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聯動 產業轉移
兩廣勢成開放新高地
作為珠江干流的西江起源於雲貴,橫跨兩廣,匯於港澳,珠江-西江成為華南水運大動脈。在中國區域發展版圖中,兩江經濟帶區域在資源、市場、區位優勢等各方面具有極強的互補性。《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提出,打造成為中國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增長極,為區域協調發展和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示範。這無疑為華南乃至西南中南合作創造新機遇,打造南部地區新經濟增長極指日可待。香港商報記者 林麗青
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
珠江-西江流域自古便是有名的「黃金水道」,在中國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處於非常關鍵的戰略位置。其東接珠三角、港澳,西靠西南腹地,北接中南地區,南臨北部灣地區,直面東盟,是連接珠三角和西南中南腹地的橋梁和樞紐,也是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的重要支撐。
隨著珠江-西江經濟帶提升為國家戰略,連同先前規劃的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未來的中國經濟地理版圖和城鎮化格局將由「兩橫三縱」變為「三橫三縱」。「三橫」以三大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為起點,向西沿三大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向中國內陸地區縱深推進,西部向外與中亞經濟區、東盟經濟區對接,實現中國經濟由單極的「海岸經濟」向「海岸經濟」與「陸橋經濟」雙極并舉轉變。
今年以來,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以及珠江-西江經濟帶的建設發展,均體現了內地在區域發展方面的新方向。三大經濟帶的提出,更加注重跨行政區域的、大區域的協調發展。目前,中國經濟正致力於轉方式、調結構、促增長,珠江-西江經濟帶涉及珠三角先進的制造業基地與西部后發展欠發達地區的合作發展,東部產業轉移、自身轉型升級應該放在更高的定位上進行謀劃。有專家指出,珠江-西江經濟帶規劃建設納入國家行動的大籠子,是國家對未來經濟藍圖布局的一次戰略性微調,其意義非同凡響。
資源要素互通加快
隨著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力成本逐年攀升,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發展空間也愈發有限。勞動密集型和加工組裝產能只有向中西部轉移,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東部才能釋放出一些空間,發展新興產業。
珠江西江經濟帶連接中東西部地區,西江流經的珠三角及港澳,以及粵西及廣西等多個城市,區域經濟存在較大落差。廣東社科院丁力教授指出,「珠江西江經濟帶規劃的出台,目的於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即以廣東發達地區帶動廣西雲貴等不發達地區。」而兩江流域內的城市資源互補性強,為合作提供了基礎。近年來,廣東推行騰籠換鳥及產業轉型升級,不少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出珠三角地區。而隨著區域內交通等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以及人力物力等資源要素流通速度加快,擁有豐富資源的廣西、貴州等省區也具備了加快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建設珠江-西江經濟帶,將構建由港、澳、珠三角和廣西等欠發達地區相互支撐、產業互動的格局,并將東西部產業優化升級與有序轉移緊密結合,帶動珠江-西江經濟帶內城鎮的集聚與發展。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也認為,兩廣存在現實發展階段和水平差异,又在資源、市場、資金、技術等方面各有所長,在交通設施、產業布局、貿易服務、生態建設等方面一體化共同發展大有文章可做。據不完全統計,廣西每年有450多萬人次在廣東務工;2001年以來,廣東企業和客商在廣西共投資項目12848個,總投資累計1萬億元,到位資金累計7800億元,目前廣東已成為在廣西投資最多的省份。廣西與珠三角等東部地區的互動融合、開放發展勢不可擋。
在《規劃》的批覆中,國家提出了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要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示範的要求。這也凸顯出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對於提升內部需求水平、減少國外需求的波動風險、增強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來說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性。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認為,在目前世界經濟不景氣、外生帶動作用不大的情况下,加大內河水域經濟發展,既能拉動內需,也能協調區域經濟發展。袁持平認為,兩廣在區域聯動方面、產業轉移和引進等方面大有空間可為,廣州將作為龍頭發揮帶動作用。
粵桂合作打造升級版
在珠江-西江經濟帶區域合作中,粵桂合作試驗區是個典型例子。從2004年開始的泛珠區域合作里,粵桂已經在經貿合作、產業轉移、供水、西電東送工程、處理突發河流污染等方面展現了良好的協助性。為實現跨省合作「破題」,2012年11月,廣東廣西共同簽署《關於建設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的指導意見》。毗鄰的廣西梧州和廣東肇慶以兩市交界為中軸,沿西江兩岸各劃出50平方公里土地,共同建設「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
記者了解到,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產業規劃正按照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的標準,將試驗區建設成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轉移承接與提升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與發展基地、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著力構建生態型、高端化和國際化的現代產業體系。目前,粵桂合作試驗區已吸引了40多家企業進駐。
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日前在廣東推進合作項目落實情况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重點打造好北部灣沿海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和南廣、貴廣高鐵沿線經濟帶,推動兩廣經濟一體化發展」。
胡春華稱,要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重點加強對珠江、西江、九洲江流域以及海洋、森林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合作。
目前,粵桂兩省在共建共治跨省流域環境治理工作項目上合作進展順暢。隨著-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國家統籌下,區域內地區在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有望探索建立聯合推進流域生態建設和環境污染治理、上下游生態補償等機制,形成生態文明建設合作新模式,為全國其它流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示範。
國際競爭合作新高地
《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是內地首個直接聯繫東西部地區的跨省區、跨不同發展階段的區域發展規劃。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認為,珠江-西江經濟帶不僅在完善區域經濟發展布局、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層面有重要意義,而且可以緊密對接東盟等重點領域合作,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打造國際競爭合作的新高地。
作為珠三角的發展腹地,廣西擁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中心樞紐、中國進軍東盟的「橋頭堡」的地理優勢;廣東與東盟貿易往來緊密,開放程度更高。利用兩廣各自優勢,構築西南中南腹地開放大通道,攜手西南中南打造面向東盟開放合作新高地,對於提升中國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水平,完善中國對外開放格局,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具有重要意義。廣東十二五規劃就明確提出,支持和鼓勵粵西地區參與泛北部灣經濟區合作,積極參與國家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實施,開展與東盟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擴大廣東與東盟國家貿易和投資規模。
業界人士表示,兩廣應以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為戰略平台,有效整合內外資源,大力承接產業轉移,發揮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促進產業集聚,積極培育和發展壯大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同時,構建開放型經濟發展新格局的機遇,積極融入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和北部灣經濟區、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次區域合作開發。
區域合作需警惕行政壁壘
一個國家戰略的能否真正發揮預期的目標作用,還需要看其能否落實到位。接受本報專訪的廣東省社科院教授丁力是市場主義的擁護者。丁力指出,目前的內地市場發展中,如何化解由行政壁壘所引致的資源、資本、技術、勞動力等要素流動以及商品流動受阻的市場分割問題,極為重要。「只有將地方政府利益冲突控制在最低水平,讓公權力不再謀求部門利益,讓市場真正發揮作用,才能讓更多資源要素充分流動。」丁力表示,目前的粵桂在治理污染等方面的合作,源於市場的推動。
在丁力看來,在區域協調發展中,最主要的是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而其前提就是經濟增長均衡化。「區域不同,經濟有落差是必然的,追求市場配置資源的必要條件就是邊際產出應該相等,同樣的投資在不同的地方應該產出同樣的回報,這就是經濟增長均衡化。」丁力更為關注的是,在兩江經濟帶這一國家戰略提出后,國家會給予該經濟帶哪些資源和政策。
加快珠江-西江經濟建設,不僅是發展問題,也是更大範圍內進行的一場變革,包括區域合作體制機制的創新、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流域人民生活的改善等方面。如何創新區域協調發展和合作發展機制,讓規劃出來的經濟帶真正具有活力并為全國提供示範,需要兩地積極探索。袁持平認為,尽管兩地在產業轉移上存在利益上的不同,相信未來兩省的相互合作協調機制會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