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報評論
 
國家周邊外交 香港應有作為
2013年 11月 07日 00:00    中國窗
 

    10月24日至25日,中央舉行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并提出「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

    中國與周邊國家培育「命運共同體意識」,是一個新提法。我的初步理解是,這一新命題,既以中國與周邊國家多年來發展雙邊和多邊關系所取得的成果為基礎,又體現中央對於中國與周邊國家未來關系所做戰略部署,重點是: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推進區域安全合作。

    尽管在中國與若干鄰國之間依然存在着關於領土或領海主權爭議,若干國家對區域或全球事務持有顯然不同於中國的觀點和利益企圖,但是,只要中國堅持周邊外交基本方針,就能夠與絕大多數鄰國建立「命運共同體」。

    港核心價值須與時俱進

    就在周邊外交工作會議結束的當天即10月25日,李克強總理會見東盟10國經貿部長,提出關於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的意見。聯繫今年以來,習主席和李總理相繼訪問一系列周邊國家,充分顯示中央在大力推進與周邊國家外交。

    就香港而言,「命運共同體」觀念不是新的,9年前,2004年上半年,本港就有人鼓吹香港人的命運共同體意識。這些年來,不斷重复香港傳統核心價值,其實,就是不斷強調香港人的命運共同體意識。

    「命運共同體意識」屬於意識形態,固然與價值觀相關,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意識形態」相對於「經濟基礎」的獨立性,但是,歸根到底,是社會存在、尤其經濟基礎的反映,因而,也必定隨社會存在、尤其經濟基礎的轉變而轉變。

    今天,香港一些居民依然視傳統核心價值為金科玉律,主要是抗拒或懷疑香港經濟融入國家主體經濟會帶來意識形態的某種變化;反對派利用這一點,人為炮制事端,煽動社會風潮,竭力反對和阻撓香港經濟進一步融入國家主體經濟。他們忘記或忽略了最基本的一點即香港經濟融入國家主體經濟是大勢所趨,為香港生存和發展所必不可少,以此為基礎,香港傳統核心價值必須與時俱進,也不得不與時俱進。

    與內地經濟聯繫無可替代

    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應當明白:中國與周邊國家打造「命運共同體」,是順應21世紀上半葉全球經濟金融政治重心由「西」向「東」轉移,這是人類近代史上最重大的全面結構重整,其意義超越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及二次大戰。

    未來二三十年,一方面,以信息全球化不斷拓展為基礎,經濟全球化將繼續深入;另一方面,全球化繼續深入將體現全球結構重整,從而,區域一體化不斷拓展和深化將是全球化主要特徵。世貿組織多哈發展談判名存實亡,美國策動「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已然反映全球化新特點。對此,素以高度開放自傲的香港必須充分領會。

    近些年,特區政府和某些界別不是沒有花力氣拓展香港與西方國家經濟聯繫,甚至,花了不少時間和資源開拓香港與亞洲其他經濟體的聯繫,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替代香港對國家主體經濟愈益深刻全面的依賴。最近,國家與英國在人民幣離岸業務上加強合作,新加坡拓展人民幣離岸市場更加進取。鑒此,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有關部門表現更急迫意向,爭取中央加大對香港金融市場支持。問題是,香港所作所為都是從現實經濟利益出發,缺乏整體和長遠考慮。香港爭取與東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也是基於現實經濟利益。而今,國家制訂和實施周邊外交戰略,打造與周邊國家的命運共同體,香港作為國家的一個特別行政區豈能繼續只顧自己現實經濟利益、竭力維護傳統核心價值?

    今天香港,社會焦點被反對派騎劫,社會情緒為無助徬徨左右。特區政府有努力施政之心,缺有效施政之力,既因為反對派百般掣肘,也與管治班子缺乏整體長遠籌謀有關。

    周八駿

    

 
(來源: ) 編輯: 吴天标
 
商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