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張家港:提升核心競爭力 全方位打造文化港城
2014年 01月 07日 01:43    香港商报
 

    作為蘇城五子之一,張家港是長江之畔一方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1986年撤縣建市,遼闊的江風海韻,賦予了它深沉蘊藉的品格,也積蓄了一往無前的力量。憑藉「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張家港精神,這個年輕的城市不斷創造著令人矚目的經濟成就。與此同時,其「文化強市」戰略亦獨樹一幟:從率先扛起弘揚長江文化的大旗,到首推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并在全國推廣,再到創建全國首個《書香城市建設指標》,張家港用一個個讓人驚叹的「大手筆」,勾勒出鮮明的城市性格。香港商報記者杜林顧安安

    本土文化品牌競相綻放

    值得一提的是,長江文化藝術節也為張家港本土文化的興盛提供了契機。坐擁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歷史積澱,張家港市形成了河陽、香山、沙上3個各富特色的區域文化空間。經過系統規劃建設,河陽文化、香山文化、東渡文化、沙上文化及長江文化,已被成功塑造為張家港城市文化品牌的系列形象組合。目前,全市8個鎮全部創建成為蘇州市級以上特色文化之鄉,張家港市和塘橋鎮、鳳凰鎮分別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戲曲之鄉」、「書法之鄉」和「山歌之鄉」。記者在鳳凰恬莊古街遇到一位71歲的老人姚明公,他親眼見證了恬莊古街幾十年的興衰變遷。

    「近幾年,政府加大投入,修復了榜眼府、楊孝子祠、楊氏南宅等代表性建築,近期又實施了恬莊二期、三期修繕保護工程,老街變樣真讓人心里高興啊!」通過不斷加大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張家港已擁有35處市級文保單位,3處省級文保單位(徐家灣遺址、弘濟橋、香山石室土墩群),2013年3月,東山村遺址、黃泗浦遺址、楊氏宅第經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文保單位,實現了「國保」單位零突破。鳳凰鎮經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評定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2006年6月,「河陽山歌」作為「蘇州吳歌」的一部分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代表作名錄。

    此外,張家港的文化遺產挖掘也不斷取得新突破。東山村遺址入選了「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為良渚文化高度的社會文明找到了源頭;黃泗浦遺址成為「江蘇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不但為唐宋時期考古學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同時為中外文化交流、陸路和海運交通路線以及海岸線變遷等諸多課題的研究開拓了新視野。黃泗浦遺址、東山村遺址先后入選「江蘇大遺址名錄」。張家港市成為全省唯一擁有兩家「江蘇大遺址」的縣(市、區),也是蘇州市唯一擁有「江蘇大遺址」的縣(市、區)。

    張家港精神塑造「市魂」

    初冬11月底,本報記者一行來到張家港,在蘇虞張公路盡頭的市區入口,只見一塊迎賓石赫然矗立。迎賓石上,「全國文明城市」和「聯合國人居獎」文字格外惹眼,這座不事張揚的小城,竟是全國首個榮膺聯合國人居獎、唯一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的縣級市。走進市區,只見高樓鱗次櫛比,街道整潔美麗,城市規劃錯落有致,記者所到之處,無不感受到江南水鄉靈氣與現代文明水乳交融的和諧氛圍。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一切物質和精神上所取得的累累碩果正是源自於「張家港精神」。在市文化中心,「張家港精神展覽」常年在此展出。「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大字,形象而強烈地冲擊著每個參觀者的心靈。

    張家港撤建縣市20多年來,尽管市委書記換了一任又一任,但是用「張家港精神」塑造市魂,多年來卻一脈相承,始終貫穿於城市建設中,并且極大地提升了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可以說,張家港精神不僅揭開了該市歷史上嶄新的一頁,使其一舉成為全國的先進典型,甚至對蘇南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也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張家港精神,體現在分秒必爭去「搶」、千方百計去「拼」、有膽有識去「爭」。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張家港人積極推行了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較早地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一大批現代企業如沙鋼集團等脫穎而出。目前,該市形成了以保稅區、開發區為龍頭,各專業園區為骨干的工業生產力布局,培育了冶金、紡織、建材、機電、糧油和化工等優勢產業,并形成了規模經濟、民營經濟和外向經濟“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

    數據顯示,2013年,張家港市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45億元,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4.34萬元、2.17萬元。

    創新促長江文化品牌長盛

    在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張家港人越來越感受到,城市要進一步加快發展、持續領先,就必須在文化建設上進一步取得突破,用文化為城市的發展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更持久的動力。於是,張家港開始尋找文化發展的契機,在更廣大的區域和時空里,他們把目光瞄準了長江。在回望長江的過程中,他們受到了巨大的啟迪,廓清了自己模糊多年的文化身份,長江文化藝術節便應運而生了。

    2004年起,張家港首倡并率先推進實施了「長江流域文化資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這一綜合性的公益文化建設工程,每年11月在張家港舉辦長江文化藝術節,精心打造「長江文化」系列品牌活動,整合長江流域的文化資源,促進長江流域經濟文化的共同發展與繁榮。十年來,張家港以積極的文化創造者身份,秉承「交流、交融、共建、共享」的理念,積極構築了一個沿江城市聯動對話的平台,一個流域文化碰撞交流的空間,打破了長江文化地域隔閡、打破藝術種類之間的隔閡,雪域文化、巴渝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海派文化等燦爛輝煌的流域文化齊聚張家港,真正實現了長江流域文化資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

    在提供文化交流平台、加強城際文化合作的同時,張家港巧妙地打響了城市文化品牌,實現了城市文化的躍升。如今,張家港已經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辦節模式,然而長江文化藝術節如何進一步創新發展?張家港仍在探索新的路徑,開創了多個第一:全國唯一的以長江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開館,全國第一個以長江文化為主題的微電影大賽舉辦,全國唯一的以長江文化弘揚為目的的基金會成立……長江文化藝術節被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均衡教育的「張家港樣本」

    在張家港,最好的建築是學校、最大的投入給教育、優質的師資到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已經有了現實模樣。張家港的優質均衡教育正如其領先的經濟文明、精神文明一樣,對港城人們的幸福指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記者走進張家港塘市小學,一座座蘇派風格的花園式建築映入眼簾,優雅別致的庭院,完善的校園網絡系統、標準化的田徑場,設施完備的國學館、書畫室、刺繡室、古箏室、二胡室,無一不挑戰著記者的視覺神經。

    校長陳靜告訴記者,雖然這是一所地處城郊結合部的農村學校,但設施設備均達到省級一類標準,裝備了微格教室等專有教室和輔助用房61個,每6名學生就配備了一台電腦,總投資達2億元。最令陳靜自豪的不是校園多漂亮,設施多先進,而是自己的學生來自全國22個省份,「感覺自己像一個大學校長」,陳靜稱,「目前我們全校新市民子女占到了學生總數的70%。」教育均衡,首先體現在公平。

    在張家港,在公辦學校就讀的新市民子女和本地學生共享「五個一樣」:一樣免學雜費、課本費、講義費、信息技術費等;一樣乘坐校車且享受財政補貼;一樣享受每生每年1200元的「陽光午餐」補貼;一樣享有參加各項比賽、社會實踐和評先評優等權利;一樣根據中考成績進入相應的普通高中或職業中學就讀。因為強調普惠,張家港的新市民子女沒有失學之憂。多年來,張家港義務教育年度入學率、鞏固率均為100%。

    多措釋放全民閱讀正能量

    首推「書香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文化張家港的「養成」,閱讀是一個重要支點。記者采訪深切感受到,在這里,讀書是享受,更是習慣。在楊舍鎮梁豐社區小木屋文化活動區,一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引起記者的興趣。圖書館面積不大,書籍分門別類排放整齊,桌椅一塵不染,自助借還書設備一應俱全。

    「這個圖書館最大的亮點,就是無人值守、智能化管理,市民借書和還書都需自行操作。楊舍鎮城東街道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它的建成、啟用,實現了市圖書館在服務時間、空間和地域、資源、網絡等功能上的延伸。「到這里借書就像到ATM取錢一樣方便。」附近居民如是評價。只有便捷,才能方便閱讀,也才會吸引更多的人來閱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的引入,為閱讀平台的便捷化寫下了最新注腳。

    事實上,善於創新的張家港人在打造文化高地的過程中,每招每式都充滿了智慧,都令人耳目一新:2012年11月,該市發布了全國首個權威性覆蓋城鄉的「書香城市」建設指標體系,這項制度創新,也成為張家港文化發展的新標杆。據了解,該指標體系緊扣可量化的大綱,設置了閱讀設施、閱讀資源、閱讀組織、閱讀活動、閱讀環境、閱讀成效及保障條件等7個一級指標、44個二級指標和87個三級指標,實現了「書香城市」建設由模糊定性向科學考量的轉變。在7項一級指標中,「閱讀組織」作為一級指標下設了3個二級指標,包括專家指導組織、民間閱讀組織、閱讀推廣人。

    其中,閱讀推廣人的地位可謂是重中之重,其隊伍建設的成效是評價「書香城市」建設成效的重要依據。「閱讀推廣人、閱讀組織作為指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詮釋了『書香城市』重建設、重實效的理念,而不是單純停留在現狀的評估。這樣也促進了全民閱讀的持續深化。」張家港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芳說。

    值得一提的是,書香城市」建設指標體系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覆蓋城鄉」。

    記者了解到,在15個硬性指標中,有13個集中在閱讀設施建設上,其中包括鎮圖書館設置率、城鎮社區閱讀活動站設置率、文化共享工程鎮(村)基層服務點設置率等都須達到100%。

    首創「小網格」激發文化「大活力」

    「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也是張家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項創舉。即把全市所有村(社區)按照一定標準劃分為若干個「文化網格」,使「文化網格」成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單元,從而不分城鄉,將全市所有區域、所有群眾均納入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服務範疇。

    在科學劃分網格的基礎上,張家港市還從基層甄選文化志願者擔任網格文化員,每個「文化網格」配1-2名網格文化員作為「靈魂人物」,如同一個個互聯網的節點,將整個文化網絡通串通聯。

    事實證明,用「小網格」撬起公共文化服務的「大體系」,產生了類似經濟學中的「鯰魚效應」,公共文化建設實現了公共文化資源由分散、分割向整合、一體轉變。在持續不斷的創新驅動下,張家港「書香城市」建設內生動力顯著增強,「書香城市」建設格局進入了良性轉變的新路徑,全民閱讀模式實現了由「行政主導」向「民間自發」的轉變,全民閱讀對象實現了由「被動閱讀」向「自覺閱讀」的轉變。張家港的文化模式,為全國開啟了文化建設的新思路。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黄凤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