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9月初,在博鰲青年論壇(香港)開幕式上,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發表了一篇鼓勵香港強化創新的講話,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共鳴。他提醒香港,應謀劃長遠,更加重視對創新競爭力的研究和投入,避免讓創新持續成為香港整體競爭力的短板。這位儒雅敏思的領袖還諄諄希望香港青年朋友們,不僅僅習慣於日常的生活中用微博、微信、WhatsApp交流,在淘寶、亞馬遜等網站購物,或者和家人出來吃飯之前看看網友們對一家食店的評價如何,也就是說,不僅僅做創新的受益者,而且要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空間、更長遠的未來,勇做創新的夢想家,爭做創新的實干家,在創新的時代浪潮中大顯身手。張曉明講這番話的背景是,世界經濟論壇的最新全球競爭力排名中,香港雖位居第二,但創新競爭力卻僅列23位,實在「有點兒差強人意」。
無獨有偶。上星期,Google執行主席施密特(Eric Schmidt)訪港,與青年創業家分享創業之時,亦反覆強調「創新創意」的極端重要性。他坦言,雖然香港擁有不少發展成熟的產業,但就欠缺電腦軟件及科研相關產業;在數碼時代,欠缺創新能力不利香港在全球化下競爭,所以,認為香港定位不應只發展服務中心。
這位世界級企業家、創意大師還特別提醒香港學生、年輕人,要突破思想框框,培養具創意及批判思維,否則在數碼時代難以取得成功。施密特強調,政府應謹記,一個地方最大的資產不是基建及工廠,而是人才和創意。他還建議香港應吸引科技人才,增設科技大學,采取行動,改變香港對金融和地產業的依賴。
港創新傳奇已成過去式
張曉明和施密特,一位是視野開闊的高官、一位是卓然大成的企業家,專業雖迥然不同,但對香港的觀察,在這點上,則是英雄所見略同,有异口同聲之妙,也說明香港創新不足的問題已被方家斷症,并開出了良方。
香港的創新傳奇,不是沒有,而是很多,令人耳熟能詳,但大多數已經是過去的老故事了,鮮見開出新枝、譜出新頁。張曉明熟悉香港,也愛惜香港,他就列舉了幾個香港的創新創意經典之作:從小小塑膠花到預售樓花,從科技大學的崛起到文化創意產業的興盛,從港鐵公司的地鐵加上蓋物業開發模式,到利豐集團全球供應鏈的管理模式等,這些創新無不長期造福香港,至今還令港人倍感自豪。
創新意識搬往政治
曾幾何時,港產片橫掃亞洲,香港是名副其實的東方荷里活;財叔、老夫子、麥嘜等漫畫形象深入人心,影響深遠;金庸、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更是風靡華人地區,歷久不衰;娛樂業天皇巨星星光燦爛,無遠弗屆。可近年來,香港的創意光華不再,開始有所黯淡下來,顯得動力不足。不僅創新科技產業缺乏亮點,過去的強項文化娛樂創意業也后勁不繼。而看其他同類競爭城市,且不說美國硅谷的科技奇迹、韓國文化崛起的鋒芒,就是近鄰深圳也生機勃勃,孕育了騰迅、華為、中興等一大批生機勃勃的創新科技企業,令其經濟底蘊厚植,未來看好。而回看香港呢,只能叹息:數風流人物,還看往昔,創意英雄似乎總是只有那幾位老面孔!
當然,如果說,香港近年來最有創意的領域,不是經濟文化科技,而非政治爭拗莫屬了。但見政治紛爭不斷翻新、花樣百出,那些一味唱「反」調的政治人物大得其時,你方唱罷我登場,越玩越激,越玩越偏,以至於無論何時、無論何事,都可掀起滔天的政爭巨浪--試問,香港人的創意創新意識是不是已經搬了家,由經濟搬往政治呢?
張曉明和施密特的英雄之見來得及時,香港確實該醒一醒了,視其為晨鐘暮鼓,時常敲打,將心思和時間拉回經濟,各方合力,一起創造條件,重拾創意和創新,讓創意創新之花在港盛開,重塑一個創意香港、創新香港吧。
灣仔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