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報評論

紀念紅線女促粵劇發展
2013年 12月 10日 00:00    香港商报
 

    被喻為國寶級粵劇名伶的紅線女前晚逝世。紅線女一生與粵劇有不解之緣。她自小便向舅母學習粵劇,15歲嫁給前夫「粵劇宗師」馬師曾。1950年代,她回到廣州加入廣東省粵劇團,后來在內地經歷文革,捱過艱難歲月。其唱腔吸收京劇、崑曲、歌劇和西洋歌唱技巧,形成獨特的「女腔」。她在傳承內地粵劇并發展獨特特色方面,擔任極重要的角色。她的逝世,令人再次關注到粵劇的發展。

    擴大觀眾來源是關鍵

    粵劇能否持續發展下去,關鍵在於觀眾的多少。粵劇界應致力提高年輕人對粵劇的興趣,并加強國內外的宣傳,擴大觀眾來源。

    粵劇是具特色的表演,由演員的演繹方法、配用的音樂和道具以至化妝等都足以讓人們大開眼界。它主要盛行於廣東省珠三角一帶。由於歷史原因,不少粵劇從業員從內地移居至香港,這為香港粵劇的發展奠下基礎。但是,多年來,傳統藝術文化表演不時陷入一個惡性的發展循環,粵劇在香港的發展有所減弱。由於更多娛樂活動出現、更為爆炸的資訊等原因,人們對傳統藝術文化表演的興趣減弱。隨着表演的收益減少,願意投身創新、表演以至研究的人日漸減少。結果創新更少、表演質素下降,更少人觀看傳統藝術文化表演。

    針對這種惡性循環,社會的及時支援是必須的。近年特區政府便成立了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及粵劇發展基金,以更有效地協助粵劇的發展。2009年,粵劇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對於粵劇界爭取更多政策、資源等有一定幫助。

    多方改善粵劇生態

    在支援粵劇的發展上,關鍵始終是觀眾的多少。政府的支援始終有限,粵劇的整個生態系統需要有足夠的觀眾才能維持下去。粵劇界着力推廣粵劇,必須從年輕人入手,讓其自小接觸粵劇,引發興趣,這樣才能有更多人願意投身粵劇的創新、表演以至研究的每一個環節上,紓緩粵劇界人才青黃不接的現象。具體而言,措施包括粵劇班進入校園介紹、表演;學校委託粵劇界的導師向學生講解粵劇等。進一步而言,粵劇界應向政府建議,興辦訓練人才的學校,而該學校也可成為粵劇表演的經常性場地。當然,場地、資金等方面可能需要政府的支持。而學校的位置也要基於現實考慮,設於年長者較集中的區域。

    然而針對年輕人的推廣工作始終需要時間才能見效,所以粵劇界應加強宣傳,提高本地粵劇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以爭取更多觀眾來源。當中的焦點應是仍有不少熱愛粵劇的群體聚居的大珠三角。隨着香港與大珠三角的交通、通關等方面日趨方便,香港粵劇界開拓內地市場,是較短時間內壯大觀眾群體的其中一個可行方向。

    亞太國際關系學會成員 陳振寧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