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命非不可違及盲從
港青尚孝卻難言順
【香港商報訊】記者馮仁樂報道:傳統儒家思想視孝道為道德之本·但隨着西方思想長期影響香港,港人的孝道觀念在過去幾百年間出現變化。青年事務委員會剛完成的研究發現,父母本身的「孝心及孝行」,會直接影響子女在孝道方面的行為和態度;本港青少年整體上對父母仍存有孝心,但認為「孝」并不一定要「順」,并非凡父母之命就不可違,亦不會無條件遵從父母的喜好。針對調查結果,青年事務委員會建議,除了學校從較低年級開始向學生灌輸正確的道德價值,使他們明白孝順父母的重要性外,應把家長納入為孝道推廣的對象,幫助家長向子女灌輸正確的「孝理」。
為配合家庭議會「人人就位孝愛互傳」運動,青年事務委員會委託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就青少年對孝的看法進行研究,研究分兩個階段進行,首階段舉辦了8場工作坊,共有354名青少年及其家長/輩參與,第二階段就向46間學校及青年機構收回3458份問卷。
父母朋輩孝行影響直接
研究顯示,對青少年而言,最影響他們對孝道的看法是其父母,占八成;其次為學校及朋輩;另外,父母本身的孝心及孝行,會直接影響子女在孝道方面的行為和態度,如果父母表現「不孝」,子女或多或少受其影響,出現不孝順長輩的行為;相反,如果父母本身能善待自己雙親,子女也會以此為榜樣,孝愛父母。
調查亦發現,除父母行為造成影響外,如青年的學校較少推廣「孝心」及「孝行」;或其朋輩較無「孝心」及「孝行」,他們的孝親行為指標會明顯較其他青年為低,這反映學校及朋輩在青年的「孝心」及「孝行」的建構方面有相當的影響力。
年輕一代較內斂着重尊重
另外,參與工作坊及問卷調查的青少年整體上對父母存有孝心,孝親態度和行為指標的評價均正面,但青少年對某些傳統觀念不太認同,普遍認為「孝」并不一定要「順」,他們并不是凡父母之命就不可違,也不會無條件遵從父母的喜好。
研究亦發現,雖然現時年輕一代對父母仍然關愛,但孝行的表現方式則較內斂,較着重與父母互相尊重及關愛的雙向關系,顯示過往父母以權威性的態度與子女相處的方法并不可行,而父母也明白過往着重於形式禮教的孝道并不適用於現今社會,他們不會要求子女按照以前的「孝行」標準來盡孝。
宜提早灌輸正確道德價值
就調查結果顯示,家庭特別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子女孝親的態度和行為影響最為直接,青年事務委員會建議,學校教育不應限於常規課堂教學,應考慮包含整個家庭的參與,運用其能同時接觸青年及家長的優勢,協助家長和青少年進行孝的交流,提倡代際之間的融合和兩代關系的發展。
委員會認為,隨着青年年紀增長,其對孝道的獨立思考和挑戰則越大,所以孝道較難向較年長的青年推廣。建議在青少年仍有較大的可塑性及服從性的時候介入,可更有效的灌輸正確的道德價值。如跨代孝道推廣模式在較低年級的學生中推行,成效將更為顯著。倡學校支援以家為本孝道
委員會亦建議,學校應積極支援以家為本的孝道推廣活動,并爭取更多青年參與,藉此協助青年以至長輩建構健康、正面的道德觀念,令他們更重視家庭觀念,重建家庭互信互愛關系,使青年和其父母都能互為倚靠,增強家庭的凝聚力,建設融洽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