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報評論
 
借電視發牌爭議化危為機
2013年 11月 12日 00:00    中國窗
 

    自立法會否決以特權法向特區政府索取發牌文件之議案后,場內場外出現「兩極化」的反應。筆者明瞭,當部分人士期望出現落差,不能接受結果時,總需要情緒宣泄,而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訴諸「絕對真理」──別人不被說服是他們信奉不公義。但對於政府這市場規管者而言,可能看得更多的是「社會服務使命」,如確保「電視業界公平有序平穩發展」、「電視節目老幼咸宜」、「可靠頻道讓各族雨露均霑」。

    公義無價 牌照有價

    筆者作為一個決策科學的學者,絕對相信社會公義和社會契約關系,正因如此,筆者多次強調法庭是個較理性和莊嚴的場所,去提供更詳細發牌文件內容去解決多項爭議,和捍衛理性和守法之香港核心價值。筆者也相信,做任何公共決策分析時,總有量化(如財務、營運數據、技術水平)和不能簡單量化和列明(如整體信心、公義等)的地方,這大致反映在發牌的四大原則和十一項因素,并以顧問報告作重要參考。

    事實上,公義無價,但牌照有價,據悉有分析員曾用成功獲牌公司在發牌消息公布后的市值升幅,去推算出一個免費電視牌估值在十億港元以上。姑勿論這是否公允值,對於一間遠比「翠華茶餐廳」市值少的港視而言,一個免費電視牌可以對其商業估值產生巨大影響。當社會上部分人士吹噓所謂的「公義」,當中可能會涉及龐大「私」人利益的時候,人民公僕和代議士更應該慎重,代議士不能輕率地濫用特權法,以免有機會讓特權法淪為私營公司對政府以牙還牙的「政治恩物」。

    筆者也明白,每個人有不同的觀點和情緒是正常的,「不去生產繼續抗爭」或「選擇跳槽」也是一種自我選擇,但世界總不會因「主觀認知」和「願望」而停止轉動,在爭議高潮過后,各界是否應冷靜下來,重新出發呢?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筆者個人認為,對於標榜創新和挑戰行業規範(industry norms) 的港視而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筆者這樣說,不是想幸災樂禍。事實上,當人人看見是機會時,未知是真正的機會。試想,當一個只得700萬人口小市場的傳統電視行業出現五台爭霸,一間新電視台要在割喉式惡性競爭環境中突圍,靠的不外乎是資本投入和資源整合(包括團隊磨合和業界合作),這對於行業行政經驗少、行業人脈關系淺、節目貨存量少的港視而言,挑戰難度是否甚巨?若因為某些「出位」意志(如大量出位節目題材、需要過多頻道并需大量外購內容、行事作風太高調等等),有機會超越了行業「江湖規矩」甚至乎「道德界線」,弄得行業失去自律,試問市場規管者如何去恢復行業生態健康和確保公共服務「老幼咸宜」、「各族雨露均霑」?筆者個人認為,港視較難給予政府和業界「整體信心」,長遠發展也未必有利。

    與其為了幾近沒有結果的事情蹉跎歲月,爭吵無日無之,港視不如另辟蹊徑,在互聯網甚至在移動手機電視市場上,闖出血路。須知道,香港人未必有時間看電視,未必方便在公司看網上節目,但偏偏能夠騰出很多時間玩手機。如果北望神州,移動手機電視潜力更為龐大。如果以傳統電視方式去開發內地廣告市場,似乎事倍功半,但跟其他公司合作,以兩地手機電視收費計劃促銷電視內容和手機高速上網,則可能發揮港視突破框框之潜能,另闖一片新天地。

    對於港府而言,現在應再審視一下司法覆核挑戰所承受之風險,如有不利之處,應先作出法律補救工作。

    另一方面,港府也可借今天發牌風波,檢討一下如何改善行會與各界的關系。須知道,每年立法會都做了不少公關工作,難道行會不能夠在公關上多下功夫,并多點收集市民和學者意見?

    保護中環運動總召集人 楊雨霑

    

 
(來源: ) 編輯:
 
商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