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深化歐中關系 應重可持續性
2014年 06月 20日 02:35    香港商报
 

    歐智庫中國問題專家接受本報專訪:

    深化歐中關系 應重可持續性

    【香港商報訊】記者魏煒婷張淦明毛焱報道: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任以來的第三次歐洲行,引發國際社會尤其是歐洲各界的高度關注。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中國項目協調員柯天樂(Thomas Koenig)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希臘正慢慢從金融海嘯中恢復過來,在經歷過嚴峻的緊縮政策以及開支削減后,市場終於對希臘的前景開始變得審慎而樂觀。李克強此時出訪,表現出中國對歐洲的信心。不過柯天樂同時指出,希臘以及歐洲仍須謹慎行事,并重新審視其貿易政策的長遠立場,在深化中歐關系時尋找一個可持續、對雙方都有利的方案。

    中國從未丟弃希臘不理

    遭金融市場「放逐」4年后,今年4月,希臘首次重返債券市場,發放息率為4.95%的五年期債券,總共吸引到近200億歐元的資金承諾。

    柯天樂稱,歐洲媒體為李克強訪問希臘歡呼雀躍,將之視為中國對希臘充滿信心的又一證明。但很多人卻忘記了,中國從來都沒有丟下希臘而不理。正如我們在已出版的《爭奪歐洲》研究報告中指出的那樣,中國早在2010年已經開始購買希臘國債,以作為獲得比雷埃夫斯港口35年租賃權的抵押品,以及從中獲得融資,購買中國船隻。因為希臘的船務業位居全球前列,占全球船隊的份額超過16%,也占歐洲船隻總噸位量的一半。

    中國對歐洲任何市場表示信心值得歡迎,但歐洲以至希臘都應小心行事。在2009年初,歐洲金融危機開始升級,中國是最先向受困的歐盟成員國提供財政援助的國家之一,但這往往是繞過歐盟的跨國監管達成的雙邊協議,有些分析人士甚至以「絕對的違背歐洲一體化的分而治之戰略」來形容這些協議。繞過歐盟施援須謹慎

    但誰人能責備這些最受歐債危機影響的國家呢?在糧食價格飆升,青年失業率以幾何級數般上升,公共服務要大幅削減的大前提下,令國家暢順運作的短期需要往往凌駕於歐盟龐大官僚體系的長期需要。雖然中國選擇了一條相對容易的道路,但卻會隨時引起反彈。

    在2009年,以北京為基地的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下屬的子公司中國海外工程集團成功贏得投標,取得波蘭A2高速公路其中二段的興建權。這二段公路全長49公里,由華沙延伸到德國邊境。但在2011年,中國突然退出合約,當時公路只完成了一半。雖然官方提出的理由是建材物料價格上漲,但非官方的理由卻是歐盟一連串關於勞工及移民標準的問題。這件事凸顯中國要直接繞過歐盟,就會付出代價。歐中合作應堅持互惠性

    目前,歐洲正踏上復蘇之路,而希臘近期更是歐盟的輪任主席。對於歐洲來說,繼續深化與中國關系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迫切,但可以肯定的是,絕對不能為此不惜一切代價。

    隨着對自身能力及其市場力量的信心日益增強,日后跟中國的任何協議,不論是投資也好,公共采購也好,債券也好,歐洲都應堅持互惠性接觸政策并力求加大進入中國的需要,中國方面也要更加負責。

    在另一方面,中歐的貿易關系已漸趨成熟,而較弱的國家如希臘也正在復蘇之中,因此歐洲必須把中國在歐債危機時的行動銘記於心。正如中國會自然而然地為自己謀取利益,歐洲亦必須重新審視其貿易政策的長遠立場。這并不意味着要找一個快速的解決方法,而是要找尋一個可持續及對雙方都有利的方案。

    希臘總理薩馬拉斯近日在歐盟公開宣布,希臘已履行其后歐債危機的承諾,希臘會為歐盟作出承擔。因此我們希望當希臘與中國坐到談判桌上時,會把這些承擔放在心中,這對一個更強、更自信及更高效的歐盟是非常重要的。

    中希全面戰略關系添新動力

    在李克強正式訪問希臘前夕,希臘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韋尼澤洛斯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次訪問在一個「非常吉祥」的時刻進行,它注定將為兩國的全面戰略夥伴關系注入新動力。李總理訪問時機「非常吉祥」

    韋尼澤洛斯說,中國和希臘都是文明古國,深厚的傳統使兩國人民自然而然地互相尊重、欣賞和喜愛。兩國的政治和文化關系非常牢固,雙方在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海運等領域有着共同利益。

    他說,希臘正在擺脫債務危機,一系列的改革使希臘成為商務和投資的熱土,李克強總理這次訪問的時機「非常吉祥」,它反映出兩國擴大和深化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共同願望,將使兩國業已十分牢固的關系進一步加強。訪問期間,兩國將簽署多份雙邊協議,訪問的一系列具體成果將促進雙方日益加強的夥伴關系,「這注定將為我們的全面戰略夥伴關系注入新動力。」比雷埃夫斯港已成合作典範

    他表示,目前,比雷埃夫斯港已經成為希中合作的典範。在中遠集團的管理下,該港已經成為歐洲發展最快的港口之一。雙方在海運領域的合作規模巨大一半以上的中國進口原油和其他進口原材料通過希臘貨船運輸。

    韋尼澤洛斯說,中國企業在希臘的運營,是在困難時期對希臘經濟的信任投票,也給數千名高素質的希臘人提供了工作崗位。中國企業在希臘的成功給其他國家的投資者起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他認為,希中兩國在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運輸、商務等領域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希將致力減少中歐合作壁壘

    目前希臘正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在談到希臘作為主席國為推動歐中關系所發揮的作用時,韋尼澤洛斯說,歐盟和中國的日均貿易額超過10億歐元,「希臘把自己看作是中國在歐盟內的『大使』,雙方經濟合作的空間非常廣闊。」他表示,希臘願意在歐盟層面繼續加強與中國合作,減少雙方合作的壁壘,從而發揮雙方真正巨大的投資潜力。

    在談到國際關系時,韋尼澤洛斯說,希臘感謝中國在賽普勒斯問題上的一貫立場,雙方在聯合國框架內和各種歐中會議上保持着磋商。他說,李克強總理訪問期間,雙方將簽署諒解備忘錄,其中將包括海洋環境和海洋法方面的內容,它們是中國和希臘作為海運大國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鍵性全球問題,這種合作將造福於國際社會。

    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發展屬必然

    李克強出訪英國與希臘,體現出中國對歐洲日益重視。新加坡《聯合早報》昨日刊文稱,中歐作為和平的夥伴、增長的夥伴、改革的夥伴,在中英、中希關系中都得到充分的體現。肩負維護世界和平特殊使命

    文章稱,首先,中歐是和平夥伴關系。英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希臘是今年上半年歐盟輪值主席國,中歐在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方面肩負着特殊的歷史使命。

    其次,雙方是增長的夥伴。歐債危機已經走出最困難時期,逐步邁入經濟復蘇和增長階段,十分歡迎中國的投資。英國作為自由貿易的鼻祖,對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及隨后的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可行性研究起到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

    最后說改革的夥伴。歐洲十分期待抓住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的發展機遇,并借鑒中國經驗以推動自身的改革。中國改革經濟發展模式,擴大內需,實現低碳、可持續發展,可大力借鑒歐洲經驗,歐洲也希望拓展中國市場。中國海洋觀:合作新期許

    李克強在希臘參加中希海洋論壇并發表中國海洋觀的演講,闡明中國特色的海洋觀,既有效回應中國面臨的東海、南海挑戰,又表達中國走向海洋、和平利用和開發海洋的新理念,以及中歐海洋合作的新期許。

    文章總結稱,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發展,是中歐雙方抓住各種改革機遇、着眼於更高標準全球化競爭、提升各種國際競爭力的必然結果。

    中國正有條不紊征服英市場

    中英17日簽署了總額高達240億美元的協議,中國首次進入歐盟核能市場,對此,「俄羅斯之聲」近日刊文稱,中國正在有條不紊地征服英國市場。英吸引中國投資具優勢

    文章稱,在李克強訪問過程中,終於達成了中國資本參與辛克力C核電站協議,并簽署了修築鐵路領域合作備忘錄。此前,這些領域是歐洲和美國集團絕對的「后花園」。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德國研究中心主任別洛夫說:「在歐盟內部,英國和諸如法國、德國這樣的政治經濟空間展開競爭。而中國作為世界級「投資商」,很自然地成為競爭的對象。所簽署的協議表明,英國在吸引中國方面擁有相對的優勢。與此同時,中國正通過投資和協作協議來有條不紊地審視和開發着這些空間。」

    英國BP石油公司簽署了從世界各地向中國供應液化氣的合同。倫敦交易所與中國兩家大銀行達成了在倫敦從事人民幣交易的共識。中國建設銀行宣布,在其倫敦分行基礎上,在歐洲搭建首家人民幣業務結算中心。

    這是中國通過英國向世界能源和金融市場邁出新的突破性步驟。在李克強訪問過程中,尽管有政治反對派不斷提出遏制中國的呼吁,但這些協議還是得以簽署。

    優勢漸顯英對華出口后勁足

    英國《金融時報》昨日刊登署名格魯姆的分析文章稱,英國對中國的出口非常有后勁,過去4年來幾乎翻了一番,相信日后中國的城鎮化和不斷壯大的經濟將提振對英國商業和金融服務的需求。對華出口過去4年翻番

    文章稱,英國對中國的商品出口在過去4年里幾乎翻了一番,但其在中國進口市場所占份額雖有小幅上升,卻仍略低於1%。英國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它銷售相對較少的資本貨物和原料,而中國一直在大量進口此類產品以推動經濟快速發展。

    但他表示,隨着中國經濟趨於成熟,在再平衡過程中減輕原料和投資商品的比重,英國在商業和金融服務方面的專長應會成為一項關鍵優勢。「隨着時間的推移,我認為我們處於非常有利的地位,能夠超越除德國以外的歐洲國家。」

    英國商界領袖赞賞聯合政府在海外促進英國貿易的努力,包括首相卡梅倫去年親率史上最大的貿易代表團訪問中國。官方挺小企須持之以恒

    英國商會執行政策總監馬歇爾表示,官方對較小企業的支持必須持之以恒,還有必要構建商界交流網絡,讓新的出口企業得益於其他人的經驗。他補充說,英鎊走強可能給一些出口商帶來困難,即便多數英國企業以品質(而不是價格)取勝。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