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莫測,勝敗無常,20世紀60年代電懋老闆陸運濤遭遇空難撒手人寰,左派電影機構又遭受政治上的重創,邵氏的競爭對手相繼遇挫。一時間,香港影壇無人可與邵氏爭鋒,邵逸夫開始了獨霸影壇的10年。從網羅人才到人才出走,從登頂電影霸主到轉戰小熒幕,讓邵逸夫經歷了輝煌的後半生。 香港商報記者 Tiffany
投資武打
1965年到1984年這20年時間裏,邵氏公司進入了黃金階段,每年都有40至50部電影問世,每一部都叫好又叫座。那段時間每年香港上映的電影中,最賣座的電影,有一半以上都是邵氏出品;在獎項方面也斬獲頗豐,因而贏得「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美譽。高瞻遠矚的邵逸夫,追隨時代變化和電影發展的趨勢,在拍攝黃梅調國語片使邵氏達到鼎盛時期後,又將拍攝武打片定為新的目標。他起用新人導演、編劇胡金銓和張徹,先後推出了《大醉俠》和《獨臂刀》,該兩部作品被影評人評價為劃時代的武俠經典中的「雙璧」,開創了香港武俠片新紀元,更讓邵氏賺得盆滿缽滿。
張徹的《獨臂刀》捧紅了武俠小生王羽,此後,他開拍的一系列陽剛味十足的武俠片,先後捧紅了姜大衛、狄龍及傅聲等動作片男演員,改變了香港影壇長期被美人「左右」,有些陰盛陽衰的格局。在多年的發展中,雖然邵氏不斷湧現人才,卻也不斷流失人才。大導演李翰祥、張徹和胡金銓揚名立萬後,相繼離開邵氏,和邵逸夫親密合作12年的「重臣」鄒文懷也與他分道揚鑣,自立門戶。鄒文懷的出走對邵逸夫打擊很大,影響深遠,他創立的「嘉禾」公司,在業務上不斷與邵氏正面對決。由此開始,香港影壇又陷入了雙雄爭霸的格局。
對壘嘉禾
中國有句老話:合久必分。鄒文懷和邵逸夫親如兄弟的合作持續了12年,終於在1970年決裂。鄒文懷擁有藝術家的才氣和商人的睿智,獨立後的他勢單力薄、兵微將寡,但在之後幾年,嘉禾與邵氏的博弈中,鄒文懷下出幾步好棋,每一次都對邵氏造成重創。第一次大捷便是起用李小龍。
曾在荷里活客串過影視劇的李小龍,在香港薄有名氣,決定回港發展後,他看中了實力雄厚的邵氏,嘉禾這樣的小公司原本是不敢打李小龍的主意的。然而,邵逸夫沒把心高氣傲的李小龍放在眼裏,他想,只不過是一個能打的武師,票房號召力勢必比貌美如花的女明星差遠了。被邵氏怠慢了的李小龍,隨即收到嘉禾誠意邀約,拍攝了第一部影片《唐山大兄》,平生第一次擔綱主角。1971年,《唐》首映後,香港報紙用「震驚」來形容這部功夫片,果然,不到一個星期便破了港產片票房的紀錄,影響力波及世界影壇。李小龍憑藉這部影片成為了國際武打巨星,嘉禾也如虎添翼。直到李小龍意外離世,邵氏都一直被嘉禾壓制。隨後,嘉禾又有了成龍、許冠文、洪金寶這幫票房巨星,不僅在本土市場上更勝一籌,而且在進軍國際的較量中也有後來居上的趨勢。直到80年代,邵逸夫萌生淡出影壇的念頭時,邵氏和嘉禾才漸漸化敵為友。
另闢蹊徑作戰場
順風順水的鄒文懷把財力、人力、精力放在自己的公司上,他的製片人制度吸引了一大批同仁,形成香港影業稱雄一方的「嘉禾系」,成龍的《A計劃》、《警察故事》和洪金寶的《五福星》都讓嘉禾名利雙收。反觀老牌霸主邵氏,進入80年代,電影方面已風光不再。有見香港電影業開始走下坡,邵逸夫大大縮減了拍攝電影的投入,他耗費大量資金收購了一些戲院,又出租給獨立製片公司。邵氏甚至將影城的大部分攝影棚出租給無枡電視台,一道厚厚的鐵絲網,將這個東方荷里活一分為二,另一半成了電視城。1986年,邵氏出品影片為6部,1987年,邵氏停止了所有的電影製作,正式告別了電影圈。80年代末,邵氏公司電影製作及發行的經營收入僅為114.8萬(港元,下同),而作為邵氏主要收入來源的物業租賃狂收6480.1萬元。但邵逸夫不滿足於做「收租佬」,他決定將主要精力投入電視業。
進軍電視
196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開始啟播,惟在1980年6月26日晚,TVB董事局主席利孝和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與世長辭。後經董事局商議,一個月後,TVB宣布由邵逸夫出任董事局主席。消息一出,一片嘩然。
事實上,看出電視巨大潛力的邵逸夫,早在70年代便開始購買香港電視的股票,以他的財力,很快便成為了最大的股東。利孝和逝世後,邵逸夫掌握香港電視業大權是順理成章的事,同時他也成為了無枡歷史上在任最久的總裁。入主無枡後,邵逸夫以昔日邵氏影城作後盾,將以前邵氏的編導、演員,攝影設施和拍攝環境充分利用起來,全線出擊。他集中力量經營所屬的明珠台和翡翠台,推出大批高質量的電視劇集和電視欄目,使無枡各台的收視率長期在港獨佔鰲頭,影響擴及中國內地、澳門、台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成為香港電視的最佳代表,是內地、台灣、澳門人認識香港的一扇窗口。
經營電視的同時,邵逸夫還投資房產物業、股票市場等,開展多元化經營。1994年邵氏年報顯示:物業出租收入達2.3億元。香港素為藏龍臥虎之地,富商豪賈雲集,但以經營影視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列的惟有邵逸夫一人。
巨星工廠TVB
邵逸夫在影業競爭的得意之作,是邵氏早年擊垮了電懋,而在電視界,無枡和亞視的火拼是邵逸夫又一段輝煌的歷程,也是香港娛樂業津津樂道的一段回憶。無枡和亞視的爭鬥可謂針鋒相對、花樣百出,有挖角、打對台、劇集戰、選美大賽等四大招數,兩方雖然傷了「兄弟台」的和氣,但另一方面卻提高了香港電視節目的層次,讓觀眾大飽眼福。
邵逸夫善用捧角和挖角的功夫,當年他除了從亞視挖來多員猛將之外,通過「無枡藝員訓練班」培養出的周潤發、鄭少秋、梁朝偉、劉德華、張曼玉、劉嘉玲及劉青雲等巨星,以及經他栽培的歌唱新秀如梅艷芳、張國榮、鄭秀文及李克勤等都成為了香港演藝圈的中流砥柱,其影響力甚至波及全亞洲、全世界歌壇影壇,成為流行文化時代香港的代表。亞視的學員名單也有汪明荃、黃秋生、劉松仁這樣響亮的名字,但畢竟無枡有個更好的平台,藝員普遍看好無枡能給他們的職業前景,所以在這場戰役中,邵逸夫贏在了基礎和平台,大勝亞視,最終坐上了電視大王的寶座。
88上市 2012引退
執掌無枡40多年的邵逸夫,為無枡做了許多大事。1988年,香港電視有限公司改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取代「香港電視」獨立上市。邵逸夫在TVB的頭把交椅上一坐就是20多年,成為了全球最年長、任職時間最長的上市公司CEO。進入2000年,方逸華作為邵逸夫的代言人,執掌決策TVB事務的大權。年事漸高的邵逸夫,只在新年晚會或台慶亮燈時才會露臉。在強手如雲的電視圈,邵逸夫和他的無枡電視屹立不倒。至今,香港無枡電視仍舊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夠全面覆蓋兩岸三地的華語電視媒體,並且是全球第一家能夠在香港、澳門、中國大陸、台灣均能得到當地政府批准,合法落地,進入兩岸四地千家萬戶的電視媒體,並透過龐大的海外發行,覆蓋全球,因此「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無枡電視的節目」。
2011年,邵逸夫將所持股份轉讓予陳國強財團。2012年伊始,邵逸夫正式辭任TVB董事局主席,隨後,方逸華也正式向董事局請辭。至此,香港無枡電視改朝換代,不再姓「邵」。功成身退的邵逸夫已經百歲有餘,他在方逸華的陪伴下安享晚年,正式退出了紛紛擾擾又令他心心念念的江湖。
選美大戰
1973年,無枡承辦香港小姐選舉,一年一屆,從此令這項選美活動變正規化。無枡標榜為香港選出美貌與智慧兼備的佳麗,並與香港旅遊協會簽署協議,確定當選香港小姐具有香港親善大使的資格。邵逸夫入主後,在董事會上強調,一定要把選美賽事搞得轟轟烈烈,使其成為香港每年一度的盛事。事實又一次證明了邵逸夫的決策之英明,每年選美決賽的現場直播,都會吸引多達九成的市民觀看,讓無枡的收視率達到了極致,更成為了無枡的招牌節目。
自從亞視1985年插手選美以來,就跟無枡鬥得難分難解。你選亞洲小姐,我就選健美小姐,你選港姐,我就選港男,怪招百出。兩家的主要目的都是爭觀眾,在那個收視率就是金錢的年代,有人看就有錢賺,也會有廣告商願意投資。表面看是兩台的美女在鬥,其實是兩家老闆的鬥爭。為了吸引高素質的美女,爭取高收視率,兩台都開出了豐厚的獎品,不但能獲贈房車洋房,還能迅速進入演藝圈做明星或嫁入豪門做少奶奶。這對香港少女來說,無疑是醜小鴨變天鵝的好機會。
無枡於本地電視圈雄霸多年。
坐在龍椅的六叔如同大地在我腳下之勢。
六叔(左四)與首任特首董建華曾經同場。
兩位影視大亨包括無枡的六叔(左)與亞視的林百欣已分別仙遊。
何定鈞(左一)與方逸華(左二)曾是六叔的左右手。
陳國強(前排左二)接手無枡後面對王維基發起的挑戰。
鍾麗緹(左)參選無枡舉辦的華裔小姐成名。
無枡一班藝人是香港演藝界中流砥柱。
劉青雲八十年代拍攝無枡劇集《新紮師兄》成名。
華仔與嘉玲為TVB拍攝過不少劇集。
發哥對六叔辭世深表惋惜。
張曼玉在無枡打出名堂才轉戰影圈。
梁朝偉曾是無枡五虎之一。
肥姐(左)、六叔(中)及黃霑對影視圈貢獻良多。
邵逸夫(坐下者)近年已極少現身無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