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報評論
 
三中全會看重市場力量
2013年 11月 14日 00:00    中國窗
 

    十八屆三中全會剛閉幕,始終是關乎國家未來的路向,甚至對全球的政經形勢,也有相當重大的意義,相關的討論自然很多。至於市場參與者,無論是真金白銀押注的,抑或是純粹作報道或評論,都有話要說,但說的話是否有理,又是另一回事。

    例如,會后有不少言論似乎認為,會內并無提出什麼令人驚喜的東西,故此股市投資者失落,股價下跌云云。平心而論,這是沒有道理的。原因很簡單,幾十年來,三中全會從來都不是具體指出,究竟哪個行業哪個板塊有什麼補貼或政策傾斜的場合,這次也一樣。

    投資炒作評論未可當真

    很明顯,過去一個多月,不少投資者熱衷於炒作三中全會概念,憧憬新政策的範圍各色各樣,幾乎可以沾上邊的都已有炒作,甚至沒有太大基本因素支持的,也都一樣照升如儀。

    然而,千萬不要以投資者的這種炒作,作為評論的基礎,因為投資者本身未必真的相信概念的落實,大家需要的只是一種短暫的信念,甚至是其他投資者可能有類似信念,已足以催生自我實現的預言,令相關板塊的股價大漲。換言之,投資者一邊大炒特炒某些行業的股份,原因可能只在於他們相信別的投資者可能也人同此心而已。更何况,從股市近數周的表現看,高位先行鎖定利潤的大不乏人。促使炒作的各種言論,當不得真。

    果如是,真正重點是,客觀看看三中全會以后,政策上的大方向是什麼,而不是企圖立即從中淘金,找到片言隻語說這個或那個板塊有利多的可能。

    事實上,對於投資者,以至全世界關心中國發展形勢的人,今次的重點不可能找錯,肯定是在市場力量發揮決定性影響這一點上。這個關鍵沒有看到的話,難怪一般執着於個別行業前景的短視評論,往往是離題萬丈。為什麼市場力量那麼重要呢?

    市場化前景樂觀

    根據經濟學理論,在資源配置上,如無外力干預左右,供求的平衡,最終反映在市場價格上,這個真實的市價,對於資源有效率的配置,至為關鍵。只有讓市場可以發揮的場合都發揮,整體經濟的潜力才可以盡用,效率最高,沒有浪費。當然,在不同的戰略考慮下,尤其在涉及體制改革的重大問題上,不同行業的改革進度有快慢,容許市場化發揮更大力量的步伐,也必然有所不同。

    毫無疑問,方向應是朝着全面以市場化為主導,以釋放更大的經濟動力。只不過具體執行這個深化市場角色的進程,無可避免地有具體的困難,這一點是大家應該諒解的,始終由一個體制轉變成另一個體制,茲事體大,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全盤改變的。事實上,觀乎東歐的改革模式,跟中國的改革模式相比,前者翻天覆地的改革,稍為在關節上拿摥不準,便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相比之下,中國模式是摸着石頭過河,循序漸進,未必滿足從一個理想模式的眼光去看的要求,但卻是最務實可行。

    具體而言,當市場力量可以更大程度參與整體資源運用的決策時,效果必然有別於現行模式。首先,在市場發揮極致時,非價格競爭的比重可以減至最少,這類非價格競爭背后包含尋租行為,包括一般人常常詬病的壟斷或貪腐行為,都可以大幅度地減少,一個行業如是,多個行業亦如是,則經濟資源的運用便可以效率大增,而過程中原本可能產生的各種不平衡或不同人士之間的摩擦,都可以減少。

    事實上,有了這一重理解,不難回過頭來,看看一般人若單從片面的投資者角度看,為什麼會看歪了而不自知。舉例而言,分析員可能純粹因公報未有具體強調國企改革或環保等問題,便以為沒有這些東西存在,而深表惋惜。但若小心觀察,不難發現,若市場力量真的可以大展所長,發展下來,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原有的行業領導者可能面臨競爭壓力,壟斷和貪腐減少,則國企改革便順理成章,不想改也得改。這一點先后次序不能放過,也不能放錯,有市場力量的指導,而不是指導市場的力量,則結果應是長遠樂觀的。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涂國彬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黃錦霞
 
商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