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撰文闡述,香港經濟要可持續和循環發展(建立可回遷經濟體量),就必須達到一定規模的經濟地理空間,及相應的消費和勞動人口規模。政府提出「未來本港不宜設人口上限」的思路是正確的,因為,這決定一個城市的消費規模和經濟發展的力度。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必須依賴於一定基礎的人口經濟規模。而其經濟地理空間是可以拓展的。因此政府應對人口增長保持開放思維。根據相關經濟規模的國際或國內發達城市比較分析,香港要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循環,人口基數最少應達到1200萬(不設上限),方能構成現代國際城市規模的經濟體量和可持續的消費、勞動人口集群。
港人口政策方向正確
10月24日,第四屆特區政府公布了香港未來人口政策的首份諮詢文件。針對近年來香港人口加速老化、勞動人口逐年下降、撫養比率上升和本港出生率低,及新來港人口增長等方面的壓力和挑戰,建議遵循「1、增加勞動人口;2、改善教育培訓、減少技術錯配、提升勞動人口質素;3、積極吸引海外和內地人才來港、在不損害本港工人利益下,更有效地輸入勞工機制;4、鼓勵年輕夫婦生育;5、探討延長退休年齡、善用長者群組資源」等五大思路作出積極思考和研究。
近年來,由於香港本地出生率持續偏低,加劇了人口老化和適齡勞動人口逐年下降的壓力。同時,由於香港地理空間有限、多年來經濟結構單一、及持續高地價等因素,導致商業成本高企,也造成了經濟發展與人才引入培養等領域,出現土地瓶頸和成本壓力的問題。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人才和土地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二者又是相輔相成、互為依托的關系。9月中,梁振英特首落區參加諮詢論壇時已清楚表達:香港經濟要持續繁榮發展,「一是要開發土地,興建房屋;二是要發展人口,培養人才」,一語道破了香港未來發展的兩大困局和矛盾焦點。
然而,香港回歸16年來,人口僅增加了120萬人(由600萬增加到今天的720萬),離1200萬人的國際城市基本規模還有很大距離。且多年來,本地人口出生率一直徘徊在2%以下的低谷,更加劇老齡化和勞動人口的矛盾,以至適齡就業人口比重逐年降低。外來人口素質結構也存在不合理現象,大有改善的空間。如:早前出現的雙非嬰問題、假(騙)婚新移民問題、投資移民及專才明星效應問題等。現時的外來人口策略不平衡,過度偏向「低端和高端」兩頭(即:中低下層移民或高端移民),而這兩端人口要麼因學歷較低,在港就業困難,生活能力較弱,需要較多政府救助,加重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壓力,且攤薄醫療、教育、社會福利等公共資源;要麼非富則貴,只當香港是解決國際自由身份的標籤,或意圖通過獲取特區護照,再跳板國外,根本沒有在港生根發展的欲望,也不可能發揮納稅貢獻的力量。而香港真正需要的,是大量中產新生力量和勞動人口,這一階層的發展緩慢,甚至出現下降。因此,香港未來人口政策,應配合土地開發、經濟發展,做相應的匹配和戰略規劃。
土地政策解港瓶頸
眾所周知,一個城市或地區人口的發展,最大的障礙就是土地。近十年來,香港土地開發幾乎是原地踏步,毫無寸進。「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保守思維,禁錮了香港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冲勁和步伐,其局限於「打好這份工」的狹隘思維,令香港靠吃老本維持現狀。讓新加坡快速趕超,上海、深圳急起直追。如今香港已優勢漸弱,核心競爭力散失,并深陷產業重建和經濟轉型的危機。梁振英上台后,務實進取,直擊要害,施政理念主攻土地開發與住房供應。此舉正是立足於經濟地理空間的拓展,促進經濟人口快速增長,築巢引鳳、吸引人才的當務之急。梁特首明確提出,香港要持續發展,就必須開發土地,興建房屋,增加人口,吸引人才,這就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根本所在。
筆者認為:香港的土地、房屋供應政策與人口發展規劃,應同步戰略規劃,協調推進發展。首先,香港土地的開發,應有大視野、大格局、大戰略,否則無法施展大手筆,無法書寫大文章。不能只局限於本港10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新界東北、西北等幾千公頃的待開發用地,這些土地畢竟是有限的,可開發住房總量和周期也是有限的,不足以支撐未來1200萬人口的基本土地與住房供應,及區內相關商業、金融、文化、生活等服務設施的配套所需土地資源。因此,香港土地開發應穿越邊際思維,着眼於港深產業合作、與泛珠經濟融合的戰略全局,全力拓展土地瓶頸和經濟地理空間。如通過建立特別合作開發區、自由貿易實驗區等模式,將香港的經濟地理空間向珠三角區域作戰略延伸,并通過經濟地理空間內產業布局的重建,促進本地勞動人口的跨區域規模化流動和增長等,以減緩本港有限地理空間的人口負荷壓力。
引入人才須全面檢討
未來香港的人口發展、人才培養及引進,應作全面系統的戰略布局。中產階層是現代商業社會的重要經濟根基和穩定器,也是勞動生產力和政府稅收的主要貢獻者。因此,香港政府應制訂相應的配套政策,鼓勵中產家庭人口的適度增長,不斷壯大中產階層。同時擴大引進內地或國外中產階層人才,及中資企業高管人才,以逐步提升本港整體人口的素質,有利於促進香港社會和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
再次,對於未來香港人才的系統培養和人才庫的建立,也應作全面戰略規劃。一是應充分利用香港國際教育資源優勢,大力培養實用型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應進一步擴充基礎和高等教育的軟硬件設施和教學資源儲備,并增加升學名額,以提高本地學生升學率。二是應逐步擴大內地生來港升學的招生規模,包括中學和大專以上學位,以配合優化本地人口結構和人才培養,有助加快改良和補充適齡勞動人口資源,全面促進中產階層的發展,及兩地經濟的深度融合。三是應逐步放寬駐港中資機構、私營投資機構高級管理人才和專業人士的屬地化管理政策,實施簽證便利化。并逐步放開內派公務人員的留港限制,以配合香港政制循序漸進改革發展和特區經濟的持續繁榮穩定。
四是應調整本港「專才和優才」的引進計劃,應立足於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和大中華區域的經濟融合與產業價值鏈的重建,調整未來引進人才的方向和重心。應多引進高端金融(商務)管理人才、專業服務人才、公共管理人才、財政金融人才和文化創意人才。應立足本土經濟貢獻率,減低明星「入口」效應,因其大多身份多元(有的雙重國籍),流動率較高,很難沉浸本港貢獻發展。
還有,支持政府鼓勵年輕夫婦生育政策,但應輔以具體的獎勵,如產假、醫保、教育等保障鼓勵措施。同時對投資移民政策可適當提高投資標準,并配套以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和子女就學、就業政策,以鼓勵投資移民及其資本長期留港發展,避免「身份解決,資金流走」現象,避免引入只借助香港作為中轉站投奔西方的所謂人才。因此,建議特區政府在設立專門機構、研究土地開發與戰略規劃的同時,也要設立專門機構,研究規劃和管理系統性人口規劃與人才戰略問題,解決未來建港人才的培養、引進、安居和就業等系列配套計劃。
港澳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 馬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