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產學研鏈條
浸會大學推動中醫藥走向國際
自2012年2月在深圳市高新區虛擬大學園內成立「深圳研究中心」以來,香港浸會大學的北上育才與研發之路越走越遠,越走越寬。該校協理副校長、創意研究院副院長、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主任卞兆祥教授此前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香港是一個中西融合的國際大都會,一方面承傳傳統中醫藥,另一方面掌握西方頂尖醫學技術。在中藥研發及推動中西醫結合方面,均具有獨特的優勢。香港浸會大學亦積極投入其中,將中醫藥帶到國際層面,促進醫療發展,造福大眾。
香港商報記者朱求真杜潔菡通訊員趙海燕
匯聚兩地精英攻克時代難題
為了加強與內地企業、大學以及其他科研機構的合作,提高科研實力,香港院校近年紛紛於內地增設不少實驗室或研究基地。香港浸會大學亦屬其中一個成功的「先行者」。據了解,該校早在2012年年初便於深圳市高新區虛擬大學園內設立深圳研究中心,集中了理學院和中醫藥學院科研力量強大的優勢學科,針對大氣污染、生命科學、醫學、能源等方面長期困擾社會的難題開展創新研究及跨學科合作,為香港、深圳和國家建設提供科研成果。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卞兆祥教授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浸大深圳研究中心分為理學院實驗室和中醫藥學院實驗室兩個部分,理學院實驗室的研究涉及化學、生物和物理等學科的交叉領域,中醫藥學院以中藥鑒定與品質控制、抗炎與抗癌研究、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技術應用等為主要研究領域。深圳研究中心匯聚了數十名來自香港及內地的科研精英,能夠進入研究中心工作的學者都是浸大近年來在研究領域最出色的年輕學者,他們代表了大學創新研究新的生力軍。」
深圳之后,浸大又北上江蘇常熟設立研究院,從事中藥及新材料研究。今年年初,浸大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合作,在江蘇省海門市開設科技研究院和開辦為期五年的博士班課程,從事藥物開發研究,預計於9月前招收約30名生物、化學系的學士或碩士一級榮譽畢業生。
「服務社會」以實力說話
話音剛落,香港浸會大學的中醫藥科研團隊已傳來捷報:「香港浸會大學骨與關節疾病轉化醫學研究所」與「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合作進行的「適配子修飾的雷公籐甲素抗關節炎」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重大學項選為2013年「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并獲得150萬元人民幣的啟動經費以開展為期三年的研究。雷公籐本是一種有治療關節炎功效但同時具有毒性的中藥,浸大的科研團隊透過創新研究,成功研發出既能使藥性成分發揮治療作用,又可以規避肝臟而減少對肝臟毒性的臨床治療新藥,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帶來福音。這項研究還可以作為日后相關研究的參考,有助從中藥和其他天然產物中研發合適的藥物。中醫藥學院的另一個研究項目中藥鑒定與品質控制,也十分引人注目。近年來,有關中藥產品中的重金屬元素、農藥超標的報道頻繁見諸於報刊,令中藥的安全性問題備受關注。香港浸會大學早前已成立「中藥檢定中心」,提供中成藥產品的品質檢定服務,確保重金屬、農藥殘餘及微生蟲等符合法定標準,保證中成藥產品優質、安全及可靠。這套標準若能成功引入內地,將有助於促進中醫藥的國際化和標準化。
「學院的科研實力雄厚,我們的專家學者經常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發表中醫藥研究結果,并取得多項美國、中國及香港的專利。為促進知識轉移,服務企業及社會,浸大將繼續加強與內地政府、企業、高等教育及科研機構的合作,提高研究水平,共用研究成果;當中包括爭取國家、政府及不同機構的研究基金,參與國家、政府重點科技項目的發展。」卞兆祥說。
發揮平台優勢培育高端專才
內地學子「爆棚」的赴港求學需求,亦引起了香港各院校的注意。在此趨勢下,香港浸會大學逐漸加大了北上辦學的探索步伐。去年9月,浸會大學結合深圳及廣東省的產業發展、人才需求,首度在深圳開設了傳理學文學碩士課程、視覺藝術碩士課程兩個課程,培養傳媒、影視、動漫、創意設計、廣告策劃、展覽展示等行業的精英人才,并因應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為行業提供專業的學術及管理精英。同年,香港浸會大學還與深圳大學展開了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的具體計劃。兩校合作培養對象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首批合作領域包括地理信息、數學、新聞傳播學、生物學、化學5個學科,每領域每年招生名額原則上不超過2名。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傳理學院院長、深圳研究院院長黃煜教授在接受本報采訪時指出,近年來,內地新媒體用戶持續增長、普及程度進一步提高,新媒體應用不斷推陳出新、產業日趨活躍,新媒體的社會化水平日益提升。他預言新媒體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這也是浸大首選出傳理學文學課程與視覺藝術課程兩大「拳頭產品」輸往內地的主要考量。
黃煜教授說:「內地土地資源和研究資源多、有興趣從事研究的年輕人多;香港能吸引國際人才領導研究、有創意、有國際網絡。內地與香港辦合作研究,可以做到優勢互補,亦有利於加強兩地間學術交流和協作。因此,與內地合作培養人才,將成為浸大未來其中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圖片由香港浸會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