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能否取得成功,2017年第五任行政長官能否普選產生,固然是當前和今后二三年香港政治的焦點。對於香港來說,更為基本也更為重要的是,長遠如何打造一個穩定的民主政制。
坦率地說,當前政改欲取得成功必須克服巨大困難,亦即政改諮詢必須始終遵循《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但是,反對派已然發動「占領中環」運動,提出明顯違背《基本法》的關於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的方案,急於全面控制香港特別行政區之心昭然若揭。因此,最近,我提出,無論特區政府還是愛國愛港陣營都必須建立「兩手準備」:一手是,力爭在《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基礎上取得共識方案,即使無法取得共識,也必須幫助和引導香港大多數居民(選民)進一步樹立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的觀念;另一手是,如果無法取得共識方案,則務必將可能產生的負面后果盡可能縮小,毋須贅言,首先必須盡量限制「占領中環」的規模和影響。
須有兩手準備
這里,我補充一個觀點:在做上述「兩手準備」而力爭第一種準備成功的同時,還必須深入探討在長遠如何打造一個適合香港特別行政區具體情况因而能夠穩定的民主政制。
當前和今后相當一段時間,香港政治現實是:反對派已然并將繼續掌握立法會「關鍵少數」,只要他們不合作,任何政改方案都不可能通過。所以,有人提議以「弱化和模糊愛國愛港和泛民主派的對立」來解決矛盾。
我同意,香港必須消弭壁壘分明的政治對立,這是打造穩定的民主政制的前提。問題是如何消弭壁壘分明的政治對立?是人為地給「反對派」貼上「愛國愛港」標籤抑或改變香港政治生態、愛國愛港陣營占居主導地位?
尽管有時政治標籤未必恰切反映政治現實,例如,我一直認為,所謂「建制派」的政治標籤,有故意抹煞「愛國愛港」鮮明政治特徵的用意。但是,無論適切還是不適切的政治標籤,都只有其反映的政治現實變了,才會相應改變。換言之,即使人為地取消兩大政治陣營對壘的相應標籤,也不可能抹煞客觀事實。
當前政改遇到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障礙是,愛國愛港陣營呈現空前分化甚至暴露分裂的徵兆。有人送上「建制保守派」、「建制自由派」和「開明建制派」等不同帽子來分別標示愛國愛港陣營中間不同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
所謂「開明建制派」,是指愛國愛港陣營中間在政改問題上同意反對派「入閘」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所謂「建制保守派」和「建制自由派」,則是就愛國愛港陣營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作為立法會議員在立法會審議政府議案和關於政府的議員提案時不同取態而言。毋須贅言,「開明建制派」與「建制自由派」是重疊的。
試問:在愛國愛港陣營呈現嚴重分化的背景下,怎麼可能以修訂或取消政治標籤方式來淡化或抹煞愛國愛港陣營與反對派陣營之間的顯著區別?
創造條件促政改成功
為了當前政改盡可能成功,更為了長遠打造香港穩定的民主政制,首先,愛國愛港陣營必須在《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基礎上加強團結。與此同時,從多方面入手,積極創造各種條件。
香港穩定的民主政制是需要一系列要件和條件的。
第一,要有成熟的愛國愛港政治團體,成建制的合格的愛國愛港政治人才。本地輿論有一種偏向,一邊高喊「真普選」,一邊感叹香港缺乏政治人才。如果普選產生的行政長官無法組成一個具有共同政治理念和擁有成熟政治經驗的管治班子,香港管治問題何以解決?
第二,要有愛國愛港的經濟力量在香港經濟轉型和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同時,要有愛國愛港的社會團體在香港公民社會中占主導地位。沒有相應的政治和社會基礎,行政長官及其管治班子是無法實施有效管治的。
第三,要在香港傳統核心價值中注入「一國兩制」新元素。這是推動和造就香港政治生態轉變即香港大多數居民(選民)穩定支持愛國愛港陣營的關鍵。
周八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