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新聞聚焦

雙非兒童跨境求學難
2014年 02月 26日 00:00    香港商报
 

    本港學位俏 走讀隱患多

    雙非兒童跨境求學難

    因青睞本港的基礎教育與社會福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內地夫妻選擇在港生子,特別是在與香港一衣帶水的深圳,「雙非兒童」(父母雙方皆非港人的兒童)的數量逐年增長。由於在深入學受限,去年約有八成「雙非兒童」申請香港小學,導致本港北區學校的學位日益緊俏,與此同時,南區、東區等地的學校卻因離深圳太遠而學位大量空镕。跨境路程遠、往返時間長,特別是低齡學童在上學途中面臨著各種隱患,讓許多家長為之堪憂。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對於「雙非兒童」的上學難題,香港民建聯的6名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將擬提22項議題,包括讓香港籍兒童亦有機會入讀深圳公辦學校;尽快增辦港人子弟學校和港人子弟班;容許返回內地定居的港人申請入戶等建議。香港商報記者 王曉蕾

    1.北區小學學位十爭一

    在深圳福田居住的吳先生育有一女一子,均為港生「雙非兒童」,現在女兒在香港獅子會何德心小學讀三年級,是通過參加「深港優質教育展」了解相關諮詢后,自己申請的學校。吳先生稱,距離羅湖口岸較近的上水、距離深圳灣口岸較近的天水圍、屯門等北區的校學位都很緊張,當時面試了10多家學校,才收到2家錄取。

    深圳羅湖程女士的女兒今年讀小學一年級,從幼稚園便在香港讀書。程女士稱,上水地區的學位一直都很緊張,但為了給孩子一個國際化的教育環境,還是全力以赴地準備申請,「都不敢抱太大希望,能錄取就很幸運」。

    幼稚園學位亦緊俏

    隨著跨境「雙非學童」人數逐漸增多,香港北區小學的學位日益緊俏,幼稚園也面臨相同情况。記者了解到,去年9月24日,香港升小自行分配學位首日收表,上水惠州公立學校共派發190多個籌,上下午兩輪接獲170多份申請,較去年增加超一成,有家長中午到達學校,也只能取得下午籌。

    吳先生稱,香港獅子會何德心小學的在校學生中,「雙非兒童」、「單非兒童」和本港學生約各占三分之一,明年吳先生的兒子也面臨入學申請問題,吳先生說,「兒子也讀這個學校,姊姊讀過,弟弟可以通過『世襲生』入學,可免去申請的繁瑣,否則又要頭痛」。

    據統計,2014年預計有2800名跨境學童小學入學,香港教育局在屯門、元朗、北區、大埔8個校網提供相應學額,其中最受跨境學童歡迎的北區校網,只有300個學額,遠遠不能滿足近3000名額的缺口。

    2.港島學校亦北上招生

    相比於北區學位的緊俏,本港南區、東區等地的學校卻「門前冷落車馬稀」。去年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的「2013深港優質教育展」上,共有50多個香港中小學、幼稚園等教育機構參展,因許多港島南區、港島東區、九龍城區和黃大仙區的中小學及幼稚園北上參展招生,總數相比上一年的25家翻番。

    北區以外學校爭生源

    在展會首日,共有1萬人次入場諮詢,但多數家長關注北區的學校。位於新界粉嶺的香港基督徒信望愛堂華明幼稚園,吸引了很多家長為孩子報名2014年面試,但招生老師稱,2014年的第一輪面試名額已經報滿,只能排隊等候空缺。同樣,參展的香港獅子會何德心小學也早已學額招滿。

    為了爭取生源,離島、港島、九龍城區和黃大仙區等地的參展學校使出「渾身解數」。香港明愛旗下有6間中小學及幼稚園「參戰」,其中包括位於東涌的逸東幼稚園。而明愛馬鞍山中學則以學校「附設宿舍」吸引家長,稱該校的宿舍在校園內,可供84名學生居住。

    此外,還有不少學校為一至三年級學生提供免費文藝培訓,免費英文補習,更有為表現杰出的學生提供獎學金。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開設了內容豐富開放日,不僅有學習成果展示、攤位游戲,還有升小一家長選校策略講座。但大部分家長表示,「學區太遠了,但如果實在申請不到北區的學位,也只能考慮這些學校了」。

    3.跨境讀書隱患多多

    據統計,深圳跨境學童人數去年已突破2萬人,香港教育局今年為跨境學生設新校網,約200多名跨境生可入讀北區小一,其他或要跨區到屯門、元朗等,甚至港島中環等區,學位競爭更趨劇烈的同時,跨境奔波也為學生帶來不少隱患。

    父母擔心途中安全

    深圳福田區劉先生的女兒在香港中環的一間小學就讀,劉先生稱學校每天9點上課,但女兒早上6點就要起床,去往學校的路程就要花費2-3個小時。記者了解到,這些跨境兒童每天奔波於深港兩地,不僅耗費大量時間精力,還面臨著安全、適應等多方面問題。吳先生說,女兒小學三年級后就自己過關坐地鐵上學,每天都會擔心女兒在上學回家的過程中,會不會被水客放「貨」入書包,還要擔心跌傷、掉失證件等各種意外。據吳先生稱,去年女兒在放學回家過程中,曾被港方抽查書包,「這樣的行為可能會給女兒心中留下陰影」,作為家長對此很是堪憂。

    適應文化差异 負擔重

    此外,跨境學童雖擁有香港戶籍,但由於從小在內地生活長大,對香港社會的認識與經驗相對缺乏,特別是在文化、習慣、價值觀、公民責任等方面均有所欠缺。程女士向記者表示,在女兒讀幼稚園的第一周,自己每天都要跟隨「陪讀」,以幫助女兒尽快適應。

    而內地其他地區的「雙非兒童」父母,則面臨更多難題,一位黑龍江的媽媽告訴記者,為方便孩子上學,她在深圳福田口岸附近租房居住陪讀,孩子不僅要適應香港的學業,還要適應深圳的生活,「自己都覺得孩子很辛苦」。

    4.「雙非」父母百般無奈

    吳先生向記者表示,其實自己并不願意讓女兒每天跨境奔波,但是深圳公辦學校不招收港籍兒童,私立民辦學校和港人子弟學校的學費又十分高昂,所以不得不周折幾番申請香港小學,「畢竟孩子得有個地方上學」,吳先生如是說。

    流行「在家上學」新模式

    在深圳,很多「雙非兒童」的家長都有著與吳先生同樣的困擾,雖然選擇在港生子的初衷不盡相同,但面對孩子長達十餘年的教育問題,家長只能「迎難而上」。

    記者了解到,為解決上學難的問題,家長們是「花樣百出」,其中,被稱為「在家上學」的新教育模式在深圳「雙非兒童」家長圈內廣為傳播。

    記者看到,在「深圳地區在家上學」的QQ群里,共活躍著450多位家長,「雙非」學童家長占了將近三成。據群里的「雙非兒童」家長李女士表示,孩子往返深港上學很累,時間與經濟成本太高,所以加入了這個群體,將孩子們聚在一起,自行教學。

    動念放弃港籍轉入內地

    此外,還有家長動念把孩子的戶籍從香港轉入內地。就此問題,記者諮詢了深圳市公安局人口管理處,其工作人員稱,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中規定,一個自然人只能在一個地方登記為常住人口。由於香港允許居民擁有雙重戶籍,當港人申請內地戶籍獲批准后,香港特區政府部門一般不會注銷其香港戶籍。

    該工作人員稱,有不少人前來諮詢放弃香港身份轉入深圳戶籍,而唯一能夠失去香港永居身份的辦法,就是先移民到菲律賓、肯尼亞等國家,然后向香港特區政府申報國籍變更,成為异國公民過一段時間,再申請「移民」內地,手續十分繁瑣。

    5.民建聯吁資助深圳港校

    記者了解到,深圳目前只有深圳市羅湖港人子弟學校、深圳東方港人子弟學校2所「港人子弟學校」,但隨著深港「雙非」問題日益嚴重,已經無法滿足需要。據悉,全國「兩會」下月在北京召開,香港民建聯的6名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擬提22項議題,包括容許返回內地定居的港人申請入戶,在深開辦由香港政府資助的港式學校等。

    其中,立法會議員、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葉國謙提出讓香港籍兒童亦有機會入讀深圳公辦學校;尽快增辦港人子弟學校和港人子弟班;兩地政府共同研究在深圳開辦由香港特區政府資助、提供港式教育的學校等建議。

    葉國謙還提議設立機制,容許香港居民申請返回內地定居入戶,香港居民獲批返回內地定居入戶,原則上應享當地戶籍居民同等待遇,讓港人有機會享有一些受到內地戶籍制度制約的居民權利,如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等。

    研究在深設專班錄取「雙非」

    據了解,在去年11月深港聯合簽署的《深圳學校開設「港籍學生班」合作協議》中提出,深圳現有的7所參加港人子弟班計劃的民辦學校,收生範圍將擴至「雙非」兒童,為他們提供留在深圳就學的選擇。國家教育局也在與有關部門研究在深圳設校的可能性,并計劃考慮參照「港人子弟學校」和「港人子弟班」的模式,在深圳、廣州等地選取現有學校開設專班,專門取錄港人子女和「雙非兒童」。

    香港鳳溪第一小學校長廖子良也建議,香港政府應該拿出應對措施,合理分配教育資源;短期可以適當擴充每班人數,增加學位,長遠需在深港邊境的地帶興建更多學校,以滿足越來越多跨境學童就讀需求。政府在通關手續、保姆車管理和禁區紙發放等配套服務也應及時跟上。

    「小一入學」須4條件

    足齡6歲以上的兒童必須入學,要參加2014至2015年度「小一入學統籌辦法」,必須符合4個條件:

    第一 2014年9月入學時年滿5歲8個月(即2008年12月31日或以前出生);

    第二 香港居民(鑒於香港對於非本港出生的小朋友要年滿13歲才發香港身份證,所以如果以投資移民或者專才移民的非本港生小朋友,只要跟隨通行證上的簽注都可以享有此項待遇);

    第三 尚未入讀小學;

    第四 從未獲派小一學位。若幼童曾經獲派小一學位,或在本港官立、津貼、私立、直資小學就讀,便不可參加「小一入學統籌辦法」。

    甄選學生計分準則一覽

    若申請人數超出其學位數目時,須按照下列「計分辦法準則」甄選學生:

    一、父/母全職在與該小學同一校址的幼稚園或中學部工作(20分)

    二、兄/姊在與該小學同一校址的中學部就讀(20分)

    三、父/母為該小學的校董(20分)

    四、父/母或兄/姊為該小學的畢業生(10分)

    五、首名出生子女(即為家庭各子女中最年長者)(5分)

    六、與該校的辦學團體有相同的宗教信仰(5分)

    七、父/母為該小學主辦社團的成員(5分)

    八、適齡的兒童(即翌年9月開課時年滿5歲8個月至7歲)(10分)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