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深度周刊

閩商海絲中堅力量
2014年 06月 25日 00:00    香港商报
 

    有人這樣形容:「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華人;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閩人」。世界各地閩人的生存和發展是與其經商活動分不開的,閩商已經在省內、國內及世界上取得了不菲業績。閩商在長期經營管理活動中也形成了「善觀時變、順勢而為;敢冒風險、愛拼會贏;合群團結、豪俠仗義;戀祖愛鄉、回饋桑梓」的閩商精神。閩商精神的構成,與閩人深度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密不可分。如今中央高層提出要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於閩商而言又是一大歷史契機。如何把握福建、中國及世界的經濟發展機遇,發揚閩商精神,為中國經濟、為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成為當下閩商熱議的話題。

    閩在海中 如魚得水

    如果將「閩商」寬泛地定義為「福建商人」,那麼在傳統時代,他們無疑是頻頻活躍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的一個獨具特色的社會群體。宋元時期,中國享譽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由福建商人開創的;明清之際,鄭氏海商集團又建立起縱橫東亞、東南亞的海上商業王國;民國時期,閩籍僑商弘揚中華精神,為辛亥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抗日戰爭中,深明民族大義,急難同仇,傾家捐錢捐物。

    在不同時代,閩商均施展出非凡的才華,以其獨特的精神面貌而在歷史的話劇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閩人的先祖來自中原,還有古越。人們常言,世界上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有媽祖的地方就有閩商。福建有句老話說:「福建人是門里一條蟲,出去一條龍。」言下之意主要是因為福建發展空間有限,但文化底蘊很深,要發揮作用,只有走出去。

    奉行「走出去」的信條,特別是在19世紀中葉以后,大批福建人移居南洋,為謀求新生活走上了「闖南洋」、「做番客」的商路。他們不懼大風大浪,漂洋過海,在東南亞及世界各地闖蕩。從白手起家,受僱於人,到做小本生意,最后發展成為百萬、千萬以至億萬財富的巨賈大商。    從19世紀末至今的100多年間,閩商幫中涌出一大批引領時代的風雲人物。其中有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有東南亞首富,集「麵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於一身的林紹良,被稱為「萬金油大王」的胡文虎,被譽為「世界糖王」、后因香格里拉酒店而聞名世界的「酒店大王」--馬來西亞郭氏集團總裁郭鶴年,世界福州十邑同鄉聯誼總會會長、被譽為「船王」、「木材之王」的黃雙安,菲律賓商聯會永遠名譽主席、人稱「銀行大王」、「烟草大王」、「啤酒大王」、「航空大王」的陳永栽,在東南亞有「水泥大王」、「麵粉大王」之稱,「世界帽王」的顏寶玲,在國內有被譽為「地產大王」的許榮茂、許健康、林文鏡、韓國龍等。

    海洋精神造就閩商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在福州大學閩商文化研究院院長、福建省海洋文化中心主任蘇文菁看來,閩商這個在中國各個商族中最具傳奇與人性色彩的商幫,它過去的成就,不能說沒有自己歷史的淵源與文化的傳承因素。關注閩商,決不能把閩商現象的財富層面同創造領袖型個性培養的區域人文基礎割裂開來。閩商千百年來有著獨特的個性,與福建文化生態環境中開放的海洋性密不可分。

    福建海岸線漫長,曲折的海岸線上港灣、島嶼眾多,海域遼闊。自宋以后,福建人口迅速增長,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環境中,向內陸延伸困難,人稠地狹的矛盾使許多人無可耕之田,只能轉向大海謀求發展。由於遠離中原文化區,福建受中原風氣影響相對弱,再加上商人的勢力和影響,商人的地位不僅未受到挑戰,反而使中原那種貶抑商人的傳統制度和觀念受到強有力冲擊。

    在此背景下,與傳統農業區商人相比,閩商精神的內涵具有迥然不同的特徵。例如重利的價值觀、冒險進取的拼搏精神等,閩南一帶推崇「商能致富」、「商勝於工,商勝於農」,「以商為榮」觀念深入人心。如晉江、石獅一帶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來無名聲」,「輸人不輸陣,輸陣番薯麵」,「爭氣不爭財」,「三分本事七分膽」,這種頗為強烈的海洋性格,在相當多領域突破了傳統文化,適應了社會經濟文化的地域性發展。再如主張實效,反對空談,講究變通,在閩商看來,離開「功利」去講「道義」,「道義」就是沒有用的空話,「道義」和「功利」應該是統一的。要依據情况的變化和現實條件,不斷改變自己的思想認識、努力方向和工作方法,以獲得最大的功效。

    把閩商與其他商幫比較不難發現,閩商最大的特點就在於,由於一向都置身於海洋文化的驚濤駭浪之中,從來處變不驚,敢拼敢贏,并使自己獲得頑強的生存能力。可以說,閩商精神就是一種敢想敢干、敢為人先的精神;一種務實求真、樂業敬業的精神;一種百折不撓、永不言敗的精神。

    這樣的閩商精神是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中歷經兩千年的歷史洗禮而逐漸形成的,其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閩商發展的歷史進程。正因為有這樣的精神支撐,閩商曾經非常強勁,在東南亞一帶無可匹敵,直到現在,東南亞的巨商豪富還大多都是福建籍人士。

    促中西文明交融居功至偉

    蘇文菁認為,閩商是海洋文明的杰出代表者、實踐者,他們敢拼敢贏,出則兼濟天下,歸則反哺梓桑。是閩商將中國的產品和文化,帶向了世界,讓全世界認識了這個東方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度。同時,是閩人將世界各國的奇珍异寶、各地的物產,如番薯、花生、烟草等,帶回中國,使人們享受到异域物質文明的成果。

    可以說,中國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離不開閩商的功勞的。明清時期,中國政府閉關鎖國,一味地拒絕海洋文明。此時的閩商,依然頑強地代表著中國的海洋文明,參與并推動著世界全球化的進程,甚至不惜背負「走私」、「海盜」的罵名。

    「可以說,閩商的發展史構成了世界史的一部分,閩商的活動被英國、荷蘭、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寫進他們的歷史。無法想象,16世紀以來,如果沒有閩商的參與,今天的世界會是怎樣的情景。」

    蘇文菁說,閩商足跡遍布世界,和平與建設是他們的兩大主題。閩商總是能夠積極參與到當地的建設,興辦學校和醫院、市政建設,這不僅使華人受益,也惠及其他族人和整個社會。同時,閩商還與當地人通婚,消除民族隔閡,很快地融入异鄉。正是這種「海納百川」的精神鑄就了閩商長盛不衰的神話。從這個意義上說,閩商無論走到哪兒,都是受人歡迎和愛戴的,世界各地那麼多閩商的紀念館其實也說明了這一事實。

    新奉獻 新出發

    進入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政策的全面推行,富有拼搏精神的現代閩商再度崛起,其中既有祖籍福建的廣大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也有實力日益雄厚的本土閩商。    改革開放后,富有拼搏精神的現代閩商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時間里再度崛起,應當說得益於海外閩商回鄉投資的培育和帶動。在外的閩商不僅帶回資本,還帶回許多世界級的成功經驗,使得不少本土閩商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了資本積累,迅速崛起,帶動「中國鞋都」、「中國瓷都」、「茶都」等的興起。在福建本地,閩商已成為本地經濟發展的生力軍。閩籍企業家創辦了一大批企業,形成了一個個產業群,如中國鞋都--晉江、中國建材城--南安、中國茶都--安溪、中國瓷都--德化、中國服裝城--石獅等。就拿一個縣級市晉江來說,晉江已經產生了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晉江模式」。培育出了「安爾樂」、「盼盼食品」、「晉工機械」、「安踏」、「七匹狼」、「361度」、「德爾惠」、「鴻星爾克」、「九牧王」等知名品牌。

    德化順美集團也是最早一批「走出去」與國際市場「零距離」的企業。2002年成立了中國獨資的順美(德國)公司,直接在德國設立研發基地和營銷窗口。以順美為品牌的陶瓷產品不到兩年就占領了歐洲10%的市場。

    一直以外銷為主的順美集團,在獲得國際市場的成功后也開始回歸國內市場。順美集團總經理鄭鵬飛對記者介紹,新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計劃對順美集團和福建的企業來說是一個發展機遇。閩人要繼續發揚「海絲精神」,敢為人先,將我們優質的產品銷向世界各地。

    時至今日,遍布世界各地的閩籍華僑華人超過1100萬。據相關統計,境外閩商人數多、分布廣,經濟實力雄厚,目前,世界華商500強中,閩商占了1/10多。

    共建新「海絲」閩商新使命

    16世紀以來,歐洲人的航海突破了大西洋的局限,與亞洲在太平洋上相遇,由此拉開了人類全球化活動的重要序幕。中國明清兩朝中央政權代表著極端保守的農業文明的立場,在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前面關起了國門,厲行禁止個體海洋貿易的「海禁」等一系列拒絕與世界交往的政策。以福建為代表的中國東南沿海海洋族群,以區域的文明順應歷史的潮流,開台灣、下南洋、走西洋、去東洋。代表亞洲之中國繼續參與世界文化與經濟的大循環;同時福建海商持續、大規模的海洋活動必然造成中華文化在海外的遷播。這就是閩商的力量:綿延千年,生生不息。封建集權的禁令沒能禁止他們,歐洲殖民者的槍砲沒能阻擋他們,海浪的變幻莫測更沒能阻嚇他們。

    閩商之獨樹一幟者,在於閩商特有之精神。當我們探尋閩商足跡的時候,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種「善觀時變、順勢而為,敢冒風險、愛拼會贏,合群團結、豪爽義氣,戀祖愛鄉、回饋桑梓」的閩商精神。這種閩商精神是幾百年來福建商人馳騁海內外商場沉澱下來的文化精髓,是福建商人經商行為與中華傳統美德相結合的產物,這種精神成就了他們在歷史上的光榮與夢想,鋪就了他們未來更廣闊的天地。

    我們可以說,閩商是中華文明中海洋文明的精神代表者與物質財富的實現者。閩商的發展史延綿數千年,閩商代表著中華文明發展工商業的內發性力量。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閩商」精神是能夠反哺於主流文化的區域性資源。

    蘇文菁教授把閩商文化比喻為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第一,閩商是中國海洋文明的實踐者;第二,閩商文化所代表的中國海洋文明,代表了中華文明「從陸到海」的必然趨勢;第三,中國海洋文明是海峽兩岸共同的文化紐帶,是閩台的共同精神家園;第四,閩商的探索拼搏精神和參與建構經濟全球化的傳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文化軟實力和內在文化基因;第五,從16世紀至今,閩商一直在推動全球化進程,因此閩商文化研究也是全球性的話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之后,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蘇文菁說,如今國家高層提出要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要充分利用海內外閩商的力量。閩商作為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踐行者,是復興中華民族、重獲中華民族在世界舞台中心話語權的重要資源。應充分利用這一文化與人脈資源平台,為福建在新一輪的全國乃至全球的資源配置中占據有利位置。蔡易成

    

 
(來源: )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