬5千間私人樓宇的土地供應,堅持以公營房屋為主導,以公營房屋平抑私人樓價。
公屋聯會總干事 招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