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欢迎订阅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今日吉林

探索農業創新 四平從大到強的路徑
2013年 11月 15日 00:00    香港商报
 

    東北三大糧倉之一的吉林省四平市,今年糧食總產量預計達到170億斤,同比增長10.2%,再創歷史新高。從2004年的115億斤起步,四平已連續實現「十連增」。作為全國首批糧食生產先進市,四平絕非浪得虛名。而這還不是四平農業聞名全國的全部,它還有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和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所轄四個縣(市)都是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有7戶國家級農產品加工重點龍頭企業、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等四張響當當的國家級名片。

    將農業這一古老的傳統產業做到如此風生水起,首先源於該市黨委政府對農業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和強抓不懈。市委書記劉喜杰對記者說,「黨委政府要做那些農民想干干不了、干了也不合算的事,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使農民種糧與政府抓糧二力合一。」其次,四平市積極探索農業生產與產業化的創新之道,在農業合作社與農業產業化方面持續領跑全省乃至全國。

    

    從農業大市向強市的跨越

    因地處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和「黃金水稻帶」的優越自然條件,農業一直是四平市的支柱產業,也是市委市政府一直牢牢抓在手中的重點產業。劉喜杰對記者說,「近幾年,我們持之以恆地抓三農工作,確實邁上了新台階,站在新的發展起點。」「現在真正走上了加快農業強市建設的快車道。」

    2012年,國家農業部首次表彰全國50個「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四平市名列其中。作為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5年來共為國家貢獻商品糧580多億斤;作為全國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目前,全市豬、牛、羊、禽飼養量分別達到952萬頭、198萬頭、131.6萬隻、1.02億隻,精深加工能力達到1.1萬噸。其所轄四縣(市)均為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近年來,培育出了國家級7戶、省級41戶、市級190戶農產品加工重點龍頭企業。2012年4月,梨樹縣霍家店村被國家農業部評為「2011年全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全國僅有10個。

    這一系列成就讓四平成為國內外頗具影響力的農業大市。劉喜杰說,四平近幾十年一直保持農業大市地位,怎麼樣能變成強市,要經過幾屆領導班子不懈的努力。近幾年,四平抓住三農問題不動搖、不松勁,堅定向農業強市轉變。

    從追求產量到追求品質是由大到強的本質性轉變。近年來,四平糧食的品質產生了這種飛躍。劉喜杰說,四平不僅僅是340萬人口、人均2.5噸糧、全省第一這麼簡單的概念,玉米澱粉含量,特別是科學種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生產組織方式的現代化是農業強市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四平加大分散個體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的轉變力度,目前1370萬畝種植耕地的四分之一流轉給了種植大戶、合作社。近些年,四平市的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全國範圍內不止是早,而且已形成整套的規範的專業制度,真正實現了集約化的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以提質增效為目的,是由大到強的科學發展之路。過去四平市就是種植業大市、養殖業大市,現在則按工業化鏈條來謀劃農業產業化的經營。目前,其玉米深加工就地轉化能力達到四百平方公里;畜牧業加工方面,年產3.9萬頭奶牛,生豬是四平品牌,在國內頗具影響力。為將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四平布局了三個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區:國家級食品加工區、玉米深加工區和鹿產品加工園區。

    勝天時的科技與體制創新

    靠天吃飯一直是傳統農業的弊端,增產增收都要依賴天時。現代農業則通過科技與體制創新,讓增產增收變得人為可控,成為新的第一生產力。

    今年以來,四平市農業科技不斷加碼,政策持續發力。圍繞科學種田、提質升量,該市積極落實農機購置、重大農業技術、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等各項政策補貼,像一場場「及時雨」,滋潤著四平大地。僅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一年一戶農民可以平均得到補貼資金2148元。在惠農政策的激勵下,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漲。今年全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1387.4萬畝。一批先進實用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全市新建糧食高產示範區100個,完成玉米、水稻「高光效」新型栽培技術示範面積33.6萬畝。因地制宜將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增施有機肥、保護性耕作等30多項先進實用技術,進行了有效集成配套,累計推廣應用面積1600萬畝,重大糧食增產技術到田率達到90%以上。

    主管農業的副市長王寧對記者說,多年來,四平一直用占全省16%的耕地面積生產出了占全省23%左右的糧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實現農業生產科技創新方面,目前,四平全市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各類先進適用技術的集成組裝配套,推廣應用面積達到1600萬畝/次。不斷研發新技術,比如伊通縣用推廣手機定位傳輸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農民站在自家地里,用手機撥「12582」電話,幾分鐘就能收到自家地測土配方施肥的相關數據。這一技術得到農業部長韓長賦的高度重視,并得以全國推廣;為強化科技對高效農業的促進作用,梨樹縣與中國農大聯合創辦了產、學、研基地(中國農業大學梨樹實驗站,形成了「專家農業」模式。)

    在體制創新方面,四平在推進糧食生產工作中,提出「不做農民能做的事,多做農民需要做、不能做到的事」,「惠農政策落到戶、科技推廣落到田、農資市場管到底、困難農戶幫到位」,而「種子化肥買到家、適時整地重鎮壓、搶墑播種立足早、抗旱措施不能少」,一律由農民自行安排。截至目前,全市以自願為原則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增加到241.5萬畝,占全市農戶承包地面積的25.6%。家庭分散經營向聯合集約經營轉移。農民自發組建的統種、統管聯合體發展到157個,集約經營土地面積達到37萬畝。公主嶺市范家屯鎮平洋村以村為單位組建農業經營公司,全村538公頃耕地全部流轉給村辦農業經營公司,從耕、種、收、銷等環節形成一個完整鏈條。

    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全國樣板

    「又是個大豐收啊!今年合作社土地流轉面積612公頃,實行玉米高光效種植面積300公頃,每公頃產量可達1.5萬公斤。」公主嶺市劉房子街道山前村的萬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薛耀輝興奮地說。

    農民專業合作社這種農業生產組織方式的誕生,毫無疑問是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對農業生產力的又一次再造。而在四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推動下,該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全國樣板。這其中包括三個全國第一--梨樹縣太平百信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全國第一個在工商註冊的合作社、梨樹縣閆家百信資金互助合作社是全國第一個獲得國家銀監會批准的合作社、《梨樹花開》以梨樹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題材的全國第一部反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電影,以及三個全國唯一--夏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全國唯一代表在農業部貫徹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視頻會議上發言、富邦農牧發展合作聯社作為全國唯一典型在農業部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經驗交流會上介紹經驗、鴻翔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唯一代表在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示範項目布置工作會議發言。

    截至今年8月上旬,四平全市在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7145個,已覆蓋全市所有行政村,吸納農民13.5萬戶。全市每百戶農民擁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以上。全市共有14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被國家農業部和省政府評為試點示範社。一個由政府推動、自願合作、民主管理、共同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熱潮正在農村蓬勃興起。

    早在1999年,由6戶農民創建的夏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種植、養殖、加工為主導產業,現在社員已達172戶,擁有固定資產440多萬元,年生產經營銷售收入達8700萬元,純收入1300多萬元,社員每戶年增加收入1.5萬元。

    梨樹西河雙亮合作社理事長郝雙對記者說,合作社成立5年來,始終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始終堅持服務三農、實現三增目標,積極引導農民發展規模經營,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2013年合作社經營面積發展到485公頃,玉米平均公頃產量12250公斤,比未參加地塊增產16.7%,公頃增收3500元。水稻公頃產量9000公斤,增產5.9%,公頃增收1600元。

    四平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不但起步早、規模大、增長快,而且呈現了市場化的專業特徵。合作社發展形式齊全,從過去單一的農民能人創辦,發展到現在的既有專業大戶聯合,又有龍頭企業參辦,既有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又有事業單位協辦的多主體帶動格局。形成了以堅持農民主體創辦的同時,注意樹立和發展相關事業單位協辦、龍頭企業參辦、集體組織領辦、專業大戶聯辦的典型和模式。覆蓋領域已涉及種植、養殖、農機、加工、儲運、金融等多個方面,合作範圍上已由村內、鄉內發展到跨縣跨市、甚至跨省。在規範運作上,全市714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已全部在工商部門登記。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了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三會制度」。有規範的組織章程和健全的內部管理制度,實行了按交易量返還的分配制度。

    龍頭企業引領的農業產業化

    正如劉喜杰所說,按工業化鏈條謀劃的農業產業化,首要就是龍頭企業,由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進程。近年來,四平立足資源、產業和產品優勢,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快產業集聚,廣泛延伸產業鏈條,積極培植了一批在農產品加工領域具有優勢和競爭力的重點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7戶、省級41戶、市級190戶,基本形成了大型企業引領、中小企業梯次跟進的發展格局。

    吉林省新天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是7戶國家級農產品加工重點龍頭企業之一,現有酒精生產線3條,年生產各類酒精30萬噸、玉米DDGS飼料27萬噸,年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總經理孫國敬對記者說,新天龍公司依託吉林省玉米資源優勢,發揮龍頭企業支撐和帶動作用,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建立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為縣域農業發展、農村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公司目前年加工轉化玉米100萬噸,帶動玉米種植面積130多萬畝,帶動種植農戶近8萬戶,帶動農民增收4000多萬元,造福了一方百姓。

    另一家國家級農產品加工重點龍頭企業天成玉米開發有限公司,是集60萬噸/年玉米深加工項目及100萬噸糧食物流項目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企業。公司經過對國內外玉米深加工技術的消化、吸收、改進、完善、提高,產品數量、品質位居全省同行業前列。現已開發出三大系列近10個類別的產品,各種產品年生產調配能力達80萬噸以上。

    王寧對記者說,四平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已經形成了加工企業集群、生產基地配套、利益聯結緊密、帶動能力較強的農業產業體系。農業產業化經營引領農業農村經濟走上鏈狀發展軌道。

    目前,全市圍繞農產品加工轉化,延伸玉米、大豆、水稻、花生、生豬、肉禽、梅花鹿、中草藥等10條農產品加工鏈條,形成了糧食、畜禽、特產品加工三大產業板塊。2012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7.5%,與裝備制造、能源并列全市三大支柱產業;農業產業化特色園區加快隆起,三大重點園區中,公主嶺農副產品加工園區形成了以中糧生化等企業為龍頭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梨樹畜產品加工產業園區形成了以紅嘴農高等企業為龍頭的畜禽產品加工產業集群,伊通鹿業加工園區形成了以吉雲鹿業企業為龍頭的鹿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在「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組織+農戶」、「公司+經濟人+農戶」等多種利益聯結模式下,2013年,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了32萬農戶增收。

    所謂糧安天下,首要在於富農。四平的新農耕道找到了富農的金鑰匙。

    香港商報記者 冀文嫺 常豔華

    

 
(來源: ) 編輯: 吴天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