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打造東方荷里活 電影大亨的誕生
2014年 01月 08日 09:10    香港商报
 

邵家共有八名子女,邵逸夫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香港影視業界和民眾都喜歡喚他做「六叔」。邵氏電影事業的奠基人是老大邵醉翁,而最終成大器的是老六邵逸夫。全球華人電影人中,唯一無愧「電影大亨」稱號的非邵逸夫莫屬了。 香港商報記者 Tiffany

邵逸夫的父親邵玉軒從事顏料生意,他白手起家、摸爬滾打,到兒子們成人的時候,已經打下了不俗的基業,在上海灘擁有一定的地位和聲望。但邵玉軒沒有強迫兒子們繼承家業,在大兒子邵醉翁為做律師或是電影生意人舉棋不定的時候,邵玉軒為兒子做了進軍電影業的決定,同時也圓深埋在年邁的他心中無法完成的電影夢。
父兄打定邵氏基業
邵氏和電影的故事開始於20年代的上海。邵玉軒收購了幾近破產的「笑舞台」劇院,交給大兒子邵醉翁經營電影的進出口生意,大獲成功。1924年,邵醉翁順水推舟在上海創辦天一影片公司,所拍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是邵醉翁自己編排的戲劇。這部影片花了邵家2000大洋,它像雪球一樣,滾出了邵家不可一世的電影事業!
在邵氏的電影事業起步初期,比長兄小10多歲的邵逸夫剛上中學。他一邊讀書一邊在兄長的公司裏兼職,除了搞埠外發行工作,有時還會負責道具、後勤。勤奮好學的邵逸夫,主動扛□攝影機跟拍攝組到處跑,在長期的觀察和體驗後,他已掌握了複雜的攝影技術。在大哥的悉心栽培下,邵逸夫一年內幾乎體驗了「天一公司」所有崗位的工作。多年以後,邵逸夫回憶起那段日子,感慨地說:「在那樣的生活中,我學到了許多東西,這些東西讓我一輩子受益。如果不是經歷這一段生活,不會有今天。現在的年輕人,心很高,學問也很深,但是不能夠吃苦,是一大缺陷。」
南洋起步站穩腳跟
出於愛好,邵逸夫利用課餘時間到大哥的公司學知識、打下手,他真正進入電影業是從臨危受命的南洋拓荒開始的。
當時由於六合影業的圍剿,天一製作的作品在中國斷了銷路,公司陷入生死存亡的絕境。大哥不得不派仁枚向外突圍、尋找商機。他們謀劃選定了大量華人華僑聚居的南洋一帶,在他們眼中,這片土壤不僅有殖民地的開放,也能充分理解和包容植根於中華文化的電影。1926年,仁枚帶□天一的賣座片《立地成佛》、《珍珠塔》漂洋過海來到東南亞最繁華的商埠——新加坡。出乎預料的是,短短幾個月,「天一」在新加坡的業務增長已經讓邵仁枚應接不暇。邵仁枚寫了一封電報給六弟,簡單的八個字「局面已開,仁楞速來」改寫了邵逸夫的一生,也改寫了華人影業歷史。
兄弟倆採用「流動放映」的方法,能租到場地就用租的場地,租不到放映場就租空地搭帆布帳篷。在狠毒無比的烈日下,狂風暴雨的天氣中,他們駕□流動放映車吸引觀眾。他們不畏艱苦的精神被當時的檳城首富王竟成看中,認為兩兄弟定非池中之物,多次出手相助。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兩兄弟,不久便建立起頗具規模的發行網絡,在南洋一帶站穩了腳跟。幾年時間內,收購戲院多達40多家,一躍成為新加坡的娛樂業大亨。

 


美國採購大難不死


邵氏的事業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1929年至1933年,正當南洋的生意發展得紅紅火火的時候,全球性經濟危機降臨。星馬一帶也受到世界大蕭條的波及,人民難以溫飽,願意消費電影和娛樂的人越來越少。此時,中國電影發展也進入重要的轉折階段,邵逸夫意識到有聲片將改寫歷史,便主動向兄長們提出要去美國引進先進的有聲電影器材。
1931年,邵逸夫啟程去到世界電影業最發達的美國考察。受條件限制,赴美必須乘遠洋渡輪在海上航行長達一個月,青年逸夫受盡暈船的折磨,中途還經歷了輪船觸礁沉沒事故,命大的他抱□一小塊木舢舨飄泊一夜竟奇籎般獲救。美國之行使邵逸夫大開眼界,或許正是這次初見「夢工廠」荷里活的經歷,在他的心裏埋下了興建電影城的種子。他發狂似地買了大批器材返獅城,為他的電影院裏裝上了有聲設備。在當時的中國,有聲片是鮮有人觸碰的新事物,邵逸夫一邊繼續拍無聲片,一邊摸索有聲片的拍攝技術,訓練人員,包括他自己。
1933年,邵逸夫在上海與粵劇名伶薛覺先合作,終於拍出了第一部有聲粵語電影《白金龍》。這部影片讓邵逸夫賺了大錢,僅在廣州放映的票房收入,就是該片全部成本的60倍。遺憾的是,此舉略晚了明星公司的《歌女紅牡丹》兩年,沒爭到中國電影史最為人熟知的第一。


進軍香港影業 大哥隱退


20世紀30年代,上海乃至整個中國的政治經濟局勢雲譎波詭,文化環境也越來越不適合天一的發展,邵氏兄弟幾經商量,決定把天一的主力轉往香港。香港本地市民普遍接受電影這種休閒娛樂方式,對外方面也具備地理位置優勢,不僅可以輻射南洋,還可以隨時殺回上海。邵醉翁在香港九龍建立了天一片場,拍攝粵語片,香港影業的競爭更是激烈,同行之間勾心鬥角也頗為嚴重。天一片場兩度遭受火災令邵氏十年心血毀於一旦,邵醉翁心灰意冷,決心退出影壇。
經歷了動蕩的戰爭年代,邵氏兄弟在南洋苦心經營的戲院大部分被毀。但電影技術日趨成熟,從默片到有聲片,繼而出現了彩色電影。接手公司的二弟邵朥人,將公司改名為邵氏父子公司(Shaw & Sons),專拍國語片,聘請導演陶秦、王引,演員李麗華、嚴俊、尤敏等,拍攝了不少愛情片。與此同時,在南洋的邵山客和邵逸夫將公司命名為邵氏兄弟公司(Shaw & Brothers)。兩家公司在業務上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合。
但在50年代末,由於電懋、長城、鳳凰等電影公司競爭激烈,「邵氏父子」無力招架,影片業務停滯不前,熱衷房地產的邵朥人無意繼續拍片,年屆50的邵逸夫不忍心看到邵氏的電影事業付之東流,毅然挺身而出,告別了奮鬥30年的南洋,以萬丈雄心,再圖霸業。
興建邵氏影城
在香港,邵逸夫第一次擁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事業。50年代香港影業被陸運濤創立的電影懋業有限公司(簡稱電懋)雄霸。陸運濤本人同樣於星洲起家,受過良好的英倫教育,同時有陸氏家族雄厚的資金支持,讓邵逸夫不敢掉以輕心。強敵的存在,激起了邵逸夫更大的野心——打造東方的荷里活。
20年前邵逸夫就夢想□打造一座中國的荷里活夢工廠。眼下急須解決的三大問題就是:建設拍攝基地,招聘電影人才和拍攝賣座電影。在生意場上,邵逸夫眼光獨到,高瞻遠矚,行他人不敢行之路,這也是他能夠成為香港電影大亨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很快相中了遠離鬧市的九龍清水灣地界,以低價買下這塊雜草叢生的地皮。這裏空曠荒涼,杳無人煙,只有山腳下的海灘邊有幾處破落的漁村,零星的散落在雜草亂石中。開墾一塊荒地建立一座如此巨大的電影城,做別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令人不得不佩服邵逸夫的敏銳眼光和巨大勇氣。1958年春天,邵逸夫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了。邵逸夫深知,靠邵氏父子公司製片的原班人馬,已經支撐不起香港影壇新盟主的大業,影片之爭關鍵還是人才的競爭,現在的邵氏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他領銜開始了挖角大戰。


絕色美人 平分秋色


在影視圈,明星效應是巨大的,光芒四射的女星就是公司的搖錢樹。尤敏和林黛,兩個在電影發展史上不容忽視的名字,曾經平分秋色、不相伯仲。邵氏和電懋之間的人才之爭從來沒有停止過,尤敏和林黛先後被捲入電影公司的挖角大戰,游走在各大公司間,並都曾受過邵逸夫的器重。
一代玉女——尤敏
有「一代玉女」之稱的尤敏原本是由邵朥人發掘的,1951年以來一直在邵氏公司效力,雖先後出演了《殘生》、《人鬼戀》等影片,並與邵氏當紅小生趙雷合作。在邵朥人掌握邵氏期間,尤敏一心為邵氏效力,卻沒能名聲大噪。邵逸夫接手公司後,挖來了幾位當紅女星,並表示欲重點培養跟隨邵氏數年的尤敏。但世人都懂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林黛的加入讓尤敏對在邵氏的未來感到憂心忡忡。電懋老闆陸運濤乘虛而入,輕而易舉挖走了尤敏,讓邵逸夫措手不及。轉投電懋的尤敏主演了《玉女私情》、《家有喜事》,聲名鵲起一時無兩,更憑《星星、月亮、太陽》成為首屆金馬獎的影后得主、兩屆亞洲影展的「最佳女主角」。隨後,她還成為了第一位成功打入國際影壇的華人演員。她的形象溫婉典雅、優美內涵,十分符合傳統中國女性的氣質。多年來,細數中外影壇,雖然打□「玉女」旗號的女星層出不窮,可只有尤敏真正襯得起這個美譽,她在影迷心中有□獨特的、無可替代的地位。
永遠的女神——林黛
提起林黛,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她出身名門,是個不折不扣的千金小姐,加上容貌姣好、氣質出眾,星途一片坦蕩。林黛先後在「長城」、「電懋」出演賣座電影,並獲得亞洲影展和台灣金鼎獎雙料影后。林黛出眾的表現和極大的票房號召力,成功吸引了邵逸夫的目光,他立誓一定要從電懋手裏挖到林小姐。邵逸夫採取的方法是吃飯,除了能直接接觸和考察「目標」,更能有力地擺明自己的觀點,達成目的。他以新落成的淺水灣影城誘惑熱愛表演的林黛,並提供給她雙倍的演出報酬,還沒等瞪大了眼睛的林黛問出「這不是開玩笑吧?」,邵逸夫便把合同和酬勞現金擺在了□上。
進入邵氏的林黛屢建奇功,賺取了巨大的票房收益,更為自己捧回了一尊又一尊獎盃。林黛主演的黃梅調電影《貂蟬》,標誌□邵逸夫在香港成功掘得第一桶金。迄今為止,林黛仍是唯一的四屆亞洲影后,至今無人能及。她的電影在港台和海外具有深遠影響,如今香港仍每年舉辦林黛電影周。然而紅顏薄命,和林黛的星途一樣受關注的,是她傳奇的人生。1964年7月,一代巨星林黛香消玉殞的消息像一聲晴天霹靂震驚了香港。年僅30歲的當紅女星服安眠藥,結束了她的生命。林黛自殺的原因至今仍是謎,但她高貴大方的氣質,永遠留在了世人的心中,成為香港電影永遠的女神。


林黛主演的黃梅調電影《江山美人》,當年上映引起哄動。
(網絡圖片)
六叔(前排右一)率當年邵氏紅星在其勞斯萊斯座駕前大晒冷。
邵逸夫晚年精力充沛仍繼續工作。
經邵氏捧紅的女明星,在影壇地位舉足輕重。     (網絡圖片)
獨具慧眼的六叔,經他挑選的男星都大紅大紫。(網絡圖片)
邵氏三兄弟(左起)︰邵朥人、邵仁枚及邵逸夫。(網絡圖片)
六叔中學畢業便隨兄長拚搏事業。(網絡圖片)
當年的天一影片公司,為邵氏兄弟掘了第一桶金。     (網絡圖片)
李翰祥(右)及胡金銓都是六叔一手發掘栽培的著名導演。     (網絡圖片)
尤敏宜古宜今,在邵氏獨當一面。  (網絡圖片)
林黛氣質無人能及。(網絡圖片)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