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慈善是終身事業 邵逸夫善行跨越神州
2014年 01月 08日 09:11    香港商报
 

邵逸夫在商界是個以慳吝著稱的人,在戰場一般的商場上,精於計算的邵逸夫,把每一分錢都用到刀刃上。對於邵氏的員工和簽約藝人有時更是吝嗇到有些「無情」的地步。但在慈善方面,邵逸夫卻十分慷慨,不論是出於行善積德的迷信思想,還是由於對社會的責任感,邵逸夫晚年在慈善方面的貢獻,足以讓他被載入史冊。   港商報記者 達芬妮


香港播善 獲封爵士
邵氏王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擴張和投資,邵逸夫的財富已經到了幾代人也揮霍不完的地步,其實他對被冠以「慳吝」的惡名,甚感不快。其後,他在身邊好友的提議下,開始踏足慈善,因為他深信人活得愉快,自然會長命百歲。1973年,邵逸夫的第一筆鄭重其事的捐贈,是以校董的身份,捐獻50萬(港元,下同)給香港的「蘇浙公學」,讓其興建一所藏書3萬多冊的新型圖書館。此後不久,蘇浙公學又擴建校舍,邵逸夫再次慷慨解囊,捐贈善款100萬元。為此,邵逸夫成為了蘇浙旅港同鄉會的「永遠名譽會長」。由於媒體的積極報道和商界教育界的高度評價,邵逸夫一時間成為了慈善事業的焦點人物,感到壓力的他,同樣體會到了行善的快樂。70年代的幾筆有名的捐款,讓邵逸夫收穫了巨大的回報,英女王甚至冊封邵逸夫為Knight Bachelor爵士勳銜。邵逸夫成為香港娛樂界獲得爵士殊榮的第一人。
藝術商人 商人藝術
在一個言論自由的世界,任何事物都有人說好有人說壞,這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很多人對邵逸夫在影視方面的表現持批評態度,認為他商人氣太重,為了票房不顧藝術,是個玷污藝術的商人,配不上什麼崇高的榮譽。而邵逸夫依然我行我素,他一方面繼續他的慈善事業,將大量的收入投入到公益上,另一方面堅持他的商業化藝術和藝術商人的行為準則。邵逸夫反對用藝術賺錢不光彩的觀點,他說:「我必須靠藝術賺錢,否則我做慈善也做不成。」
當時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正在興建一座規模巨大、功能齊全的香港藝術中心。邵逸夫為表示自己熱衷慈善的決心,身先士卒,捐出了600萬元以示支持,為此贏得香港各界人士讚譽,邵逸夫也因此榮升「香港藝術節大會」主席,以及「香港藝術中心董事局」副主席。


財富取之於民當應用回於民

「我的財富取之於民,應用回到民眾」邵逸夫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進入90年代,香港媒體不再對邵逸夫有爭議,而是一邊倒的高度評價他的為人和善舉,稱邵逸夫是香港富豪的「道德標杆」。以資產相論,邵逸夫可以排在香港的第9、10名,但是在慈善公益的貢獻方面,只有李嘉誠和霍英東可以與他相提並論,而李嘉誠和霍英東的資產又遠在邵逸夫之上。
香港大慈善家輩出
香港捐助金錢名列全球十大,香港人出名樂善好施,盛產慈善家,當中最為人熟悉是邵逸夫爵士、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以及自2009年起連續3年獲評選為「中國十大慈善家」的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等,均是為善不甘後人,積極參與慈善事業的富豪。
香港被稱為「福地」,不少人相信是港人樂於捐款助人,積善積福。過去,國際及中國內地發生過多次天災,如華東水災、南亞海嘯、四川大地震、中國雪災等等,港人均善不容辭,伸出援手。
三分之一身家注善業——李嘉誠
蟬聯華人首富15年的李嘉誠是香港商界的傳奇,更是捐贈金額最多的大慈善家。坐擁千億資產的李嘉誠潛心學佛,他說,做的善事越多,越有錢。10年前的統計表明,李嘉誠已經把當時身家的三分之一傾注到了慈善事業。李嘉誠的基金會成立30年來,捐款已逾100億港元,未來10年將捐的錢會較過去30年的更多。基金會的善款主要用途也集中於教育和醫療,以及幫助貧窮落後地區改善生活狀態。
變賣家產辦學
——田家炳
田家炳,一個連普通話都說不流利的94歲香港老人,一個曾經是香港「人造皮革大王」,比更多真正的大陸公民,更關心大陸。30年來,在內地和港台,他共捐助130所中學、80餘所大學、40多所小學、9所專業學校、9所幼兒園、1150間鄉村學校圖書室。他賣掉了上億元的豪宅捐資辦學,成了沒有住家、沒有私家車,每天坐公車的老人。這位低調的老人似乎並不習慣媒體目光,即使坐在田家炳教學樓的學生都不記得田家炳的樣子。迄今為止,他已捐出了自己名下80%的資產,累計捐資逾10億元用於中國的教育、醫療、交通等公益事業,其中教育所佔的比例高達90%。
子承父業慈善家——
方樹泉 方潤華
兩代經商的方家早在60年代就捐資建學,在方潤華父親方樹泉在世時,就設有「方樹福堂基金」。1986年,「方潤華基金」宣告成立,方潤華繼承父親的遺志,大力支持慈善事業,資助香港和內地的教育、醫療,以及扶貧賑災等社會公益事業。內地許多地方也可以看到以方樹泉、方潤華,以及方家子弟命名的學校或大樓。在香港,所有的大學都獲得過方家兩個基金的捐贈。兩個基金迄今已在內地捐建小學幾百所,還為勤奮好學的大學生提供「方樹泉獎學金」30多個,總金額達到4億元。方潤華還特別支持祖國的航空航太事業,在神舟五號發射前,方潤華呼籲本港各界友人捐資成立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科教基金」已經為科研籌集了100萬人民幣的善款。在國際上,也有以方潤華的名字命名行星,並獲封為太平紳士,以表彰他的突出貢獻。


三哥過世 大徹大悟


1985年,與邵逸夫關係最親密的三哥因病離世,享年88歲,這讓邵逸夫感到極度的痛苦。三哥邵山客與他並肩奮鬥、同甘共苦30年,在新加坡打下邵氏兄弟的影視大業,成為今天邵逸夫成就的堅實基礎。三哥的離世,讓邵逸夫大徹大悟,他意識到錢財乃身外之物,人生苦短,既然不能把錢財帶進棺材,不如奉獻給更多有需要的人。於是邵逸夫對錢財不再熱衷,開始萌發捐錢辦學及提高醫療水準的念頭。在三哥去世兩個月前,邵逸夫以邵氏基金會的名義,宣布捐出1.06億元作為慈善用途,其中7300萬元用來資助香港的大學和醫院,另外3300萬則捐給香港以外的6所大學,包括台灣國際藝術學院和澳門的東亞大學等。邵逸夫對考古感興趣,同年,他捐贈1000萬元給中國保護敦煌莫高窟壁畫工程,為當時的壁畫安上了玻璃屏風。敦煌研究院為感謝邵逸夫,特別立碑予以紀念。
1984年,香港房地產炒得最瘋狂時,曾經有一位地產商前來與邵逸夫洽談,執意購買邵氏清水灣地皮。經過一番苦思,邵逸夫還是放棄了這筆生意,一方面是因為他對這塊土地的感情非同一般,另一個原因是邵逸夫的資產已經使用不盡,不需要出賣地產來擴大財產。1986年評出香港十大財團,邵逸夫名列第十,資產33億港元。
重視教育 關注內地
對內地的捐助,邵逸夫可謂不遺餘力。1987年開始,邵逸夫的捐款集中向內地進軍。這一年,他向內地捐出第一筆教育款項1億元,幫助內地10所大學興建圖書館或科技館。他們是北京師大、華中師大、華東師大、東北師大、浙江師大、西南師大、南京大學、南開大學、西北大學、雲南大學。邵逸夫捐贈項目重點在內地的師範類學校,他認為,培養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快,尤其是培養師資力量刻不容緩,一個先生可以教50個學生,10個教500個,這樣的作用就大了。邵逸夫連續19年為內地大、中、小學教育項目作大筆捐款,累計共33億港幣,項目多達4500個,受惠學校遍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
進入21世紀,地球環境下降導致災難頻發,每次內地爆發地理災難,邵逸夫都會挺身而出捐贈鉅款,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和2013年雅安地震發生後,邵逸夫都捐贈1億港元支援災區重建。
慷慨解囊 屢獲殊榮
祖籍浙江寧波的邵逸夫為故鄉作出了許多貢獻。在為數不多的幾次回鄉探訪中,他先後捐資4000萬元幫助教育、文化事業。僅在杭州,邵逸夫的捐贈就近億元。浙江政府授予他「愛鄉楷模」和「榮譽市民」稱號,以表彰他的貢獻。
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一顆2899號行星,中國政府特將此星命名為「邵逸夫星」,邵逸夫因為他的慷慨善舉,在銀河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2002年,邵逸夫捐資創立的「邵逸夫獎」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類的傑出科學家。邵逸夫獎現設天文學、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三個獎項,每年頒布一次,獎金100萬美元。由於設獎宗旨和巨額獎金足以媲美聲名顯赫的諾貝爾獎,因而一設立就被稱為「東方諾貝爾獎」。除此之外,美國三藩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 ,2006年,他又因藝術和慈善的雙重表現獲台灣金馬獎頒「終身成就大獎」,以及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發的「世紀影壇成就大獎」。

 

邵逸夫可謂影視圈的大慈善家。
六叔曾捐錢興建醫院。
六叔當年曾花五十萬為北角蘇浙公學建立圖書館。
陝西西安交通大學「逸夫科學館」。
1994年,邵逸夫獲浙江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
暨大邵逸夫體育館。
天津南開大學師生迎接邵逸夫到訪。
雲南大學圖書館放有邵逸夫畫像。
網友整輯各地的「逸夫樓」。(網絡圖片)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