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前天主持經濟發展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會上研究本港土地資源的規劃如何配合產業的發展,并聽取經委會旗下專業人士的討論結果。這再度顯示本港經濟主體逐漸淡出房地產經濟,正向致力擴容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方向轉變。
經濟結構轉變正在形成
多年來,房地產業一直是本港龍頭產業、經濟支柱。政府有意無意間和房地產商一起,通過限制土地供應的手法推行高地價、高樓價政策,賣地因此成為主要財政來源,經濟實力也由此推高。但這是不可持續、竭澤而漁的發展手段,社會整體消費力被樓市過度吸納陷入萎縮,住房缺口拉大,市民不滿累積。好在近年本港成功將內地消費力吸引至本地市場,金融、貿易、旅游、零售等服務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逐漸增加。本屆政府放弃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致力增加土地供應,為擴容服務業規模打基礎;這是促使本港經濟結構向可持續性方向轉化的良好動因,有望逐步消減以往依賴房地產業的不良后果。
本港經濟結構轉變十分必要。高地價、高樓價政策,等於通過賣地對市民再度徵稅,且是重稅。畢竟居住是所有人的基本需求,無可避免。政府和發展商通過大幅增加市民的居住成本,輕易獲取巨額財富,是維持政府運營,維持社會運轉的簡易做法。但這種做法其實是一種掠奪行為,因為土地本質上應屬於全體市民所有,居住成本實質是居民付給政府的管理費,應該控制在較低水平,否則就造成市民財富被迫向政府和發展商手中轉移的不公現象。
消減房地產經濟條件成熟
以往過度依賴房地產經濟的弊端已頗為嚴重。樓市價格已遠超基層市民負擔能力,絕大多數年輕人已無力置業成家,平均婚齡和生育率持續下降,形成人口老化主要肇因;廣大中、低收入階層實質消費能力因此持續下降,基層逐漸向貧窮化下滑;退休長者一生積蓄被樓市吞噬,逾六成長者退休約20年左右就淪為赤貧,衣食無着。各行各業因社會整體消費能力實質下降而無力擴容,高昂租金成為最大營商障礙。為此,平抑樓市轉變經濟結構已勢在必行。
要擺脫對房地產經濟的依賴,就需要新興經濟實體來支撐。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兩地合作交往日益密切,實體經濟形成規模,已有條件支持港府放弃高地價政策。如金融業得益於內地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二的龐大需求,及人民幣國際化的加速,本港已發展為亞太區最重要金融中心,和世界最大人民幣離岸集散中心;貿易物流業也應內地物資流通需求的急劇增長而保持擴容;旅游、零售、酒店、餐飲業等因有數以億計內地訪客,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等。
梁振英厲行大規模土地發展計劃,增加土地供應,符合平抑地價,促進本港經濟結構良性轉變的正確方向。本次經濟會議各項建議,重心正是致力擴容對內地需求的服務能力,促進經濟發展。唯有盡早放弃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平抑居民居住、營商成本,才能提高整體消費需求,擴容各行各業發展規模,實現民富港強。香港已因依賴土地財政得到深刻教訓,內地各級政府卻有重蹈土地財政泥沼的危險趨勢,當局亟應急謀對策,遏止歪風。
殷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