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深度周刊

泉州見證古港輝煌
2014年 06月 25日 00:00    香港商报
 

    走進千年古港泉州,散落各處的「海絲」遺蹟令人目不暇接,如同翻開一本豐富的史書,記者得見昔日「東方第一大港」的迷人風彩。這座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最直接關系的城市,從各方面佐證著古代「海絲」的燦爛歷史。早在千年前,泉州就是東方巨龍眺望世界的窗口。由此出發,鋪就一幅「梯航萬國」的輝煌長卷,在中國航海史和外交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泉州對「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和繁榮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至今仍深刻影響著沿線國家和地區。如今,這里仍保存著眾多的、足以體現那個輝煌時代的航海與通商史跡。

    千年古港留下燦爛遺產

    泉州在唐代能成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不僅僅是海岸線長,天然良港資源優越,還有深層次的原因--中原文化、古越族文化和海洋文化的長期互動、融合,形成一種獨特的泉州文化,這種多元文化賦予泉州人吃苦耐勞、敢拼會贏的個性和海納百川的氣度,創造出了一段世界海上交通史的奇跡。

    據學者研究,泉州是10-14世紀中國海洋經濟繁榮的代表,是中國主要的沿海貿易中心,以及中外交通的中心樞紐。擁有1500多年對外開放歷史的泉州港,歷史上曾以「四灣十六港」聞名於世。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因「海上絲綢之路」而成為「東方第一大港」。

    泉州至今擁有「海上絲綢之路」豐富多彩的文化遺存,如聖墓、清净寺、九日山祈風石刻、航標塔、700年宋代古船等文化遺存,展示著獨特的文化魅力。至今在泉州,仍擁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700多處,其中世界級4個、國家級31個。可以說,古代「海絲」的歷史印記,活在了泉州這座歷史文化古城的每一寸肌理之中。

    祈風石刻記錄海絲歷史

    在泉州市豐州鎮九日山摩崖石刻前,65歲的原九日山文物管理所所長胡家其如數家珍,向記者講述了九日山作為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歷史。

    九日山這座海拔僅百餘米的小山,因「山中無石不刻字」而與眾不同。僅西峰的半山腰,就有篆、隸、行、楷各種字形、大小各异的石刻。這些石刻如同史書,記錄著泉州作為海絲起點時期的民俗歷史。

    宋元時期是海絲貿易鼎盛時期,泉州作為當時公認的「東方第一大港」,船舶來往頻繁。遠洋航行須藉助風力,對從泉州港口出航東亞、東南亞的船隻而言,每年9月至11月要乘西北風而去,每年4月至6月要隨東南風歸來。因此,官方會每年兩次舉行祈風儀式,求海神保祐海船一路順風。

    據胡家其介紹,九日山現存古代摩崖石刻77方,其中宋代石刻61方。這61方石刻中又有10方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記錄了公元1174年至1266年期間11次官辦祈風儀式。

    這是現存惟一的古代中國政府有關航海事宜舉行國家祭典的真實的石刻文字記錄,成為當時泉州海外貿易繁盛的獨特見證。

    「漲海聲中萬國商」勝景可尋

    在石獅石湖古碼頭,始建於北宋的六勝塔巍然屹立於泉州灣入海處。這座古樸的千年古塔,是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座燈塔,也是泉州灣主航道的古航標。

    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告訴記者:「古代商船遠洋主要依靠風向和洋流,出於安全的考量,船隻會尽量靠岸邊海域行駛。每當遠航歸來的商船見到六勝塔,便表示離泉州港不遠了。」

    如今,曾經熱鬧繁榮的古港景象已無跡可循,惟有岸邊那座連接順貨碼頭的石橋,見證了「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景。而在幾公里外,一座同樣以「石湖」命名的現代港口正在崛起。六勝塔的古樸與石湖港的現代相映成趣,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這座港口城市的悠遠歷史與現代傳承。    雖然歷史進程中有起有落,但泉州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雙向通航、貿易從未斷過。泉州港前年已進入億噸大港行列,目前泉州港已開通航線130多條,其中外貿航線30多條,與美國、俄羅斯、沙特阿拉伯等28個國家和地區開辟國際運輸航線。同時,泉州港正加快碼頭泊位建設,截至2013年底,已建成投產碼頭泊位86個,其中萬噸泊位24個。去年泉州進出口總額達291億美元,其中與海絲沿線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額占52%。

    德化陶瓷:海絲重要精神載體

    作為古代「海絲」的重要物質載體,陶瓷產業發展在泉州由來已久。據學者研究,10-14世紀德化縣窯址遍布,迄今已發現外銷窯址185處,其密度居全國前列。這也應證了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同時也是一條「陶瓷之路」。

    在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福建泉州德化的屈斗宮古窯址,長達150多米的宋元古窯訴說著當地陶瓷業曾經的輝煌。這里是中國陶瓷文化發祥地之一,從宋代開始,德化陶瓷大量外銷歐洲、東南亞、中東地區,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輸出產品。

    在德化陶瓷博物館展出的大量古代陶瓷精品,非常直觀地說明了德化陶瓷是古代海絲的重要載體。德化縣陶瓷博物館館長鄭炯鑫告訴記者,現存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南海一號」沉船上打撈出來的有8萬到10萬件陶瓷,統計發現其中三分之一都是德化陶瓷。這說明德化陶瓷在宋代就依靠泉州港出口到海外。當時馬可波羅從泉州港帶一部分德化陶瓷到歐洲,所以宋元時期的德化白瓷也被叫做「馬可波羅瓷」。

    中國的民窯世界的官窯鄭炯鑫說,德化陶瓷不僅從宋代開始出口到國外,這一千年來一直連續不斷,包括明代最突出的德化白瓷出口到歐洲,被稱為「中國白」,為世界各大博物館所珍藏,當時多作為歐洲宮庭貴族使用的奢侈品。因此很多專家認為,德化陶瓷在中國雖然是民窯,卻是世界的官窯。

    走進今日的德化,陶瓷業蓬勃發展,傳統瓷雕、西洋工藝瓷、日用瓷等并駕齊驅,品種繁多、琳瑯滿目。在德化「蘊玉瓷莊」展廳,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的陶藝作品風格多樣,從傳統的觀音佛像到后現代藝術,令人耳目一新。「德瓷緣」主人林國華說,今天的德化仍然是中國重要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陶瓷產品遠銷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福建省佳美集團陶瓷文化生活館展廳,記者看到,傳統手工陶瓷制作工藝和現代西洋工藝巧妙結合,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都融入到了一件件精緻的陶瓷藝術品中。佳美集團日用陶瓷部總經理蘇逸侃介紹,福建省佳美集團自1992年成立以來,集團秉承瓷都德化千年陶瓷文化,集精雕細捏藝術之大成,盡各工序終極之巧造,糅合科技與藝術之完美,噴發出陶瓷文化之精華。產品選材精、做工細、造型美、裝飾巧、含義深、白如雪、潤如玉、透如娟,已成為東方藝術之珍品。

    去年德化縣陶瓷總產值達150.1億元,其中出口交貨值就高達106億元,對外出口成為陶瓷年總產值數額提升的主要驅動力。

    近日,泉州德化縣首次迎來了埃及等11個阿拉伯國家23名官員,他們蒞臨泉州工藝美術學院研修。雙方在商務洽談上開展了進一步的交流。評論人士認為,此舉有助於促進泉州跟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升級。

    世界多元文化寶庫

    站在泉州開元寺東塔俯瞰泉州市貌,古老的廟宇建築與不遠處的現代化高樓和諧共生。走進泉州的大街小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建築藝術風格的多樣性。體現了來自於中東、東南亞、印度以及西方世界的不同文明的交融。

    船來船往,泉州繁榮了經濟,也繁榮了宗教。泉州至今保留著包括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外來宗教珍稀歷史遺存,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不同宗教信仰的和平共存,堪稱人類文明的典範在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館展示著大量宋元時代的石碑,這些石碑融合了印度、阿拉伯和中國的藝術元素,是宋元時期泉州與世界各國和地區友好往來的見證,是泉州多元文化的生動再現。

    在晉江華表山麓草庵,記者見到了現存世上惟一的保存較好的摩尼教遺址。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參觀草庵后,認為它是這次考察活動的「最大發現」。這為后來泉州申報「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提供有力的實證。身處東西方文化的重要交匯點,泉州自古便成為世界多元文化的寶庫。據史料記載,鼎盛時期的泉州,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過廣泛而密切的往來。作為僅次於亞歷山大港的東方大港,中世紀在泉州居住的各國商人、特使、旅游者和「傳教士」數以萬計。多元文化的并存和融合從那時起就成為泉州社會和城市發展的重要特色。

    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在泉州。2013年泉州與韓國光州、日本橫濱一同當選東亞三國首評的「東亞文化之都」。這些世界級的文化頭銜,最主要得益於「海絲」的泉州元素。

    千面泉州 領跑「海絲」

    每次來到泉州,感覺竟完全不同,而與這座城市更深入接觸后你會發現,泉州的多面,來自於她的多元。

    這座不大的城市有著出人意料的包容:中西方的各種宗教在這里完美融合,千年流傳;古老的佛教廟宇開元寺、伊斯蘭風格的清净寺,與現代化高樓相益成趣;忙碌的商人與專注的學者相得益彰。

    隨便走入某一條街巷,一不小心就可能撞入古代先賢們曾經的領地,比如南門萬壽路的思想家李贄,西街甲第巷的閩學之祖歐陽詹,東街的著名史志學家何喬遠,北門街都督第的抗倭英雄俞大猷,安海的五里橋號稱」天下五橋長此橋」,還有釋雅山公園的施瑯大將軍,以及足跡遍布泉州各大小寺廟的一代名僧弘一法師……這些散落在泉州各個街巷的歷史文化名人,雖然早已泯滅在歷史的風塵中,化為泉州史冊上燦若星辰的象徵符號,但泉州人依然可以在某個靜謐的午后,通過尋訪,與先哲們神交。

    不了解泉州的多元,你便不會理解,為何復旦大學已故女校長謝希德、香港散文大師董橋、內地詩人舒婷、台灣詩人余光中,都來自於這一片土地。

    多元文化賦予泉州人吃苦耐勞、敢拼會贏的個性和海納百川的氣度,也奠定了泉州傲人的經濟實力:經濟總量在閩省牢牢占據「一哥」寶座,晉江模式、石獅經驗、品牌之都聲名在外,德化陶瓷、南安水暖、安溪茶葉享譽四方。

    重走「海絲」,不是為了懷念昔日的榮光,更多是為了傳承「海絲」背后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蘊。

    新「海絲」引起了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關注和思考。在德化月記窯國際當代陶瓷藝術中心主人、泉州人吳金填看來,「海絲」就像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橋梁,而陶瓷正是海絲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

    吳金填說:「21世紀對整個人類有貢獻的應該是東方文化和價值,此時我們要輸出的,是重新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我們需要重新建立東方的價值觀,通過陶瓷這一物質載體輸出,再次對人類作出貢獻。」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表示,重振海絲需要認識到藝術與文化的重要性,拓展海絲要從被動變成主動。要恢復之前充滿自信的文化輸出,需要包括藝術家在內的整個社會去推動。

    秉承開放、包容、開拓進取的「海絲」精神,新「海絲」路上,泉州注定是領跑者。李穎

 
(來源: )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