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欢迎订阅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針砭時弊

近半數人查資料 上網盲目斷症
2013年 11月 05日 00:00    香港商报
 

    保健資訊氾濫 多like非可信

    近半數人查資料 上網盲目斷症

    【香港商報訊】記者李彩荷報道:隨着科技進步,互聯網資訊日益發達,有市民甚至上網「問症」自醫。昨日一項調查發現,近半數有上網習慣的受訪者表示,曾經就身體不適或疾病於網上搜集資料;逾三成人認為,在社交網絡上獲「赞好」或「分享」的保健資訊可信。相較於社交網絡和博客出現前,近半數受訪者表示,現在會傾向以天然療法或食療處理身體不適,較少向醫生求診。有家庭醫生指出,網上資訊氾濫,而且內容多未經證實,部分病人采用偏方或食療醫治身體,結果延誤診治,令病情進一步惡化。

    

    美迪寧廣場上月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訪問了516名本港市民(25歲至60歲),以了解港人瀏覽網上醫療資料的習慣。調查發現,超過八成受訪者有上網習慣,當中近六成曾於網上瀏覽有關保健知識的文章;四成多人曾就身體不適或疾病在網上搜尋資料,其中以各類痛症最受關注,包括頭痛、胃痛、關節痛等;五成多人認為,從網上獲取的保健資訊可信,包括知名人士的偏方或博客、於社交網絡廣泛流傳的保健資訊、於網上發問集思廣益所得的答案;約三成人曾於網上分享保健知識。此外,逾一成半受訪者表示,曾因看到網上資訊而誤以為自己患病,主要是痛症、腸胃問題和癌症。

    食療非所有人都適用

    家庭醫生張永德說,網上醫療保健資訊氾濫,根據他的經驗,現時常見的問題包括:網友推介的藥物中,部分涉及醫生處方藥物;部分病人采用偏方或食療,導致延誤診治個案有上升趨勢;網上食療林林總總,但并非所有人適用,若胡亂服用,有可能會影響身體。

    他又指,網上的醫療資訊會列出不同病症的病徵,但不少病徵都非常相近,有人會因為自己出現類似病徵,而誤以為自己患病,甚至出現「過度疑病行為」,經檢查后證實是虛驚一場。有研究指出,有過度疑病行為的人,在同一個月內患上嚴重程度的經常焦慮症和抑鬱症等情緒病的風險,較其他人高達2倍。

    信按摩治高血壓終中風

    張醫生續稱,曾經有一名高血壓和睡眠窒息症的患者,因為不想長期服用西藥,於是聽取朋友的意見,改以推拿按摩治病。有見病情開始穩定,這名病人停止覆診近1年,結果突然急性中風。雖然他在病發時即時送院救治,但中風仍使他半身癱瘓,服用的藥物數量亦由1至2種增加至大約5種。

    應徵詢專業醫護意見

    張永德建議市民瀏覽網上資料時,應選擇官方網站或專業醫療團體,并注意內容有否經專業人員核實。他又提醒市民,不要以瀏覽人次、「赞好」或「分享」判斷資料的真確性。而在服用藥物和食品前,亦應徵詢專業醫護人員的意見,以免加劇病情。

    

 
(來源: ) 編輯: 吴天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