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欢迎订阅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報評論

罷看反映的政商結果
2013年 11月 22日 00:00    香港商报
 

    免費電視牌照風波,堪稱一波三折,且波及無帹電視,成為不滿群眾的遷怒對象。日前碰巧無帹台慶,有示威者因而發起「萬千熄機賀台慶」,罷看《萬千星輝賀台慶》,甚至專程到場撒溪錢、挂輓聯等「贈興」;此外,有無帹藝員公開以收視打賭,表示願意跪地返家甚或不惜賭命,則進一步增添了事件的火藥味及娛樂性。最后,有關方面公布收視結果(抽樣800戶家庭,縱非全港普查,但也具有一定代表性,數量上符合統計要求),得到不算差、也不算好的29點平均收視,最高為31點;一方面,這當然遠遠優於所謂的2、3點「盤口」,與前比較也僅跌一成多,罷看影響并未太大,不少網民均驚嘆「為何還有30點?」惟另一方面,這亦同時創出近十年來的最低收視,兩相衡量,顯示今次事件顯然沒有贏家,大家都是實實在在的輸家。

    無助本土電視市場健康

    本來,這一戰就是無謂之戰,而戰爭結果也難逃雙輸命運。首先,任何罷市活動肯定不利市場健康發展,因為只會把餅做小。罷看本土電視的結果,往往就是轉移尋求其他消镕活動,不論是外出用膳遠離電視,抑或轉看網上電視,甚至其他地方的電視節目,都是一種需求轉移或者需求萎縮,其中或可惠及其他經濟範疇,可是肯定損及本土電視市場,這恐怕與罷看活動的理念背道而馳。再加上,受害最深的即使是無帹,然而卻不代表其他電視台能夠受惠,當中大前提就是發牌決定與無帹并無直接關系,無帹之失肯定不會成為他人之得,更莫說所涉及的僅是幾點收視變化。所以,罷看徹頭徹尾都是一種有害無利的惡性操作。

    網絡輿論不代表民意

    今次事件也道出一個事實--網絡世界不代表全港市民,個別傳媒更不代表主流民意。即使受盡網絡及輿論鋪天蓋地的宣傳,罷看似乎形成一種時尚潮流,甚或營造一種不能不罷看的外部壓力,但結果只能動搖一成多收視,絕大多數市民根本不為所動,沒有參與這場罷看活動,這些「沉默大多數」或「被沉默大多數」的意見,并無受到相對應的重視。某程度,這跟香港一直以來的選舉結果相配合--激進反對派從來只占一成多選票,而他們也很有可能其實就是罷看事件的主要分子;至於絕大多數的選票,其實都流轉於相對溫和的黨派之間。去年立法會選舉之后,筆者便曾撰文《選舉反映「被輕視的民意」》(商報評論,2012年9月17日),詳細論述了有關現象。如果將網上民意及個別傳媒之意見,統統理解為主流民意的話,肯定是嚴重的以偏概全,必須明白當中所代表及所反映的究竟是什麼。一場台慶,便將沉默大多數的電視需求充分展現,市民都用遙控器投票作出抉擇。反過來說,倘若長期浸淫上述以偏概全的資訊,難免會被「洗腦」,肯定影響世人對真實世界的認知,以為所談論和所描述的世界就是真實世界的全部一切。

    說到底,無帹并非沒有改善空間,但亦并非一無是處,肯定不應作為遷怒、甚至黨同伐异的批斗對象。月前筆者所撰《無帹慘成磨心》(商報評論,2013年10月24日)對此也有論述。真正推動免費電視長遠健康發展的最佳方法,就是引入良性競爭,從而倒逼進步。至於罷看,某程度也可倒逼進步,但肯定不是良性手法。其他類似的破壞性活動皆然。如果破壞性活動繼續在香港被捧為流行風尚,對市場對社會也絕對不是好事。

    李明生

    

 
(來源: ) 編輯: 吴天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