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香港著名作曲家梅廣釗 闖出中樂新路
2014年 04月 07日 00:24    香港商报
 

    香港著名作曲家梅廣釗 闖出中樂新路

    在煩囂的城市中,音樂是洗滌心靈的良方。隨觀眾欣賞能力逐漸提高,現今無論是演唱會、音樂劇、演奏會,均添加和融合多種創作元素和題材。香港著名作曲家梅廣釗不僅產量豐富,而且屢創新猷,其中以融合音樂、舞蹈、詩詞、書畫的跨媒體原創中樂劇場見稱。梅廣釗接受本報專訪時,除了分享音樂創作之道,更大談其「第二生命」─足球,展現活潑好動的一面。香港商報記者:李彩荷 何加祺 攝影:何加祺

    梅廣釗是香港著名作曲家,屢獲國際演藝團體、國際盛事及音樂節委約作曲、編曲。他曾任2008年香港奧運聖火傳遞典禮統籌、2009年東亞運動會閉幕禮音樂總監、2010年上海世博香港周開幕禮音樂總監等。其近作包括:原創跨媒體大型音樂劇《千水情》、為馬來西亞三大民族創作《博愛大同》;今年4月為城大30周年創作《讓夢想飛翔》主題音樂、為6月香港舞蹈團舞季揭幕之《梁祝‧傳說》擔任音樂總監、9月為香港電台製作的單元劇《雨後》配樂等。

    融合詩書舞樂

    梅廣釗堪稱多產作曲家,未來一年的演出時間表亦排得密密麻麻。雖然作品數量繁多,但他向記者介紹作品時仍朗朗上口,「最喜歡的作品有5首,包括《千水情》、《山花醉》、《博愛大同》等。」他說,《千水情》、《山花醉》是跨媒體中樂的突破性作品,前者融合音樂、舞蹈、書法、影像等元素,以水為主題,探討宇宙起源、水與人的聯繫。在音樂廳的舞台上,以投影、燈光營造出雲霞掩映、煙波明滅的景象,完全滿足觀眾的視聽享受。

    至於《博愛大同》,是受到馬來西亞邀請,在2012年馬來西亞亞太口琴節揭幕禮上,為百支口琴和當地三大民族(華人、印度人、馬拉人)樂器而創作的。梅廣釗不禁自豪地說,「全香港、甚至全世界都未試過,是一項很大的榮譽。這次演出的特點在於,由香港作曲家與三大民族、200多人合奏不同的樂器。」他坦言,音樂步向全球化,故他的創作中包含各類型的作品,「音樂的言語由作曲家創作,我亦喜歡迎接不同的挑戰。」

    曾修讀電影

    談及音樂之路,梅廣釗說最初在浸大修讀傳理系(主修電影),後在港大主修音樂,取得學士學位,及後,亦在港大取得作曲的碩士學位及博士榮銜,因此他對影像和音樂特別敏感。經常創作跨媒體音樂的他,已融會貫通貫中西樂,包括敲擊樂、結他、鋼琴、口琴等。普通人學習一、兩種樂器已不容易,但他卻通曉中西樂器和樂理,「樂器只是工具,最重要是自己的心。例如走進大自然,身邊沒有樂器,但心中有音樂,便可以隨時隨地寫出樂曲」,「當然對每種樂器都要有認識和研究,因為它們都有獨特的語言和音樂技巧,而且要預備好將來與高水準的人合作。」

    梅廣釗的音樂和創作,總是離不開大自然。「我很喜歡大自然,因為大自然給予我創作靈感,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我創作的泉源。音樂能夠表達抽象和哲理,與人生有密切的關係。」雖然走進大自然便有無窮無盡的靈感,但也要隨時捕捉。「就像畫家一樣,我會隨身攜帶一本小小的筆記本,靈感隨時在睡覺、看風景、欣賞圖片時襲來,我會把它們記下來,再慢慢伸延下去。」他認為,所有藝術都是共通的,無論是書畫、詩詞、電影、舞蹈、音樂,甚至是運動,他會從各種藝術吸取養分,豐富個人和作品的涵養。

    對年輕音樂人的建議

    不少父母都希望盡早讓子女接觸音樂,既可陶冶性情,又可「贏在起跑線上」。受父親薰陶,梅廣釗自幼便接觸音樂,他認為,最重要是讓音樂陪伴小朋友成長,並成為他們的好友,透過音樂豐富人生和修養。父母若過分催谷子女,例如要求他們在音樂比賽中獲獎、跳級考試,只會令他們覺得學音樂是苦差,最終半途而廢。

    讓小朋友享受音樂

    在香港,年僅幾歲的小朋友懂得彈鋼琴、拉小提琴,絕對不是一件奇事。不過,當中有多少人能夠享受音樂,願意投放時間、精神鑽研音樂呢?梅廣釗認為,強迫小朋友學音樂並非一個好方法,「最重要是讓音樂陪伴他們成長,並成為他們的好朋友,無需要強迫。我們不可要求所有學音樂的人都成為作曲家、演奏家,而是透過音樂豐富人生和修養。」他又指,每個小朋友對音樂喜好都不同,父母不應把學習音樂的目標放在比賽上,而是應該鼓勵他們享受音樂,「有人喜歡敲擊樂,有人喜歡古箏,有人喜歡長笛,樂器之間沒有優劣之分,只要發掘出喜好,小朋友自然願意多接觸。」

    不同媒介需音樂人才

    近年不少年輕人專注發展音樂,例如在大專學院修讀相關課程,惟出路多數是教書、教琴,以音樂作為終身職業並不容易。梅坦言,這條路確是不容易走,但香港是個百花齊放的地方,匯聚東西方文化,有充足條件及空間讓年輕人創作和發展。他又說,不同媒介都需要這方面的人才,包括流行曲、電視/電影配樂、廣告音樂等,因而鼓勵年輕人把握機會。「社會有很多機會和元素培養年輕人,最重要是你喜歡這個職業,覺得值得追求。其實不單是音樂,每個職業要取得成功,都要花很多時間和精神。」

    梅廣釗喜歡與年輕人相處,因為他們充滿活力,其作品亦有不少是關於年輕人追尋夢想的故事。他說,對待年輕人應該是多鼓勵、少責罵,當他們在學習或創作上遇到「樽頸位」時,不妨多聽一些優秀的演奏,以及為自己訂立能夠達到的目標。「聽好的音樂是給予自己鼓勵和享受,訂立目標則是敦促自己,不要走捷徑。年輕人的目光要放遠些,然後一步一步邁向目標,這樣自然能打從心底享受學習過程,也是成長的一個階段。」

    第二生命——足球

    作曲家總是給人溫文爾雅的感覺,沒想過整天埋首於樂章之中的梅廣釗,竟會將足球視為第二生命。音樂與運動表面上看似沒有關係,但他卻有獨特的見解,認為足球也是一種藝術,講求身體與足球的配合,從而表現出力度與線條的美感。平日他會透過跑步鍛煉意志,令自己保持決心和恒心,從而在音樂道路上持之以恒。

    年紀漸大改做後衛

    足球,予人粗獷的感覺;音樂,則給人優雅的感覺,一般很難將兩者結合。將一生奉獻給音樂的梅廣釗,談起足球時興高采烈,並笑言「若音樂是我的第一生命,足球便是我的第二生命」。他從小學六年級便開始踢足球,直至現在步入花甲之年,仍會每星期抽空與一班老朋友踢足球,「一落場,所有煩惱都拋諸腦後,全情投入踢足球,心情也輕鬆起來。」他又指,這個習慣是「風雨不改」,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阻礙他去踢足球,若不是堅持每個星期踢足球,身體可能很快變差,「年輕時踢右翼;隨年紀漸大,改踢中場;現在是後衛,這個位置體力消耗較少,由主動變為被動,有很多機會休息。」

    究竟足球和藝術有什麼關係呢?他說,「踢足球講求身體與足球的配合,從而表現出力度與線條的美感。足球也是一種藝術,例如球員怎樣與它接觸、射球力度表現出的線條等。此外,踢足球時可感受到大自然,又講求隊友間的表達與合作,可以說是天人合一。」被問到最喜歡的球隊,他說自己是「百分之一百的曼城擁躉,每日要瀏覽一次曼城的網頁才放心」,「以前曼城有一位中國球員叫孫繼海,可能是因為他,令我對曼城產生情意結。他是唯一一隊英超球隊的中國球員,我覺得曼城重視這位球員,而他又具有大將之風,所以我十分欣賞。」

    跑步鍛煉意志

    無論是音樂或運動,都需要一顆堅持不懈的心,一旦中途放棄,便會前功盡棄。至於如何鍛煉出這顆心,梅廣釗認為,跑步是鍛煉意志力的方法,「我會為自己訂立一個目標,如果決定要跑3個圈,便不會容許自己停下來,直至完成目標。」他續稱,跑步時將自己與跑道線條配合,這也是跟大自然配合,從而放鬆自己。「跑步也講求節奏,有規律的節奏,就如作曲一樣。」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徐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