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公布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以下簡稱「文件」)中,提到輸入外勞這個敏感建議,隨即引來勞工界不分政治立場的炮轟。政府不斷解畫,強調要理性討論。有關爭議仍然繼續。
輸入外勞非全無可取
勞工界站在工人權益反對輸入外勞,自是合理,也是應有之義。然而平情而論,當局輸入外勞的建議絕非全無可取。文件第4.13段提到:「若干行業,例如建造業、零售及飲食業、護理服務業,均面臨勞工短缺。有些行業的短缺問題屬短暫性質,有些是長期的結構性問題。」這就很符合客觀事實。
以護理安老行業為例,面對的人手短缺正是屬於「長期的結構性問題」。根據年初香港安老服務協會就立法會討論安老院舍人手情况所提交的意見書指出,該會訪問了119間參與「改善買位計劃」院舍的1311 名員工,當中護理員的平均年齡為52.3歲,而1311 名員工中有17.6%是年齡在60歲或以上,年齡最大的護理員達73歲,估計業界現在仍欠缺約5000名人手(見立法會CB(2)663/12-13(01)號文件)。
護理安老行業需要多5000人,但根據人口政策諮詢文件第4.16段,除了外籍家傭,截至2012年年底,香港只有2415名輸入工人,占總勞動人口的0.1%,大部分為安老院舍護理員工及農務工人,距離護理安老業界所需人手還差很遠很遠。
護理安老業向來被視為厭惡性行業,以香港的生活水準,要吸引更多本地人入行幾乎不可能。香港人口正急速老化,安老服務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這個行業缺人,已不單純是業界自身問題,而是嚴重影響了香港長者的福祉。試問到了這個階段,香港還不應適當地讓護理安老業輸入更多合資格的外勞嗎?
輸入外勞務必謹慎
安老服務業應加速輸入外勞,但文件同時提及其他面臨勞工短缺的行業,是不是表示就應當為這些行業輸入外勞呢?這是一個必須小心處理的問題。
經濟情况有起有跌,以建造業為例,就很受經濟大環境和樓價波動影響。如果經濟好樓價升時一窩蜂地大建樓宇和其他基建,當然會出現「搶工人」的情况。可是,一旦經濟和樓價下滑,建造業就會受到即時冲擊,行內無工開或開工不足的現象就會涌現,1997至2003年間的教訓殷鑑不遠。目下香港樓價狂升數年后似已見頂,環球經濟不明朗因素仍在發酵。考慮到未來經濟可能向下,現階段讓建造業增加輸入外勞并非良策,而且幾可肯定會招來強力反對。政府或可暫緩個別非緊急的基建,這一來可紓緩現時建造業的人手荒,二來他日經濟向下,亦可以有較多可開工的項目來紓緩工人困境,三來又可避免因輸入外勞而引起反彈,一舉三得。處理個別行業的勞工短缺問題,方法和政策多的是,不應單從輸入外勞方面去想。
輸入外勞是敏感議題,處理得宜,可增加香港的勞動力和促進經濟繁榮(如輸入外籍家傭讓更多本地婦女得以就業)。處理失當,就會為本身已爭拗不斷的社會火上澆油。因此,在輸入外勞一事上,社會必須理性,執政者必須小心,盲目反對和錯誤輸入,皆非香港之福。
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