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實習記者鄺健愉報道:香港平均有1%的人患有心房顫動,患者出現中風的風險較一般人高5倍。但心房顫動病徵不明顯,容易延誤診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今年9月起,將與醫管局港島東聯網合作,推出首階段普查計劃并提供一站式心房顫動診治服務,希望加快測試時間,讓高危患者及早發現治療。
港大與港島東醫聯網合作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早前建立華人心房顫動數據庫,并對比華人與外地的數據,發現華人因為心房顫動引起中風的風險與西方患者相若,部分低風險的華人中風比率更較外國人高出5%。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蕭頌華醫生表示,心房顫動如同心臟「打冷震」,主要原因是心房出現淤血,若心房顫動出現超過48小時,淤血或會隨血管流至腦部,最終導致中風。長期病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65歲以上長者是心房顫動的高危人士。
徵狀包括氣喘心跳不正常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持續心律失常,香港平均有1%的人患有心房顫動,患者出現中風的風險較一般人高5倍。當中徵狀包括氣喘、心跳不正常,成因包括遺傳、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腫脹等。由於大部分病因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不會消失,患者亦無法根治心房顫動的問題,需要長期服藥以控制病情。現時,最常見的醫治方法是服用抗凝血藥華法林,有效減少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達52%。此外,部分嚴重患者由於心跳不正常而影響日常生活,需要接受消融術治療。
流動裝置檢測房顫僅30秒
為讓高危患者及早得到治療,港大與醫管局港島東聯網屬下的5間診所合作,引入從美國的流動裝置檢測房顫。裝置操作簡易,患者只需按着儀器30秒,便能完成測試。心臟監測器能應用於智能手機,可自動記錄數據作分析,測試資料將透過互聯網傳送到心臟專科醫生。負責醫生每周會一併處理所有個案,并為確診患者處方抗凝血藥等藥物,較以往3個月時間的檢查時間大大縮減。
9月起港島5門診提供檢測
醫管局港島東聯網部門主管(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服務)朱偉星表示,5間診所分別位於鄧肇堅醫院貝夫人普通科門診、北角柏立基夫人健康院、西灣河、筲箕灣及柴灣。首階段普查計劃將於今年9月開始,2016年8月結束。預計為5至6萬名高危患者提供一站式心房顫動診治服務,預計每167名接受初步檢測的高危患者中,便有1人確診患有心房顫動。計劃同時預計每37位心房顫動的患者服用抗凝血藥,便有1人能夠預防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