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報評論

香港應否輸入外勞?
2013年 12月 04日 00:00    香港商报
 

    在人口政策的電視宣傳短片中,一名茶餐廳老闆稱:「我怎麼也請不到員工。」另一名教授就言:「很多地方都在動腦筋,要吸納人才。」自人口政策諮詢文件公布后,坊間對應否輸入外勞展開激烈討論。港府的諮詢文件里實在缺乏數據來支持這個政治敏感議題,只是輕輕帶過便大推政府想法。其實輸入外勞好與壞,只要好好解釋清楚就不會有如此爭端。經港視一役后,港府應該明白到在推行政策前,理順民意尤關重要。梁府常常落區聽民意,但官員們亦須知道,民意不是聽了就算,而是在於行動是否照舊。

    重災區集中在部分行業

    本港工作人口老化早已敲響警號,再無行動,最終只會損害競爭力。然而,香港是成熟都市,金融及零售等服務業是重中之重,但大家有沒有聽過這些行業出現人口老化?表一可見,2008年3月至今,40歲以下的各行就業人口比例一路趨跌,40歲或以上就節節上升。但細看下,以零售住宿及食品業為例,25至39歲的年輕工作人口比例由2008年3月的35.2%微跌至現時只占34.7%,金融地產及公共行政亦有類似情况;相反,制造業及建築業卻見較明顯跌幅,如后者由2008年的34.0%跌至現時的29.1%,制造業亦由29.7%跌至20.6%。25至39歲多是活力與創造力并重,金融及零售等占比微跌顯示業內人口老化情况未如制造業及建築業一般嚴重。

    以就業人口計算,公共行政、金融地產與零售住宿及食品是為香港三大行業,共有230多萬工作人口,占總數逾六成。時下香港工作人口正在老化?老實講,每一行都有,但重災區似乎集中在部分行業如制造業及建築業等等。

    大家可能爭拗:數據只由2008年數起,當時香港金融及零售業正大旺,年輕人畢業大多想做銀行大班,數據有點偏頗吧!但表二亦見到,在1996年至2006年間(之后統計處改變了年齡層的計法),雖然各行業在50歲或以上的就業人口占比都有所上升,但明顯地,制造業及建築業情况尤其嚴重。以前者為例,其高齡工作人口(50歲或以上)占比由1996年6月的一成七大幅上升至2006年底的三成,升幅近一倍,而這三成占比更大幅高於其他行業,例如金融業的高齡人口只占兩成左右,公共及社會行政亦只有一成九,與制造業情况大相逕庭。

    制造業及建築業常常缺人,人所共知。無他,以往畢業生個個想成為銀行大班,又怎會以起薪點較低的制造業及建築業為目標呢?另外,諮詢文件直接提及了低技術職位是現時最缺乏人手的地方,故在下再以統計處對不同收入層的職位數據來看看是否真有其事。

    引入外勞非毫無理據

    數據把全港職位分作八層,最上層的經理及專業人員每月收入中位數最高,約36000元左右,最低為技工及機器操作人員,月入約12000多元。若把后者定義為低技術員工,表三見到,無論高收入的經理級或低下的技工,近年同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40歲或以上人口占比上升)。然而,現時40歲或以上的低收入職位(技工或以下的低技術職位)工作人口占比分別達八成及七成,大幅高於如專業人員及服務與銷售等的五成以下,而1996至2006年亦有類似情况,頗符合文件內所講低技術工人如機器操作及打磨技工等正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

    人口老化所連帶的問題就是缺乏新血入行,每當一些傳統行業如制造業有新職位招聘時,新人每每因為起薪點低或工作環境問題而拒絕入行,最后行內充斥一班老員工而產生塘水滾塘魚現象。這除了令創造力大降之外,亦因缺乏人手接棒,最后須提高工資來吸引新人入行,后果輕則因企業抵擋不了成本大漲而倒閉,重則若轉嫁成本至消費者,產品售價便因此上升,最后卻是苦了廣大市民。

    當然,實際情况又是否如此?那建基於制造業及建築業是否已經成為夕陽行業。若然如此,人口老化將無可避免及最終被社會所淘汰,這或與人無尤。然而,若果這兩個行業或因如前特首的十大基建而迎來再復興時代,那人口老化以至人手短缺便可能產生以上種種問題,這樣政府便不得不考慮輸入外勞。

    無論如何,表三及表四所提到的低技術工人似乎真的如諮詢文件內所講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而這會否如上文所言,因人手短缺而帶來工資上漲問題?相信大家看過報紙都知道,部分地區食肆已須提供逾2萬元月薪來聘請一名洗碗工人,可見行內缺人情况多麼嚴重。引入外勞雖具政治性,但經濟學上或能解決人手短缺問題,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港府要引入外勞,亦似乎不是毫無理據。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 劉振業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徐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