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報評論
 
從服貿協議看兩岸互信不足
2013年 11月 06日 00:00    中國窗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自6月21日簽署后,在島內引起巨大爭議的情况下,至今未能在台立法院通過實施,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看到曙光。而7月10日,台灣與新西蘭簽署的經濟合作協定,獲立法院10月29日二讀順利通過。兩相比較,高下立判,可看出台灣民眾對大陸存慣性成見,非短時間內可消除,兩岸仍缺乏足夠的政治和經濟互信,須有足夠的誠意、善意及時間,慢慢培育和改變。

    服貿協議兩岸皆受益

    服務貿易協議到底對誰好,大陸還是台灣?不同的角度看待,就有不同的結果。從大陸方面來看,大陸承諾對台灣開放80項,全部都高於對WTO的承諾水平,讓台灣服務業提供者得以更優惠的條件赴大陸投資經營;而台灣對大陸承諾開放64項,大約三分之二低於對WTO承諾的水平,其中中藥批發業、餐飲業等27項在4年前早已開放。兩相比較,兩岸服貿協議向台灣利益大幅傾斜,可說是對大陸的「不平等條約」,台灣明顯占了大便宜;從台灣方面來看,其反對理由有二:一是所謂的黑箱作業,二是冲擊太大,受影響的業者競爭力弱,面對陸資只能坐以待斃,影響民生。如果按照上面的說法來看,一項協議令兩岸的民眾都覺得吃虧而不是互利互惠,這個協議完全是吃力不討好,根本沒有簽署的必要。

    但事實果如此嗎?顯然不是。服貿協議對台灣來說,不僅有助於服務業的發展及輸出,而且能夠活絡台灣經濟,增加就業機會,并逐步促使大陸落實開放服務貿易,順應自由化與國際化的趨勢,并為簽署其他經貿協議作準備;對大陸來說,兩岸的市場相互開放,有利於優勢互補、共享商機,共同提升國際競爭力。貿易協議必然有得有失,重要的是能讓利益最大化,簽署合作協議,沒有誰是笨人。

    有媒體表示,民進黨杯葛服貿協議,把服貿協議說成「洪水猛獸」,添加政治色彩,制造輿論恐慌,誤導不明真相的民眾,才令服貿協議阻力重重;許多民眾對於服貿協議內容不甚了解,在有心人士及媒體的引導下自然會充滿恐懼與憂慮云云,批評綠營的同時,也希望馬政府應想法讓民眾了解安心。當然,民進黨在事件中扮演主要的反對角色,這是肯定的,到目前為止,綠營杯葛兩岸服貿協議的態度沒有改變,「倒閣」案失敗后,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稱要「加倍奉還」,大概指的是要在立法院通過服貿協議時設下更多障礙。但民進黨的杯葛只是表象,深層原因還是島內民眾對大陸的認識,主觀判斷上仍存很深成見,心懷戒心。

    雙重標準顯互信不足

    所謂島內民眾「不明真相」、「不甚了解」,其實都是一種藉口。台灣與新西蘭洽簽協議,前后也歷經兩年談判,不管是開放項目或開放時間表,事前幾乎無人知曉,比兩岸服貿協議還要嚴守秘密,卻不見有人批評「黑箱作業」;台新協議的內容,相信除了政府具體負責的部門和官員知曉,在島內隨便問一個人,十有八九語焉不詳;至於開放幅度,台灣對大陸嚴防死守的農產品,卻對新西蘭1323項農產品在生效后立即實施零關稅,只有11項農產品排除在降稅之外,也沒人認為「冲擊太大」,并在10月29日立法院無异議順利通過。對比服貿協議討論之久,報道之多,到頭來還要「逐條審議」,要「完全告知內容」,要「公開辯論」,馬英九為服貿協議可能還要4個月才能排上立法院議程感到憂心忡忡的待遇,島內對待兩岸經貿合作和台新合作的態度,完全是雙重標準。

    台灣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說過,服貿協議是台灣的需要,不是大陸的需要,又指台灣政治复雜,往往讓好的法案政策被惡意扭曲,「好事被講成壞事」。台灣對大陸「讓利」挑三揀四,對新西蘭的「不讓利」一概承受,反映互信不足仍是兩岸合作的最大障礙。台灣TVBS公布最近民調,若只有統一、「獨立」兩個選項,后者的支持度高達71%。這個結果值得玩味,也值得深入思考。

    方想

    

 
(來源: ) 編輯:
 
商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