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欢迎订阅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針砭時弊

議員彈援認知障礙症制度僵化
2013年 11月 26日 00:00    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訊】記者李彩荷報道:人口老化衍生出各種問題,其中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數目更會急劇上升,估計到2036年,患者人數將會增加至29萬。一項有關認知障礙症的調查發現,大部分受訪者不滿政府至今仍然沿用「老人癡呆症」這個名稱,認為有負面標籤效應。此外,現時的安老政策以60歲為基線,令部分在59歲前發病的患者,無法得到正規的社區支援服務。有立法會議員建議,政府應盡快統一「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腦退化症」的名稱,同時改善認知障礙症的醫療和社福政策,令患者和照顧者得到適當援助。

    59歲前得不到正規支援服務

    為引起公眾對認知障礙症的關注,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於今年10月進行一項社區調查,訪問了247名50歲或以上的市民。調查發現,43%受訪者表示,有家屬患有認知障礙症,當中59歲或以下的患者占5%,60至69歲占11%,70至79歲占14%,80歲或以上占13%。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認知能力、記憶力、判斷力等會逐漸衰退,需要依靠身邊的人或社區照顧。根據調查結果,為患者提供照顧的主要是其配偶(32%),其次為子女(18%)、患者本身(16%)、外傭(14%)、公營服務單位(11%)等。

    照顧者承受身心壓力無援

    支援方面,六成受訪者表示「不了解」政府的支援配套,其中一個原因是宣傳欠缺力度。如懷疑家人患上認知障礙症,44%受訪者表示會向家庭醫生求助,其次為社工(40%)和親朋(10%),亦有不足一成人表示不懂向任何人求助。此外,照顧者本身亦面對各種困難,包括財政壓力、欠缺照顧技巧、社區支援不足、情緒困擾等。如果家人的病情嚴重,照顧者更要全天候看守患者,進一步加重其身心負擔,從而引致睡眠不足和健康變差。

    促訂長遠醫療及福利政策

    鄧家彪認為,政府有需要為認知障礙症制訂長遠的醫療及福利政策,例如縮短首次專科求診時間、檢討社署「統一評估」機制,以及加強對照顧者的支援。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義務秘書戴樂群表示,大部分日間護理中心提供的都是綜合性治療,沒有針對認知障礙症提供的護理服務,令患者未能得到合適的照顧;加上護理人員缺乏照顧技巧,容易令院舍發生粗暴對待患者事件,故有需要加強公眾教育。

    

 
(來源: ) 編輯: 吴天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