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報評論
 
從社會責任看電視發牌爭議
2013年 11月 16日 00:00    中國窗
 

    在港視的發牌問題上,社會爭議仍未停止,某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市民對免費電視的期望,仍未得到有效滿足。筆者絕對尊重每個人的「自我選擇權」,但在社會角度而言,如果只將發牌問題爭議焦點放在免費娛樂的選擇權上,這是對免費電視「大眾傳播功能」的閹割。

    電視傳播須符四功能

    事實上,綜合海外權威學者意見,傳播的四個重要社會功能包括繼承社會遺產、監察社會動態、聯繫社會、教育與人文精神功能。從社會整體利益的角度看,筆者認為,港視只是題材拍得夠出位而已,似乎并未能顯示出她擁有一個「成熟」媒體面向社會應具備之能力和經驗,如傳遞正面價值觀念、社會規範的能力,獨立成為廣大市民的一個瞭望台發放新聞資訊,可以净化電視屏幕、提升電視節目文化含量的能力和經驗等等。

    單從YOUTUBE 播放的一集劇情和片花,無可否認,港視劇集形式甚為豐富。話雖如此,但也似乎流於庸俗和媚態。從社會整體利益而言,她的劇集拍得再極端和出位,突破更多的道德「界線」、挑戰更大的電視尺度,也只凸顯出其泛商業化、泛娛樂化,并不可代表她能夠充分符合傳播的四個重要社會功能,承擔起一個成熟的免費電視台所應負的社會責任,而其「血色腥」內容更不可促進社會多元化發展。

    事實上,去年底《蘋果日報》曾揶揄港視靠「重口味」反攻無帹電視,什麼男啜男、女啜女、甩頭等等,似乎在發牌風雲之前,港視的口碑和坊間印象不是這麼好的。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研究指出,人類的需求包括五個層次,大致可以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等等。當自我實現需求滿足后,又會回到最初的基本層次需求,包括情色和飲飲食食。筆者不是道德塔里班,不想簡單地為港視作道德定位,但很可惜地,觀乎某些人在「電視風雲」這政治化事件上表現得個性張揚和情緒化,不禁令筆者和不少理性專業人士質疑,如果政府真的發牌給港視,究竟她能否把握廣播界應有的分寸,理性運用娛樂元素服務廣大觀眾呢?

    筆者相信,港府某些合理判斷和常識判斷,實無須單透過顧問報告去得出。筆者也相信,政府也應無須透過顧問報告才認知什麼是「大眾傳播的四大社會功能」,對嗎?

    港視可轉投其他市場

    隨着免費電視市場的開放,發牌數目增至四個,電視台對我們生活的的影響程度愈來愈大,我們必須要正視她們對我們社會包括下一代「潜移默化」的作用。誠如一些老行尊曾說,多一個牌未必是有品味的選擇多了,而是分薄市場造成資源投入減少,電視節目的素質反而有機會下降。

    作為一個理性的決策科學學者,筆者會認為一個精明的政府,除了要有效回應公眾預期和願望外,也需要有獨立思考和審慎判斷,并以社會的整體利益為依歸。對於政府這市場規管者而言,她必須堅決捍衛大眾廣播的「社會功能」,堅決捍衛大眾廣播產業的「社會資源配置和效益」,并確保「電視業界公平有序平穩發展」、「電視節目老幼咸宜」、「可靠頻道各族雨露均霑」,和有效促使免費電視台履行相關的社會責任!

    筆者聽說,有分析員估計一個免費電視牌估值可在十億以上,如果政府來者不拒,濫發牌照,豈非受到社會非議?在「牌照有價」的情况下,政府審慎處理牌照申請,并在其中選擇較為成熟的申請者,也算是高度關注「社會資源配置和效益」,算是合情合理。

    筆者相信王維基先生是個有創意、有野心和大膽奔放的人,觀其曾經在亞視12天被「閃電」辭退,已大致可想他作風處事如何與眾不同。但面向免費電視這個公共服務環境,我們更需要營運商擁有更大的無私的心,為社會引領健康時尚新觀念、社會新動向,而不是在重視娛樂功能之外,在重視部分成年人觀眾口味以外,就不太關顧其他社會使命。公共服務從來都不很歡迎豪賭心態,或者王先生一開始就賭錯了市場。筆者反建議港視除開發互聯網和手機電視市場外,更可轉攻電影市場,相信相關尺度和限制可能小得多。

    保護中環運動總召集人 楊雨霑

    

 
(來源: ) 編輯:
 
商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