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粵港掀科技轉移風潮
2013年 12月 21日 00:00    香港商报
 

    「學院派」越來越接地氣

    粵港掀科技轉移風潮

    隨著粵港科技合作的深化,本港大學的北上徵程已逐漸走出早期設立機構、文化交流的「友好往來」階段,而日漸呈現出更加注重具體科研合作項目的應用性、可推廣性等特點。本報記者近日走訪了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兩所本港大學的深圳研究院,了解到它們近年來推出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如理大食物安全及科研中心的甲醛快速檢測試劑、城大的「建築醫生」監測系統等,均十分契合珠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這種「接地氣」的合作趨勢,有利於促進香港科研的發展及助推中國產業升級。香港商報記者 朱求真 杜潔涵 通訊員 趙海燕

    香港理工大學為供港食品搭建「安全門」

    本報記者近日采訪香港理工大學獲悉,該校食物安全及科研中心與廣東微生蟲研究所、廣東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機構合作,針對食物中殘留的抗生素和甲醛添加劑,研發β-內酰胺酶熒光生物感應器、熒光探針技術。今年上半年已收獲相關科研成果,推出可在半小時內驗出食物中的甲醛、抗生素等有毒物的快速檢驗試劑,為前線檢測提供技術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產學研基地駐深圳虛擬大學園首席代表白洪海日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近年來,香港曾多次發生涉及瘦肉精、孔雀石綠、蘇丹紅等物質的食安事故,令社會對食物安全及檢測越見關注,亦推動了本地專家學者開始從事相關的科研。然而,香港本地欠缺具規模的食物生產「源頭」,絕大部分食物均需從內地進口,有關食品安全的檢測工作只能在入口及零售階段作化驗檢測,若要進行食安理論、食物制作加工、流程監控等「一條龍」的研究,則存在不少限制。因此,理大在2011年便成立食安科技中心,除本部的實驗室外,更進駐科學園及深圳產學研大樓,為的正是與業界以及內地相關部門作緊密聯繫,合作進行不同的食安科技應用研究、顧問或人才培訓項目。」

    白洪海還透露,官方曾公布食物中容易添加的化學品名單,包括甲醛、水銀、亞硝酸鹽、二氧化硫等。香港理工大學食物安全及科研中心計劃根據此清單,開發不同類型的測試探針,逐一攻破有毒物。而目前已進入試產階段的兩款快速檢測試劑,改變了傳統高效液相色譜(HPLC)儀器龐大,亦需要專業人士方可操作的弱點。以測試牛奶中抗生素樣本為例,HPLC僅檢測就需半日,理大有份研發的快速檢測法僅需半小時。

    或向內地引入食肆衛生標準

    除了嘗試研發旨在保障供港食品安全的快速檢測試劑外,香港理工大學還致力於制定一套適用於餐飲業的食品安全管理流程,涵蓋食品生產工序、個人及環境衛生、顧客服務、員工培訓、經營管理者的權利與義務等範疇餐飲業的食品安全標準,并希望將這套標準引入內地業界。

    理工大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系主任兼食物安全及科技研究中心總監黃永德教授告訴本報記者,各界都很重視供港食材安全的檢測,但就較少關注餐飲業生產流程中存在巨大的食品安全風險。事實上,餐飲制作過程十分复雜,哪怕只是一間小小的食肆也可能有幾十至上百款菜式,煎炒煮炸煎燉燜名目繁多,每一道流程都可能出現因操作失範而導致微生蟲超標的情况。要令顧客食得安心,確保每款食品的制作流程符合衛生安全是極為重要。為此,理大食物安全及科技研究中心從去年4月至今年6月投入人力開發一套全新的食肆衛生標準認證系統,以提升本地餐飲業的衛生水平,減低食物安全風險,現已進入測試階段。

    理大深圳研究院有意待這套食肆衛生標準認證系統試行結束后,將之引入內地,因該系統適用於各類型的食肆,有助降低發生食物中毒事故的風險。

    培育食安風險管理專才

    人才培訓,也是香港理工大學在深圳及內地的一大發展要點。梁嘉聲指,內地現有食安法規其實已頗為完善,但由於不同地區食物生產、物流情况复雜,要有效落實執法仍面對一定困難。他認為,內地社會對食安仍普遍停留在「救火式」層面,即問題出現才作善后工作,中心希望作為一個平台,初步打算透過短期證書課程,為業界及食物衛生、檢疫部門相關人員引入具國際標準風險管理及監察知識,助他們建立「防火式」思維,確立食物安全由預防開始的模式。

    本報記者獲悉,香港理工大學目前已與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簽訂新協議,雙方將續約5年,為粵港兩地培育更多食物安全的專業人才。根據合作協議,廣東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食品實驗室,會繼續為理大食品科技與食物安全理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提供相關的技術培訓。雙方自2010年開始,共同培育了22名實習生。透過暑期實習計劃,他們學習到最新的檢測方法,了解內地的食物檢驗檢疫系統及供港食物的檢測過程,同時有機會使用檢疫局最先進的食物分析儀器設備。

    香港城市大學「海洋聯盟」促深海研究

    成立於2001年的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亦同其他香港大學一樣,越來越重視具體科研項目對珠三角,乃至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應用性。

    藉助地理優勢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SKLMP)聯合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廈門大學、深圳大學、北京大學等11所大專院校及研究機構,攜手成立深圳第一個海洋研究與技術聯盟,主要從事海洋科學研究,以期促進相關產業及領域的創新。

    該聯盟由蘇紀蘭院士擔任首屆理事長,林群聲教授擔任首屆常務副理事長,蘇紀蘭、倪嘉纘、林浩然等多位院士為學術委員會委員。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群聲教授表示,SMART的成立以SKLMP作為藍圖,以匯集多院校海洋環境科學研究精英及資源共享的模式,可以藉SMART擴散出去,形成一股更強大的力量,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協同創新及進一步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希望聚集深圳從事海洋研究的各所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的力量,因應深圳市在海洋生態保護及生態安全、海洋資源的永續開發與利用等方面的社會需求,開展海洋科學技術研發與自主創新研究,促使深圳市早日成為國家海洋經濟科技發展的模範城市,增強對海洋資源的開發能力和應用技術,加速海洋經濟的發展及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深圳海域廣達1145平方公里,約相當於該市陸地面積的一半。調查顯示,當地的海洋生物有400多種,其中屬於海洋漁業資源者為50多種。目前深圳已初步形成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海洋油氣業三大支柱產業,各海洋相關行業產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0%。深圳歷來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新成立的海洋研究與技術聯盟恰逢其時,可為相關產業提供專業支持。」

    「建築醫生」在內地大有可為

    本報記者近日在采訪中了解到,去年才剛成立的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建築及土木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已憑藉該中心的李秋勝教授及其團隊研發的一套「集成監測系統」,成功贏得「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的結構施工監控和健康監測工程」720萬元人民幣合約,負責為該工程的結構施工監控和健康監測提供技術諮詢及指導。

    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科技)兼深圳研究院院長呂堅教授告訴本報記者,位於深圳市福田區的中國第一高樓平安金融中心,總高度達660米。在修建過程中,台風、暴雨、潮濕等華南地區氣候特性將會影響超高建築物的用料、設計,亦會對施工造成不少困難。為此,李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將運用自行研發的擁有8項專利的新型監測設備及技術,并建立一套創新的集成系統,以便全面監測大樓施工期間及啟用后的結構狀態。他們在大樓內裝設近500個傳感器,實地收集風速、風壓、溫度等氣象數據,以及建築物與其構件的形變、應力、振動等工程數據,以便準確指導施工過程,并監測施工結果的質素,以求確保符合設計要求。

    「運用我們研發的集成監測系統,可以及早察覺施工中的偏差及潜在問題,確保超高層建築物的施工精準。不僅如此,大樓建成后,這些傳感器仍將繼續運作,長期收集數據以指導大樓的保養和維修,務求確保其結構安全。」呂堅教授說,隨著內地城市建設水平和需求的提高,這套被內地業界形象地稱為「建築醫生」的監測系統將會有越來越大的用武之地。

    「技術轉移」是城大新使命

    此外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先進結構材料研究中心與中科院金屬所合作開展的多級納米材料(納米金屬材料的多級結構制備及優异性能探索研究)獲科技部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資助。香港城市大學主要負責的(多級納米結構的穩定性研究及部分多級納米金屬材料的工業應用探索)研究目標包括發展出具納米結構的超高性能汽車防撞器,提高納米鑲嵌結構合金工藝技術的強韌度與穩定性及降低有關成本,未來可望應用於減輕電動車負重,提高汽車防撞性等。目前部分成果已經在寶鋼的拉矯輥、核電設備上作試驗項目。

    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機器人及自動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光烈博士與深圳大學醫學院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不久之前也成功獲得南山區科技創新局200萬元資助,研究以單細胞的皮膚癌細胞檢測,操縱為目標,開發具有臨床意義的皮膚癌細胞分類及有針對性標靶藥物治療篩選功能的生物晶片。

    面對一項項接踵而來的收獲,呂堅教授表示:「技術轉移是城大2010年-2015年策略性發展計劃的重點範疇之一,城大致力把知識轉化成有效方案、實用產品、創新意念,在這方面經驗豐富,現有可轉移的技術項目達300個,不少與內地政府的重點科技發展方向一致。未來我們將加強知識產權的特許授權管道、發展策略性合作及夥伴關系,以及拓展中國市場。加緊努力培育科研人員,設立獎勵及支持政策,鼓勵學術人員進行創新研究。此外,城大正采取各種方法,加強知識轉移及培育企業文化,例如支持學術人員與學生將研究成果轉化供日常應用及商用。」

    冀為前海輸送科技專才

    前海的發展是一個很好的機遇,但也面臨著包括上海等新型開發區的競爭和挑戰。他指出,除了發展現代物流、通訊與媒體服務這些深圳的傳統優勢產業,前海也應考慮研究如何吸引其他高附加值行業,比如電動車設計、核能系統的設計與安全性評估、生物晶片設計與制造等。

    「作為大學,我們主要關注如何培養開發區所需要的人才培養,為企業的科研提供前期的有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前海的一個方向是總部經濟,但我們可以看到,一家有技術含量的公司的總部很多都是和它的研發部門同城,沒有足夠的研發力量和環境的城市對總部經濟是沒有吸引力,這就是香港不同大學的可以起到的積極作用,因為香港是中國有世界竟爭力一流大學最集中的城市,它可以彌補深圳高等教育資源貧瘠對可持續發展負面影響的不足,而深圳依靠發展高科技產業所取得的成功也為香港高附加值產業面過於狹窄而產生的瓶頸效應指出了未來發展的方向,希望兩地政府揚長避短,精誠合作,為建立新的經濟奇跡創造條件。」呂堅說。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