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東方之珠」閃耀奪目,「香港人」頭上是有光環的。彼時歲月,但見意氣風發的香港人,挾鼓鼓銀包,不吝四處投資消費,舉手投足之間,春風得意;港裝港扮,港腔港調,更是大中華區時尚代表,領一時風騷,引無數人效顰,羨煞了一眾「阿燦」、「表叔」。港人也沉浸於股市香檳頻開、房價節節上場、財富雪球不斷滾大的神話之中,夢想「魚翅撈飯」美好的時光永在。如此這般,自然是自信滿滿,從容大度,海納百川,相信依靠自己的靈活打拚,終有出頭天,明天會更美好,哪里會懼怕競爭,更不會像今天這樣怨這怨那,罵這罵那,疑這疑那,攤開手板要這要那。
港悲觀情緒強烈
可是,隨着時光流逝,世界變遷,環球經濟競爭加劇,百花齊放、百舸爭流之下,香港經濟的獨家優勢在流失,尤其是歷經亞洲金融危機、SARS、全球金融風暴的幾番風雨冲擊,不少人財富縮水,「上流」機會通道減少,未來一馬平川的幻想更是幻滅殆盡。相對之下,周邊其他地區則有長足進展,特別上海、新加坡、韓國、深圳、廣州等地,發展更是一日千里,尤其是其經濟結構的齊備優化,持續活力的涌動,更是展現出廣闊前景。此消彼長,香港的光彩無可避免地變得相對有所暗淡,「香港人」的光環亦開始消散褪去。受其影響,一些港人的心態也開始發生微妙變化,變得不平衡,由滿溢的自信自得自大,逆轉為自卑,開始自我懷疑和焦慮起來。
對於港人自信心的流失,其實各類民調都時有反映。本周,有幾組數據尤為引人注目。先看看企業界。澳洲會計師公會日前公布了一項2013年亞太區小型企業調查,發現香港小型企業的經營信心急劇下降,64%的小型企業預期來年業務表現出現「零或負增長」,5年來,如此大面積「看淡」還是首次;而在包括澳洲、印尼、馬來西亞、新西蘭、香港及新加坡六個經濟體中,香港的悲觀情緒竟然是名列第一!
再看看個人和家庭。明愛向晴軒公布了今年初進行的一項大型調查,電話訪問了1699個中產家庭,結果出乎意料超過六成家庭擔心年輕一代的前景會較自己一代差!而有多近八成的家庭擔心「中港經濟融合」,認為這對香港是「弊多於利」或「利弊參半」,覺得利多於弊的人士只是少數派;而且收入愈低的中產,越不認同融合。香港大學呂大樂教授就認為,調查充分反映出中產家長對子女前途感悲觀。如此大面積的悲觀感顯示其強烈的焦灼,而缺乏信心、自信減少,就起化學反應,怨言多了,悲觀多了,噪聲多了,自卑多了,爭拗多了,莫名的自大多了;還孳生出過去香港人鮮見的負面情緒,那就是期望通過「自閉」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保護孩子的未來。如此多人擔心和反對「中港經濟融合」就是顯例。
港優勢猶存宜自強
何以一向信心滿滿的香港人一時變得如此悲觀起來了呢?除了上述外圍環境嬗變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內因。就商界而言,香港總商會最近調查就發現,六成企業表示香港競爭力下降了,導致下降的三大原因是營商成本高、長遠規劃少、勞工技術和供應短缺。小企業之所以悲觀,也是被這幾座大山壓得喘不過氣來。不僅如此,由於泛政治化風越吹越猛,反對派不顧停滯落后之恨,在香港家中猶打七傷拳,凡事皆反,而且反得越來越激,令政府施政維艱,想釜底抽薪處理成本高的問題,想前瞻規劃加強競爭力,都苦於心有餘而力不足。就在無休止的政治爭拗中,機遇流失,優勢銳減,不僅令市民看不到前景,連一群「港漂」都僅有兩成多認為香港是長遠的理想發展地點。(據集思會最新調查訪問。)
香港固然有其深層矛盾未解,但客觀言,優勢猶存,除了先發、基礎和法治優勢外,還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香港人應有充分理由保持自信。關鍵是要自強不息,開放懷抱,積極正視和擁抱世界變化,勇於競爭,要如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所說的「保持過往打不死和開放的素質」;在內部,家和萬事興,要減少和拋弃激烈政治紛爭,增強凝聚力,克服競爭力弱化的問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香港人切莫掉下信心懸崖,落入一蹶不振的深淵!
灣仔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