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會在內地四處開花。北邊的有北京文博會,到去年已辦了8屆;南邊的有在福建省舉辦的海峽兩岸文博會,也辦了6屆;浙江就義烏文博會(到今年也舉辦了第九屆)、杭州文博會。即便是經濟落后的西部地區,西安舉辦了中國西部文博會,昆明舉辦了雲南文博會。文博會密度之大,可謂全球空前。
中國真的需要這麼多「文博會」嗎?記者將這一問題拋給上海市宣傳部的官員,并請教他「作為中國首個國際文化基地,上海為何不舉辦文博會?」該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說,上海已經有了藝術節、電影節、電視節、音樂節、動漫節、時裝節、旅游節,還有文化創意周,加之上海的演藝市場也相當繁榮,已經將文化產業融入到這些專業展會中去了,不需要再單獨辦文博會。他口氣堅定地說,上海絕不搞文博會,而且他認為,中國的城市最多只辦3個文博會就足夠了,地方辦文博會并不合算。
那麼中國最適合辦文博會是什麼地方呢?衛星照片顯示,夜空下的中國只有兩個亮帶--長三角、珠三角,從宇宙的高度來看,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這兩個地帶最有條件來辦文博會。
而且,廣東與浙江「文化立省」的戰略也是在內地最先提出來的,先發加本身的產業優勢,已讓他們集聚起了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企業,僅去年一年上海文化產業就新增了70億元,文化產業已成為深圳支柱型的新興產業。在這樣一些有經濟基礎的地方辦文博會,更容易獲得資本上的支持。
西部省份文化產業在GDP占比還較低,可以說不成氣候,但也對辦文博會樂此不彼,顯然有拔苗助長的嫌疑。
形象展示應少一些
其實不僅是上海的官員認為文博會多了。連續6屆組團參展深圳文博會的台灣貿易中心張惠華女士說,參加過大陸的一些文博會,但最后還是選擇了深圳文博會。她表示,之所以如此鍾情深圳文博會,是因為展會越來越國際化,而且深圳是個年輕的城市,對台灣產品的接受度最高。從這個角度來說,能讓國際展商留下的文博會才更有含金量。
也許是意識到內地取名「文博會」太多了,義烏「文博會」今年更名「文交會」。但不論名稱如何,交易額始終是衡量文博會是否成功的標誌之一。
深圳文博會交易額一年上一個台階,首次來參展的企業幾乎都未空手而回,這就是它的吸引力。
張惠華說,台灣的文化商很現實,沒有成交就不會再去了。因此喜將文博會辦成面子工程的內地文博會,在這方面應向台灣學習,尽量少一些形象展示,文博會應更多回到交易的本位上來,香港在這方面也有許多可借鑒之處。
北京國際設計周的負責人說,舉辦一年一度大型的設計文化交流活動,旨在培育一個常態化設計市場的服務平台。在數字化條件下,為何不能將一些文博會放到網上平台舉辦呢?靈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