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陳文鴻
名家指點
香港或許應重新對城郊作規劃。這涉及到香港城市發展的許多方面,例如土地利用、房屋政策、交通建設、生態環保的保育與發展、歷史文化的存育、農村經濟的轉型、本地食物體系的建設,以至休镕運動設施的發展等等,最終歸結到香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宜居程度。
最近房屋發展的土地供應不足問題暴露了新界城郊發展規劃的眾多矛盾。過往殖民管治時代和回歸初期所制訂的城市規劃政策,包括香港2030年的遠景規劃,都沿用超過幾十年的理念、原則和方法,沒有正視這許多年城市發展所帶來的種種新問題。今次或許便是作一個完整回顧審議的大好機會。
連接兩地功能轉變
一是新界的土地功能不可能限於農業。香港的農業已經式微,政府亦不鼓勵。更重要的是在回歸之后,新界與內地珠三角接壤的地方再不是禁區,而是香港與珠三角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緊密交流合作的連接部。香港市區與深圳河以北的深圳市變成兩個城市中心,新界則是二者的交接。城市化的程度應會是在香港市區(九龍、新九龍)與深圳市區(羅湖、福田等)之間形成一個U型的連接體。新界的口岸應有機會形成為新的城鎮中心或商貿區。新界其他地區可沿軌道建設現有或新的市鎮,其餘則或為郊野公園或由傳統農村轉變為農村式住宅小區。
二是香港與珠三角鄰近地區的關系。現時兩地交通方便,2015年通高鐵后更方便。香港的地價壓力應可迫使部分居民移居珠三角,通勤來往兩地。而內地居民亦會趁便來港利用香港較為發達成熟的服務業和自由港的低稅優惠。在新界與珠三角接壤的地方,可能出現住宅居住需求外移和服務消費需求的內移。土地利用的模式會改變,商貿等服務業為主的新市鎮功能亦隨之轉變。
發展農業保育生態
三是香港應否有農業,農業應怎樣轉型。在食物安全和本土文化保育的要求下,國際上許多城市都發展都市農業,香港亦可能不例外。當然,都市農業與傳統的小農經濟農業在生產銷售方面會有很大的差別,對土地占用和區位,乃至規模的要求亦不同。香港有足夠的本地需求(可包括珠三角城市)和土地資金技術人才資源在新界郊區發展都市農業。
四是生態保護和城市綠化需求。香港的郊野公園,以至邊境禁區的綠化帶長期以來都是香港市區和深圳市區的綠色生態屏障,減少城市各種小氣候和污染惡化的防衛。香港面對的挑戰不是減少這方面的設置,其中如邊境禁區在開放后應保持為郊野綠化地帶而不應開發為城市化地區。應把目前廢置的農田土地全面整理,部分改作不合理用途的,應更正。其中可適度擴大傳統農村的建屋範圍,以適應村屋發展的需求。另一部分在軌道交通干線沿線則可用作建設新市鎮,吸納市區人口的轉移。
五是把生態保育與休镕設施發展結合起來,如單車徑、步行徑、郊野公園等形成一個分處各地,卻有機連結的生態與休镕網絡,改變傳統城市之三合土森林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