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團購天王晉身創投合夥人 楊聖武再闖新高峰
2014年 05月 12日 04:22    香港商报
 

    2014年4月底,楊聖武 (Danny Yeung) 放下他一手湊大的團購網站 「Groupon.hk」,成為創投基金 (Venture Capital) 合夥人,翻開事業新一頁。由早年在美國隻身創業,到5年前回流香港創立 uBuyiBuy,繼而獲Groupon垂青及收購,楊聖武除了事事快人一步,他對互聯網獨到的眼光更令世人嘖嘖稱奇。對於互聯網這個令楊聖武成名的國度,他有以下一番預言:「互聯網是新一代企業家的搖籃,該等企業亦會與傳統產業有所不同。」

    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攝影 洪志富(部分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楊聖武是前任Groupon香港及台灣行政總裁,他離開 Groupon 前,在香港的統領員工數目多達170人,與他2010年創立 uBuyiBuy 時只有 10名「手足」,相距甚遠。楊聖武說:「我期望不斷尋求突破,雖然前路充滿挑戰及不確定性,但當中的滿足感實在不言而喻。我希望在往後的日子,可以繼續與人分享新的意念」。確實,眼見香港團購行業漸趨成熟之際,楊聖武當刻選擇轉型成為創業投資者,不僅明智,更盡顯他灑脫的胸襟。

    換了個身份,今天的楊聖武由昔日的互聯網創業家,反過來成為創業投資者,專門投資新興科技公司。作為過來人,楊聖武滿有信心地說:「每個世紀均有其致富的方式,踏入21世紀,互聯網勢將成為企業家致富的重要來源,它不僅成就新一代的企業家,該等企業的營運模式,亦會與傳統企業有所不同。」

    楊聖武對下一代企業的預言是否準確,或許需要10年、甚或20年時間證明,但年屆35歲的他,在過去10年的經歷可算是羨煞旁人。楊聖武由大學畢業、踏上創業路、獲大企業賞識、直至今天成為創投基金合夥人,只用了不足15年時間。一般人可以說他獲幸運之神眷顧,但其實一切是盡在掌握之中。

    數度創業

    以快人一步來評價楊聖武的處事模式,一點也不過分。與當下瘋狂埋手「搞 App 」(手機應用程式)  的香港 「IT 追風者」相比,楊聖武由創立uBuyiBuy,到後來被Groupon看中和收購,繼而成為Groupon香港及台灣行政總裁,已經是4年多前的事。楊聖武說,2009年的香港尚未有自家團購網站,但電子商貿在美國早已非常蓬勃,認為美國團購行業的成功例子可適用香港,故當時決定拋下一切,重返香港創立uBuyiBuy。

    uBuyiBuy由成立直至被 Groupon 收購,只消半年時間。楊聖武坦言,uBuyiBuy 被 Groupon 收購,在當年屬特殊案例。的確,2010年的香港,沒有多少人談論創業,而成功的創業案例更買少見少,及至近年創業風氣才盛行起來。

    早於2010年回流香港、創立uBuyiBuy前,楊聖武已曾兩次創業。第一次是在2004年取得許留山在美國的特許經營權,開展糖水店生意;第二次是於2007年創立家具公司,向美高梅、新濠天地等賭場及酒店銷售家具。回顧上述兩次創業經驗,楊聖武坦言,或許是當初期望太高,第一次創業並非十分成功;相反家具生意則取得較佳效果,除了獲得大企業的人脈,更

    重要是學會了管理、財務等知識,為後來創立uBuyiBuy奠定良好根基。

    5歲跟隨家人移民美國、父母均是「打工仔」的楊聖武坦言,他早於12歲已有創業念頭,為了盡早達成創業的夢想,他早於16歲時已兼職打工,兩年後已是全職「IT人」,一邊工作一邊讀書。楊聖武說,回望過去,當日決定創業看似有點不明所以,亦不明白為何今天能夠成為被世人稱頌的創業家,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創業不僅可讓自己感受「由無到有」的經歷之餘,生活模式亦可以因創業而得到掌控。

    轉新工兼當上父親

    回望過去,楊聖武得到今天的成就,與其掌握適當時機創立電子商貿網站不無關係之餘,香港這匯聚意念及人才之地,亦讓他名成利就。楊聖武說,香港不僅匯聚人才,在生活方式上更予人方便之感,「雖然妻子是台灣人,但今天我倆均視香港為家,不能離開」。

    對楊聖武來說,2014年4月可算踏進人生兩個里程碑,其一是他投身另類投資工作,其二是上月初為人父。當下的楊聖武除了擁有喜悅之外,更多了一份責任。記者謹祝楊聖武一家生活愉快。

    楊聖武簡歷

    學歷 三藩市大學信息系統管理學位

    現職 創投基金合夥人

    曾創辦業務 美國引入許留山特許經營權、酒店傢俬、uBuyiBuy.com、Groupon香港

    楊聖武訪問語錄

    ●與2000年科網狂潮相比,新一代的科網公司倚靠業績支持,相反十多年前的科網股是講求概念,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要改變香港家長對孩子創業的心態,就要有更多成功創業例子,而做到這一點,政府的參與必不可少。

    ●互聯網的出現是成就「另類企業家」的契機。

    ●對初創企業而言,外闖之前,最好先在香港站穩陣腳,否則在外地只會舉步維艱。

    ●團購網站要做到的,就是聚焦網上平台之餘,亦要兼顧公司在線下的聲譽。

    團購網站宜「線上線下」兼顧

    楊聖武投身團購行業4年,他如何總結團購行業的經營之道?他說,多數網購平台忽略售後管理,影響了網站的信譽,故此團購網站要做到的,是聚焦網上平台之餘,亦要兼顧公司在線下的聲譽。

    電子商貿經常遭人詬病指難以監管,質素亦欠缺保證。及至近期,透過 Groupon銷售的行動電源(俗稱尿袋)更發生爆炸,令消費者對網購的印象大打折扣。事實上,香港消費者甚為挑剔,楊聖武領導 Groupon 期間,特意在香港銅鑼灣開設香港唯一一家概念店,好讓消費者見其心頭好的「真身」,增強他們的消費信心。

    楊聖武說,多數網購平台「講求線上(online)、忽略線下(offline)」,忽略了售後服務管理,影響了網站的信譽,「團購網站要做到的,就是聚焦網上平台之餘,亦要兼顧公司在線下的信譽。」

    另外,「娛人又娛己」可算是楊聖武帶領Groupon期間所營造的企業文化。他不只嘗試讓Groupon滿載歡樂及驚喜予每一位香港人,而且亦因為他的領導,每一位在Groupon 工作的員工,亦可得到其他工作不能給予的驚喜。楊聖武稱,Groupon 奉行「work hard play hard」(努力工作,努力玩樂)文化,好讓員工保持開放的工作文化,「我們每一星期均設有歌唱比賽,周五又會有『歡樂時段』,期望塑造不單對外,而且對內同樣擁有『歡樂』的生活態度。」

    兩代科網企業大不同

    當下不少「香港 IT人」埋手「搞 App」,瘋狂程度直迫2000年前後的「科網狂潮」。楊聖武認為新一代的科網公司倚靠業績支持,相反十多年前的科網股是講求「概念」,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2000年前後,「科網狂潮」瞬間興起,與全球股民一樣,當時楊聖武亦樂在其中。但他強調,十多年前的科網公司不能與今天相比,原因是兩者的性質有顯著分別:「2000年的科網股講求的是『概念』,當時只要有科網相關的『意念』,市值即可衝上至數十億(美元);相反今天的科網股卻着重銷售數據,以Groupon為例,雖然年均銷售收入多達30億美元,但股份市值卻只有60億美元。」

    投資者看實際業績

    經歷科網泡沫爆破、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等連串大型金融事件,今天的投資者不只看概念,看重的反而是該等公司的實際業績。楊聖武說,要獲投資者垂青,科網公司必須展現其Business Traction (業務受歡迎的程度),這不只流於表面「數字」,而是數字背後的成長。

    今天走上科網之路看似較為平坦,但教訓畢竟是教訓,經歷十多年前科網泡沫爆破的慘痛經歷後,不止投資者對「科網」起了戒心,家長們每當聽他們的孩子投身互聯網創業圈,亦會「耍手擰頭」。楊聖武認為,要改變家長的心態,香港就要有更多成功創業例子,而做到這一點,政府的參與必不可少:「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台灣政府均會直接參與當地科技公司的投資,為何香港不可以?」

    初創企業宜着眼東南亞市場

    「神魔之塔」開發商Mad Head(瘋頭)被雲遊控股(484)收購後,香港的「StartUp熱」亦隨之愈燒愈旺。作為上一代的創業人、今天亦晉身創投基金合夥人的楊聖武認為,他個人對這類併購活動並不感到十分意外,這亦反映了香港的初創企業,近年逐漸受海內外大企業及投資者重視。他勸勉新一代創業人除了做好香港市場,更要着眼東南亞市場,才是致勝之道。

    當下香港的初創企業全部幾乎「北望神州」之際,楊聖武卻強調除了關注內地,創業人更應銳意開拓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等南亞市場,才可以在激烈競爭的創業環境中存活下來,「內地幅員廣闊,不少初創企業要進入內地,均要花費大量資金用於宣傳之上,對初創企業而言實在負擔太大」。他又坦言,若是初創企業家,他不會在公司規模少於1000萬美元的情況下貿然進軍內地。

    最好先在香港站穩腳

    初創企業着眼香港以外地區屬進取做法。楊聖武說,對新創立的企業而言,外闖之前,最好先在香港站穩陣腳,否則在外地只會舉步維艱:「對天使投資者而言,若初創企業將目光集中內地而放棄香港市場,是脫離現實的做法。」

    不少香港創業人曾向記者抱怨,當下要透過天使投資者募集資金,較過往兩、三年前來得艱難。楊聖武認為,觀察過不少香港的初創企業後,發現它們不懂如何解釋公司的理念,無法向天使投資者清楚說明「如何透過自己一手創立的企業,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建議他們多參考海外的成功互聯網創業個案,從而獲得更多啟發。

    如何獲天使投資者賞識

    楊聖武續說,初創企業成功籌集資金的關鍵是在於「如何尋找資金」,「若你是第一次做生意,或許不懂得如何尋找資金,但當你成功過,尋找資金亦會較過往來得容易,要獲得資金、要獲得天使投資者的賞識,當中的關鍵在於『在哪裏尋找』,只要找對了方法,很多投資者是十分願意找你商談合作大計。」

    美國創新氣氛勝香港

    香港與美國都是發展成熟的經濟體系,但前者被認為創新能力不足,後者卻充滿活力,往往被視為推動人類進步的「自由國度」。楊聖武認為,美國成功的創業例子遠較香港為多,這與當地的互聯網文化不無關係;在「Web 3.0」的年代,互聯網將給予年輕人機會,讓他們晉身成為新一代企業家,而該等企業的存在模式,亦會與傳統產業有所不同。

    美國人創新能力高

    在三藩市大學畢業的楊聖武認為,美國人自小受科技薰陶,創新能力遠較香港人為高,故他們成功利用互聯網創業的例子遠較香港為多屬很自然的事,「正因美國太多成功(創業)個案,太多互聯網企業併購活動在美國進行,美國頓成現今所有IT人所嚮往的國度,而『美國夢』對所有IT人來說,是一潮流用語。」

     與美國相比,香港的互聯網創業氣氛並不算十分濃厚。莫說是「互聯網創業」,就算是「創業」亦顯得舉步維艱。何解?在高租金、高成本及高工資的「三高」籠罩之下,初創企業要在香港存活下來殊不容易,更遑論站穩陣腳或壯大成為一家具規模的企業。

    互聯網是契機

    楊聖武亦坦言,若身處今天的香港,除非能夠進入投資銀行工作,否則年輕人根本難以賺得「真銀」過舒適的生活。不過,這是否代表香港社會不歡迎創業者?企業家精神的傳承,又是否在香港這彈丸之地從此絕迹?楊聖武直言「不是」,反指互聯網的出現是一契機,成就與傳統產業不同的「另類企業家」。

    楊聖武說,每個世紀均有其致富的方式,踏入21世紀,更多年輕人勢將倚賴互聯網而掘得「第一桶金」。縱然透過互聯網創業、繼而致富的歷程或會與過往有所不同,但楊聖武認為,互聯網將會是衍生另類企業家的搖籃,而透過互聯網起家的公司,業務模式亦會與傳統產業有分別。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黃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