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報評論
 
錢荒體現金融業弊端
2013年 11月 01日 00:00    中國窗
 

    內地繼6月恐慌性「錢荒」后,近期再度出現市場流動性趨緊的現象;股市、債市雙雙下跌,市場利率全線上升,銀行間同業拆息一度突破5厘,連漲4天創下4個月來最大漲幅;近3個月利率持續走高,創4個月最長時間上漲。與此同時是信貸規模及廣義貨幣增長速度再創新高,9月通貨膨脹高於預期,主要城市房價上漲再度達兩位數。貨幣供應充裕之下的錢荒,顯示巨量資金并未投入實體經濟循環。長此以往,金融、經濟運行風險將持續累積,國家財富加速流失,亟需急謀對策,早日推動根本性的金融業市場化改革,引導資金流回歸實體經濟運行正軌。

    過度信貸是錢荒肇因

    內地金融業仍未擺脫地方政府主控的、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滯后機制。在這大背景之下,政府和國企背景的巨額貸款左右銀行資金主要流向。此類貸款大都欠缺理想投資回報,壞帳潜在風險巨大。一些貸款大戶,甚至成為靠不斷吸納資金才維持生存的「巨型殭尸」,造成越來越驚人的資金「黑洞」,且造成大量「權貸交易」的灰色空間,國家財富由此通過種種手段大量流失。

    這些信貸無形中存在政府擔保,成為國家發展巨大負擔。「有能力」取得此類優惠貸款者,相當比例將總量驚人的貸款轉投二級信貸市場賺取息差,大大增加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滯后的金融業機制令過度信貸陰霾始終籠罩。政府擔保的大背景下,銀行罔顧風險,過度放貸成風。實際上銀行業在地方政府主控下,對主要貸款流向亦欠缺風險掌控的權力。如近期四川、福建等地先后公布高達數萬億的政府投資計劃,中國鐵路總公司的巨額投資計劃呈「四季度井噴」等,不良后果令人擔憂。大量吸引資金流的另一個領域,是目前幾近失控的地方土地財政,催生了內地嚴重脫離國民負擔能力的高樓市。諸多不利因素之下,金融業逐漸喪失支持實體經濟運行的主要功能,實體經濟難以獲得融資支持,長期處於「缺血」狀况掙扎求存。

    金融業市場化勢在必行

    「錢荒」是金融業風險累積至一定危險程度的信號,現有金融機制持續下去后果堪虞。其實質是造成國家財富的加速流失,實體經濟陷入萎縮,國民購買力持續下降,通脹風險漸至失控。央行須不斷增加市場流動性,才能暫解「錢荒」。但這種暫時緩解是令金融風險繼續累積。金融業已不僅不能成為實體經濟的支持者,還會成為經濟發展的重大隱患,越延后根本性的市場化改革,將來付出的經濟代價越沉重。

    金融業要真正市場化,首要條件是必須取消政府、國企干預特權,資金流向必須以回報率和風險評估等市場條件為基準,才有望實施風險可控,杜絕權錢交易黑洞。現今更須全面嚴查、嚴控政府背景的信貸,清理壞帳,阻止金融風險進一步累積。

    其次是落實銀行自負經營風險,逐步消除國家擔保的不良現狀,降低國家財政對金融業巨額壞帳的負擔。在強制推行保險制度、保障存戶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引入金融業競爭和倒閉機制,允許不良經營者關停併轉。而引入嚴厲、高透明的制度監管,是令金融業市場化的必要保證。

    高興

    

 
(來源: ) 編輯:
 
商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