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蘆山模式助建雅安新農村
2014年 04月 21日 00:00    香港商报
 

    本報採訪組重訪地震災區

    蘆山模式助建雅安新農村

    【香港商報訊】記者史振華、郭代勤報道:一年寒暑更替,一年秋去春來,我們走進了震后第一個「4.20」。陽春四月的四川雅安,處處充溢著生機和生命,萬物復蘇,山綠水清,花開草長,果滿枝頭。

    救災,生命重於一切;重建,民生高於一切。失所者已安居,老幼者已有養,孤殘者已得助,求學者已獲教。這最令人欣慰!

    自建委:探索住房重建「蘆山模式」

    新房中,又見炊烟裊裊升起;道路旁栽插的秧苗透出一片生命的綠意。如果說震后救援是一場速決戰,那麼,災后重建則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持久戰。雅安的農房重建,村莊新布局,村落新規劃,民居新設計,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風貌與功能的完美統一,展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景象,走出了一條現代化的鄉村發展之路。

    4.20地震后,農村重建總規劃實現項目221個,估算總投資41.7億元,截至4月6日,累計開工項目146個。災后新建的蘆山縣僑愛新村、寶興縣彌勒溝新村、天全縣南天新村等一大批「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新村拔地而起。

    在重建過程中,寶興縣自創了一個叫做「自建委」的組織,負責災后重建的決策實施。每個村子都設一個自建委,成員由村民選舉產生,主要承擔聚居點價格談判、質量監管、資金監管、群眾工作等任務。從安置點房屋的戶型設計、家居布置到建設推進都必須通過自建委討論才能決定。

    「4.20的災后安置房自己決策,老百姓自己的事自己定。」寶興縣團結村自建委主任楊玉倫說,寶興縣共有26個自建委,從安置點房屋的戶型設計、家居布置到建設推進都必須通過自建委討論才能決定。「就拿彌勒溝新村聚居點舉例,之前同濟大學設計的戶型,村民覺得戶型太大,房間數不夠。」楊玉倫介紹,村子周邊沒有酒店,按照農村的習俗,必須多修幾間房,以便親戚來往居住。通過自建委討論,最后實施的方案,縮小了單個房間的面積,每一戶增加了2到3個房間。

    目前「自建委」在雅安災區幾乎實現普及。在蘆山由僑辦援建的僑愛新村,70歲的自建委員會主任晉照祥手里拿著三尺長的尺子正在到處比比量量,老人說,首批重建房共50戶,其中4人戶有16棟,每四戶建一棟,剩下的則是3人戶,每兩戶建一棟,總共有21棟房子。因為經歷了兩次地震的關系,村民們都把房子的質量放在第一位,要求牢固,其它的都放在其次。「光戶型就提供了3種,最后選了那個一樓一底、全現澆的方案。」老晉介紹說,設計圖上的房子很漂亮,上面是平屋面,可以作為曬壩,也可以乘涼。

    由於晉老以前做了十多年的水電工,因為有點技術,加之災難發生后一直救災、自救、幫忙分散物資從未出現差錯,鄉親們都很信任他,被選為自建委主任后,老晉對這21棟房子負上「連帶責任」,澆築不好、鋼筋扎得不對、安防錨固不對、牆不直都要現場糾正。

    談及對未來的打算時,晉老說,我對未來其實沒什麼要求,就盼房子能尽快修好,住個放心房子,把孫子帶好,安度晚年,就一切都滿足了。眼見今年就奔著「古稀」去了,老晉的想法也愈見豁達,尽管離搬新家還有裝修、晾乾等耗時近半年的程序,但談起新家,老人忍不住開懷大笑,「多的時間都克服了,有個盼望,就無所謂了,再遲,過年總要搬新家了嘛!」

    「自建委」成員全是村民推選出來的,自己本身也是村民,這是基層創新災后重建管理模式的有益嘗試,把重建的主動權交到老百姓自己手中。「自建委」盡心,各方齊心,老百姓放心,新家園一定會令大家更加舒心。

    秦國志:有了信仰一切都會好起來

    在災區采訪中,我們最不願觸及的就是失去親人的家庭,我們怕再次撕開她們漸已癒合的傷口。可是在寶興縣苟水村,我們卻遇見這樣一位堅強的父親。一場地震,奪走了60歲秦國志兒子的性命,還搭上了賴以生存的房屋。人到晚年,卻一無所有,還欠人家幾十萬的債。他不知道,這種貧困的狀况還要維持多久。

    談及兒子,秦國志眼里有著幾分自豪,卻又有幾分悲傷。秦國志說,30歲的兒子是個能吃苦、上進的孩子,給人家開了10年的貨車后,2011年,兒子終於買了自己的車,這也是寶興縣第一輛13米長的重型拖挂貨車。買車時,花了四五十萬,除了自己的積蓄,很大部分都是靠從親戚那借和向銀行貸款而來。老人說,本想著過幾年就能賺回買車的錢,卻又哪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秦老說,2012年寶興的漢白玉石材比較火,兒子就經常運送石材往福建,按照以往時間,地震發生時兒子應該在成都,所以當時根本沒有擔心他的安全。21日,當他去往寶興縣想通過衛星電話給兒子問平安時,有人告訴他,看到兒子的車被埋在靈關到寶興的蘇家崖了。當時整個人都感覺要暈了,但是活要見人死要見尸,當他翻山越嶺來到蘇家崖,看到兒子的貨車時,才敢確認這個事實。

    我們看到,從寶興石材園區到蘇家崖僅僅2分鐘的車程,這個年輕的生命就止步於此。孩子走了,本來白发人送黑发人就已經是最痛苦的,可買車時欠下的28.7萬元的債務也落在秦國志的肩上。秦國志說,都說父債子還,但是兒子欠下的債,父親也必須要承擔。當時親戚朋友都建議人不在了就不還債了,但老秦說,做人要講誠信。如今,家里倒塌的房屋在政府和親戚朋友的幫助已經修好了,是政府和親友給了他生活的勇氣和信心。秦國志說,「人一定要有信仰,一定要有精神支柱,只有這樣才能重燃對生活的希望,以后慢慢來。」

    清明節,秦國志按照當地農村的風俗,買了香蠟紙錢燒給天堂的兒子,也帶去自己對兒子的思念。「改變我們所能改變的,接受我們不能改變的。」這是朋友們對秦國志的安慰。來自政府和親朋好友的鼓勵,讓秦國志的心情漸漸開朗,也讓他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為了表示對政府的感謝,他作了一副對聯,上聯是:戰災害齊努力攜手渡難關,下聯是:依靠黨再奮斗明天更美好。橫批:重建家園。目前秦國志正準備利用自己屋后的水資源,給過往的車輛加水洗車。如果有啟動資金,還可以修個公共廁所供來往的游客使用。

    災后的滿目瘡痍與重建的熱火朝天明滅互見。而地震所摧毀的,不僅是民眾所擁有的物質財富,更令許多家庭的精神支柱瞬間坍塌。一些人不幸被災難抑鬱症侯群擊倒:孤兒、殘疾人、失去孩子的父母……眾多破碎的心靈需要撫慰,這些都需要社會更多的關心和照顧。

    張柯:謝謝總理爺爺,我好多了

    張柯,家住蘆山縣龍門鄉。地震發生時,家里的房屋瞬間倒塌,掉落下的磚石壓中他的腹部和雙腿,脾、肝、腎都受到影響,第二日,張柯被送到華西醫院急診科。

    當我們來到他家時,這個曾經在華西ICU病房受到李克強總理看望的小男孩正在屋前和小夥伴玩泥沙。也許是因為身體的原因,9歲的小張柯瘦瘦的,比同齡的孩子感覺要瘦一些、矮一些,據張柯媽媽介紹,目前,小張柯身體恢復的比較好,香港和成都的醫生都來家里給他進行過復查,已經沒有大礙了。但是醫生建議最好不要有磕磕碰碰,不然還可能出現問題。

    談及總理爺爺,張柯還能記得總理爺爺來看自己的事情,雖然已記不清楚爺爺的模樣了,但是想對總理爺爺說,「謝謝總理爺爺來看我,我好多了。」他說自己長大了也想當醫生,也要像住院期間照顧自己的醫生叔叔和護士阿姨那樣,幫助更多的人。

    目前張柯上小學二年級,雖然震前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是老師還是怕他跟不上三年級的課程,建議留級。而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劇烈運動,張柯最喜歡的體育課也只能和同學打打乒乓球,做一些簡單的活動。但是即便如此,小張柯說還是最喜歡上學,喜歡和同學一起玩。

    像很多9歲的孩子一樣,小張柯也喜歡玩玩具,但是這個靦腆的孩子告訴我們,最想要的就是能有一把玩具槍,可是因為家里需要很多錢,爸爸都沒有給自己買過。張媽媽說,地震時,家里的牆壁倒塌,因地震前修房花了20多萬,很多都是向親戚朋友借的,所以爸爸不得不去成都打工來維持一家的生活。雖然成都離家僅僅只有2個小時的車程,但爸爸為了節約錢,只有過年時才回來看孩子們一次。問及張柯想不想爸爸時,張柯說,「非常想,想爸爸陪自己玩。希望爸爸回來時能給自己買一把玩具手槍。」

    其實,小張柯的願望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簡單,僅僅一把玩具手機就能滿足他內心小小的世界,我們不知道爸爸什麼時候能了卻小張柯的心願,但是這個堅強、樂觀的少年一定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黃蓮珍:我們住上了新房

    在蘆山縣40個聚居點,我們都能看到這樣一排排保障房:新房子是清一色的白牆、藍瓦。按照「安全、經濟、實用」的原則,蘆山縣統一規劃建設的保障房采取全輕鋼結構,每戶面積55平方米左右,可抗八級地震。為了讓困難群眾搬進新家后住得更舒適,當地政府統一采購了基本家用電器和生活用品,困難戶拎包即可入住。

    在龍門鄉隆興村第一戶搬來入住的黃蓮珍老人家時,87歲的黃婆婆和她50多歲殘疾兒子駱體良正坐在沙發上聊天。黃婆婆家兩室一廳的家里沙發、床、電視櫃、電視機、桌、椅、衣櫃等一應俱全。黃婆婆說,當年她的父親參加抗日后杳無音訊,丈夫也在抗美援朝中犧牲,留下了她們娘倆相依為命,因為母子倆都是殘疾人,每月就靠政府補貼的低保過日子。地震把幾十年的老房子震垮了,當時她們非常擔心以后的生活。沒想到政府第一時間就先修好了我們的房子,「感謝黨、感謝政府,讓我們住上了新房子」黃婆婆一直喃喃自語地在那說著。

    龍門鄉黨委副書記任德洪介紹說,在重建初期,對於村里的鰥寡孤獨的老人,統一按村分布,集中安置,每個聚居點都有孤寡老人集中安置點,老人們可以就近選擇。在生活方面,除了每個月的低保補助外,無法生活自理的老人還有公益性崗位的人員幫忙煮飯洗衣服。生病時則有村干部送醫救治,這樣集中一起生活,比之前單獨分散在老家方便很多,也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終。

    老有所養,老有所終,這是當今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而在蘆山,鄰里、親友之間互幫互助,鰥、寡、孤、獨、困難的老人集中供養,讓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在蘆山得到真正實現。

    記者手記

    一周年,斗轉星移。舊田重耕,殘磚重砌。平地立起局所,田壟新發新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無處不見。一秋一春,或許還不足以抹平地表的裂縫,卻足以讓堅強的人們拭去泪水,昂首前行。

    穿越災難,在創造中生活常青,未來生活也充滿了希望,這正是我們所看到的災區人們最基本的追求。這種樂觀、自信和豁達,讓人們更加熱愛生活、尊重生命,更加珍惜現在、憧憬未來。鳳凰涅槃,是更高質量的重生,是壯美生命的新旅。矗立在災區的不僅是有形的建築,更有無比的信心和力量,重生的「熊貓首都,生態天堂」雅安更加美麗迷人。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