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中國第一長笛馬勇關於選擇的苦樂人生
2014年 03月 10日 00:28    香港商报
 

    初次聽聞馬勇的名字,已是好幾年前的事,那時的他還遠在大洋彼岸,如郎朗、李雲迪等青年演奏家一樣,活躍於美國古典音樂界。能獲得訪問馬勇的機會,是因他已搖身一變為深圳交響樂團首席長笛,此時的他,似乎與美國再無關聯。訪問的地點在深圳交響樂團排練室,馬勇擺出不同的姿勢,禮貌地配合長槍短炮的拍攝,他一身休閒裝束,與登台演出時判若兩人。在馬勇看來,攝影師的閃光燈與舞台的鎂光燈是截然不同的,即使是演奏會上的王者,生活中卻從來都是懂事的兒子和體貼的丈夫,現在,他還要開始學做一位慈愛的父親。

    香港商報記者:唐苓栩 攝影:Samuel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就在數個月前,39歲的馬勇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他遠在安徽淮南的父親專程趕到深圳探望,興奮地對馬勇說:「我都快70歲了,終於抱上大孫子。」看父親已經花白的頭髮,還有他額頭上長長的皺紋,馬勇的心裏五味雜陳,兒時關於父親的記憶如翻江倒海般湧上心頭。

    父親教會我選擇

    12歲去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求學之前,馬勇幾乎沒有離開過安徽省淮南市。淮南是一座典型的工業城市,談不上有什麼藝術氛圍。出生於70年代的音樂教師家庭,馬勇的童年經歷了較為保守的文化氣氛,他那時聽的、唱的,都是影響父親最深的革命歌曲。「紅米飯南瓜湯,挖野菜也當糧,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餐餐味道香。」4歲的馬勇肆無忌憚地坐在父親的肩膀上,他們穿行在淮南的大街小巷,從60年代的《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唱到耳熟能詳的《打靶歸來》。儘管已時隔三十多年,那些難忘的旋律卻仍然親切地迴蕩在馬勇的耳旁。

    8歲那年,馬勇意外遭遇車禍,他不得不休學在家,父親藉此機會讓他開始接觸樂器。好幾個月裏,馬勇一直在家學習竹笛,父親每日下班回家,他都能熟練地演奏起新的曲目。為了不埋沒兒子的天分,父親很快讓馬勇進入自己所在的音樂學校改學長笛,一年之後,又將他介紹給了專業的長笛老師。不久,馬勇拜淮南市歌舞團團長楊江順及胡斌為師,一學四年,兩位音樂啟蒙老師給予了馬勇新的養分,帶領他真正走進了藝術之門。

    1987年,在安徽合肥通往北京的火車硬座車廂內,馬勇的父親與乘客相談甚歡。有人問起父子二人為何前往北京,父親說是為了考長笛。那時的西方樂器在中國並不為大眾所熟知,在座的乘客都對長笛表現出了充分的好奇。12歲的馬勇在父親的鼓勵下,於列車車廂內表演長笛,他絲毫沒有顯露出緊張或膽怯,還毫無遺漏地演奏起自己的拿手曲目。「為了讓我學好長笛,小時候老是挨爸爸打,但那是第一次,我從他的眼裏看到了難以言喻的自豪和驕傲。」北京之行徹底改變了馬勇的命運,他順利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並跟隨王永新教授學習長笛,王永新教授早年畢業於捷克的布拉格音樂學院,是中國當代著名的長笛教育家,他也是馬勇在專業學習長笛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導師。從中學學到大學,馬勇在北京學了9年長笛,他因專業上的出色表現獲得留校任教的機會,然而,他在這個時候作出了一個連自己也不曾預想的決定——去美國留學深造。

    太太成就我的選擇

    進入大三,馬勇所在的音樂學院來了一位美國的專家,他聽完馬勇演奏,欣喜若狂,立即向馬勇提出隨他一同返回美國,並承諾給予全額獎學金。面對突如其來的機遇,馬勇的第一反應是想拒絕的,因為那時他剛剛獲得留校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他還有一段割捨不掉的感情。「後來那教授竟然問我:你女朋友是做什麼的?我說她是吹大管的,也是做音樂,因為那個老師在學校很有權利,所有的獎學金都是他負責,他就問我你女朋友願不願意一起走,我說她一直想去國外的,於是我們就一起出去了。」

    到了美國之後,馬勇意外地發現許多課程與他之前學習的都不太一樣,他不得不重新多學幾年。然而,馬勇的學習進度是驚人的,他只是在康州呆了一年,就已經沒有辦法讓自己停留在原地了,於是他又作出了新的選擇——轉學去茱莉亞音樂學院。90年代,出國對於生長在中國大陸的人來說還是個新鮮事,能拿上全球最頂尖音樂學院全額獎學金,且在紐約站穩腳跟的人,在國內看來,算是個奇,馬勇做到了。馬勇是茱莉亞音樂學院有史以來第一位來自中國的長笛學生,他甚至拿到了四年的全額獎學金。

    紐約的生活讓馬勇真正打開了眼界,茱莉亞音樂學院所在的林肯中心,是紐約古典音樂界的中心,那裏匯集了歌劇院、音樂廳、室外音樂廳等文化場所。「對我來說,在紐約的日子是畢生難忘的,我會和女友或是朋友,一起看各類演出,又因為有學生價格的票,也不算是大的開銷。」在紐約工作以後,馬勇也常常跟隨當地樂團為學生帶來免費演出,他說音樂的普及至關重要,在這一點上,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選擇回國不後悔

    時間,既看不見,也摸不,但卻又真實地在人們身邊無情而匆匆地流逝。馬勇在美國一呆就是八年,他和女友登記結婚,離開學校投身社會,從默默無聞到小有成就。經歷了種種變故,當馬勇第一次踏回中國的土地時,他發現一切都已經變了。「08年的時候,我跟太太想回國舉辦婚禮,回來看到父母都老了不少,就想以後應該回來照顧他們。有個在深圳交響樂團的同學聽說之後就問我想不想回來。我想:深圳有什麼好的?我在北京呆了那麼久我肯定是去北京!他說要不你過來看看吧。09年,我去跟樂團呆了一個星期,那我覺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而且樂團的年輕人比較多,工作環境很輕鬆、很開心。當時呆了一星期就很喜歡樂團和這個城市,就下定決心回來。來樂團四年,樂團的變化也很大,現在在國內也算是頂尖樂團之一吧。」

    回國後的馬勇異常忙碌,他現在不僅要忙於樂團的演出,還要負責行政工作,說起未來一年的計劃,他很希望能抽出時間在深圳開一場獨奏音樂會。為了讓更多中國觀眾了解和喜愛古典音樂,馬勇在選擇曲目時也頗具心思。「我想覆蓋面多一些,不是專注於哪個時期的,當然最多是浪漫時期的作品,因為會比較通俗一點,古典、巴羅克時期,或是巴哈時期則比較少一些。深圳的發展時間畢竟短,大家還是比較喜歡浪漫派這一時期的,或是節奏比較快、技術性強一點的曲目,我也會選一些近現代的作品。」

    尊重兒子的選擇

    如今拜在馬勇門下的學生越來越多,在馬勇眼中,音樂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其實是幫助培養興趣的工具,但不能當做目的性的東西學習。對於自己出生不久的兒子,馬勇並沒有特別嚴格的要求,他希望自己能做一個慈愛的父親,馬勇相信,一個人生下來一定有適合他做的事情,但他如果真是這塊料,也沒必要從小就去。為了照顧出生不久的兒子,馬勇已經有好些時候沒到香港逛逛了,他對這座城市的喜愛與他對深圳的感情不相上下。每次到香港,馬勇都會去搜尋一些珍貴的樂譜,他還會在音樂廳欣賞香港交響樂團的演出。馬勇說:「深圳與香港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我也從來不覺得這兩個地方是所謂的文化沙漠,你甚至可以感覺到,文化對於這兩座城市都顯得越來越重要。」

    訪問即將結束時,馬勇聊到了將古典音樂推向更多年輕人,他認為很多從國外求學歸來的音樂家都做得十分出色,郎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儘管正遭遇業界褒貶不一的評價,但馬勇始終覺得,只有能走進大眾的才是最好的藝術。從淮南到北京,從北京到康州,再到紐約和深圳,馬勇所經歷的每一個選擇似乎都是關於城市的轉變,但更多的,是出於他對音樂、家人和故土的熱愛。如果沒有音樂,馬勇幾乎想像不到自己會從事其他任何職業,他說:「藝術道路上有酸甜苦辣,但我選擇了音樂,慶幸的是我一直喜歡它。」

    馬勇簡介

    出生於中國安徽省淮南市的馬勇,從1987年至1996年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習長笛期間,擔任中國少年交響樂團和中國青年交響樂團首席長笛。13歲,馬勇進入捷克舉行的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比賽決賽,並取得優異成績。1999年,馬勇在Olga Koussevitzky Woodwind Competition中獲獎,並在第二年的華盛頓長笛協會舉辦的青年藝術家大賽中榮獲第一名。2002年,馬勇又在紐約長笛協會舉辦的長笛比賽和國際藝術家大賽中榮獲第一名。之後,馬勇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辦了自己的長笛獨奏音樂會,受到美國音樂評論界的高度評價,《紐約音樂評論》(New York Concert Review)也發表評論﹕這位來自中國的青年長笛演奏家在不尋常的長笛演奏領域已經取得令人讚歎的表現,其技能之圓熟幾乎無可挑剔,而且在對作品的理解上,他也達到了心領神會。

    即使是普通的排練,馬勇也絲毫不馬虎,他生動優美地表現作品原貌,令人叫絕。

    近年來,前往西方學習鋼琴、小提琴等樂器的不在少數,而學習長笛並取得優異成績的卻非常罕見,在這一領域,馬勇可謂是頂尖的佼佼者。

    馬勇的音樂老師Carol教授曾告訴他,優美的笛聲不僅來自於技巧和情感,一把好的長笛也不可或缺。

    馬勇在深圳交響樂團排練室裏演奏長笛。

    加入深圳交響樂團後,馬勇常在深圳音樂廳演出,他亦有在此開辦個人演奏會的計劃。

    展望深圳交響樂團的未來,馬勇充滿信心。

    遠離父母去美國學習長笛,馬勇將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寄託在長笛演奏中。

    茱莉亞音樂學院每年從全世界數百名長笛報考者中選拔10位本科學生,其中1998年僅有兩位獲得長笛專業全額獎學金,馬勇是其中一位。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