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報評論
 
「新香港人」的竇娥冤
2013年 11月 07日 00:00    中國窗
 

    早前《環球時報》有關「新香港人」的社評,備受一些港媒質疑。「新香港人」一詞傳遍大街小巷,很多人對這個名詞、這組人群提出指責,媒體甚至制造兵臨城下的惶恐感。我不同意「新香港人」這一說法亦不是所謂的「新香港人」,我只是一個在香港工作的深圳人。說到這里,可能有人認為我搶了本地人飯碗,我相信這種指控也同樣適用於所有出入中環的紅鬚綠眼的朋友。我在此并不想討論「香港發展是否需要新香港人」這種毫無意義的偽命題,只想回到事情本質去為「新香港人」申冤。

    無人希望香港每况愈下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才是所有人、包括所謂「新香港人」或「香港人」的客觀行為準則。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在一個適合自己、容易生活的地方。許多人選擇香港,是因為香港文明守禮的風氣、繁華多元的生活以及單純明瞭的制度。

    對於所有離鄉別井來到香港并希望重新在此落地生根的人來說,他們并不希望搞破壞,他們并不希望一個他們將來立足發展的地方每况愈下。這也是常識,是將心比心就能簡單推導而出的共鳴。當然了,陰謀論者總有他們別具一格的觀點和詭計。

    對他們來說,他們并沒有自詡什s「新香港人」,因為所謂「香港人」這個標籤并非像勞斯萊斯一樣往車上一貼別人就會對你刮目相看并且敬仰萬分的。對於中國人來說,「你是哪里人?」這一句話只能說明你故鄉在哪里或者生活在哪里,出了所謂的中國人小圈子之外就毫無代表意義。就算進入美國籍,自詡美國人,亦無法掩蓋他是中國人這一個事實吧。所以人只是流向「餅更大」、平台更高的地方,并非因為「香港人」這幾個字能夠帶來什s,更非因為那種誰嗓子響誰說了算的「民主制度」。對於我來說如是,對「新香港人」及「香港人」如是,對外國人亦如是,這才是「普世價值」。與我來港求學的同學中,畢業后回流內地的占大多數。要說什s他們在港求學卻不貢獻香港,那是香港保護本地生就業的政策以及內地近年優勢使然。所以不能說香港政府優待內地人。

    自信面對外來人口

    再說一個具體事件。抱怨幼稚園面試要用廣東話作答的雙非家長,常常被作為例子來說明內地人「妹仔大過主人婆」,不尊重,不學習粵語,反而要求用普通話作答。雙非家長愛子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功面試入學,這樣迫切的心情應該很多人都能體會;臨到面試才獲悉要用粵語作答的,其心情多少亦能理解,要孩子立即學懂粵語已不可能,但要求幼稚園開放多種面試語言,還是很有機會的嘛!一個家長真的會要自己的孩子反逆主流、要求這個大環境一味遷就他嗎?一個家長會認為多學一種語言不是好事嗎?我相信很多不懂粵語的家長,只是以為孩子進了學校就自然能學習粵語罷了。現在很多學校都是兩文三語教學的,家長以為面試亦能兩文三語也是情理之中吧。情緒上的發泄實在不值得理會啊,這些報道只是譁徏取寵。

    本來在每個城市的流動人口中,有一部分希望留下紮根發展,另一部分希望積累足夠的財富回到家鄉,大概亦是人之常情吧。每一個兼容并包的大城市,都難免受到外來人口和文化的冲擊,如何在這種碰撞下保有自己文化價值,對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何嘗不是一個大城市應該探討的議題。一味敵對排斥,自己的文化亦很可能在排斥中慢慢消磨,慢慢被同化。

    自信是文化的基石,莫名的躁動及不安是自信動搖的徵兆,自信動搖是基石崩塌的前奏。何不認清自己的文化內核,恪守信條,讓他人心受感染并動身追隨?雖然人口壓力為香港帶來不少問題,但要求「新香港人」為這一籃子問題買單,他們不是比竇娥更冤嗎?

    曾綺雯

    

 
(來源: ) 編輯: 吴天标
 
商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