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上發展的一眾香港大學中,老牌名校香港大學可謂姍姍來遲:2011年,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才宣告落地,布局速度比其他香港大學遲了好幾年。可是,它的表現卻極為不同凡響,例如籌建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成立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等,每一次出手都樹立了鮮明的標杆意義。香港大學不足四載的北上之路,堪稱為香港與內地的合作打造了一個雙贏的樣板。
香港商報記者朱求真杜潔菡通訊員趙海燕
科研項目注重對接內地需求
對於遲至2011年才在深圳設立香港大學首個駐內地科研機構「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一事,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張英相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香港大學在內地的發展比起其他香港的大學,我覺得發展相對比較慢,這和香港大學行事風格有關。我們要明白自己的方向才會去做。」
香港大學看到的方向,就是「對接中國發展的實際需求」。張英相說:「多年來,香港有著在全球頂尖的科研人才,卻很少有領先全球的科研成果。以此現象來講,香港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大問題做研究沒有大問題去解決,必然難有大的突破和發展,這個局面不改變,香港科技人才很難獲得較大的發展機會。而如果我們的科研方向能與內地的需求接軌,在國家層面解決很多大問題,那麼,香港科技人才對國家的貢獻度和自身的職業發展空間將不可同日而語。」
以此理念為出發點,作為學校與科研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的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從成立之初便肩負著將香港大學科技成果向內地轉化的使命。截至目前,香港大學已建立5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包括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肝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和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同時,香港大學還參與了8個國家級973項目及大約60個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在教學方面,香港大學與內地多家主要大學建立了夥伴合作關系,在上海有自己的學習中心,商學院、建築學院和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在里面分別設立了教學中心。此外,和復旦大學合作開設的國際MBA課程亦於過去十餘年間收獲桃李滿門的成果。此外,香港大學浙江科學技術研究院已於2012年年底落戶杭州臨安,在建的研究院大樓期望在今年年底可投入使用。
重疾防治崛起港大生力軍
對香港大學的頂尖科研團隊而言,北上是一個利國利民利己的多贏選擇。香港大學肝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吳呂愛蓮向本報表示:「肝癌全球超過一半都在中國,乙形肝炎也有超過70%在中國,肝病在中國是很大的醫療問題。因此,港大肝病研究實驗室很重視同內地科研、醫療機構的合作。內地人口多,標本很多,基因也很多樣,可為臨床醫學研究提供大量案例,例如復旦大學附屬醫院一年就有一兩千例肝病切除手術,而香港大學瑪麗醫院一年只有一百至二百的肝病切除手術。但香港也有顯著的優勢,包括高水平的人才,完善的醫療體系、隨訪制度和大量同國際制藥公司合作的臨床試驗經驗,雙方可謂各有所長。目前,上海腫瘤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二軍醫大學等機構均是港大肝病研究實驗室的長期合作夥伴,這種合作關系有助於使雙方對國家、社會的貢獻得到最大化的釋放。」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抗體研發中心主任徐愛民亦有相同感受。他是港大最新成立的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科研團隊的一員「猛將」,主要從事糖尿病早期的診斷與治療。他告訴記者:「中國的糖尿病患者有近一億人,還有近5億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可是中國針對這一疾病自主研發的診斷和治療產品比較少,很多都是在國外買的半成品,價格昂貴。港大現有的許多原創研究成果可應用於糖尿病的早期診斷,這種疾病早一點發現,早一點醫治,就能有效減低醫療成本。這是我們實驗室能為國家做的貢獻。」
助力中國醫改大業
香港大學在內地的布局,以在深圳的投入力度最大,其中最受關注的一個項目是與深圳合作成立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這家被媒體稱為「公立醫院體制改革樣本」的醫院於2012年7月1日開始試營業,其最初的目標是「用三年時間將港大深圳醫院建成三級甲等醫院的水平和2000張床位的規模,打破中國傳統醫療弊端,明確醫院收費只為維持運營,而非醫院、醫生甚至政府的賺錢機器」。
由於所肩負的特殊使命,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在管理體制、人事制度、價格機制等多方面有別於傳統公立醫院的每一次嘗試,都會被輿論置於放大鏡下觀察。過去一年半的時間里,她在不斷調整、磨合中摸索前行,最終能否將香港醫療機構既保持醫院的公益性,又能讓醫生廉潔安全高品質應診,并同時達到財務收支平衡的經營模式成功移植到內地,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