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新聞

苗山侗水 體驗原生態
2014年 08月 04日 00:00    香港商报
 

    鼓樓、花橋、古井、青石板古道、400年樹齡的古楠木以及古楓樹群,雲纏霧繞、炊烟渺渺,隨處可見潺潺的溪水,隨處可見身著侗族服飾的村民……這里的一切似乎都充滿靈性。似乎前世,已與其結緣。而這個能觸動心靈的原始村落,就是貴州榕江縣栽麻鄉大利村。

    8月1日至2日,由貴州省委宣傳部聯合《香港商報》舉辦的「品鑒貴州--中國知名作家貴州行」采風團走進榕江。江西省作協主席、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陳世旭,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遼寧省作協副主席鄧剛,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當代》主編汪兆騫,冰心研究會會長、冰心文學館館長、福建省作協副主席王炳根,《人民文學》副編審、著名散文家楊海蒂等全國知名作家一行深入榕江三寶侗寨、大利侗寨原始村落、宰蕩村等體驗了原生態的侗族風情。

    大利侗寨:原生態古村落

    大利侗寨位於榕江縣城東面,全村共238戶,1139人,皆為侗族。這里的侗寨順山溝溯溪而建,一色的欄杆式青瓦木樓,鱗次櫛比,中有小溪潺潺,清流急湍。主要景觀有建於清乾隆58年的石板古道、氣派雄奇的侗族四合院以及獨特的晾禾穀倉。寨中有大小不同、風格各异的風雨橋5座,木質結構,青瓦蓋頂,均有百年歷史,悠悠然次第橫架於小溪之上;村寨四周古木蔥蘢,古楠木樹達400多株,體現了侗寨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老人護村,古木祐寨」的傳統觀念。寨內的老鼓樓已經垮塌毀弃,現在的鼓樓為上世紀末新建。寨內現存最早的民居是楊家正房,大概距今300年左右;另一座建於清乾隆年間的楊家四合院也比較古老,距今已有200餘年,為大利村現存的唯一的四合院。

    「這次親臨大利侗寨,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太喜歡了」。《人民文學》副編審、著名散文家楊海蒂表示,以前只知道中國有個侗族,但是缺乏深入的了解。今天,第一次來侗寨,第一次聽侗族大歌。大利侗寨村落,非常原始,非常生態,這里的大人、小孩笑容都很純樸、純真;這里的小孩,眼神都很清澈、純潔,聲音很天籟。怎麼會有這麼美妙的和聲?

    「古村落,是人與大自然和諧與共的生存空間。古村落的美是人類文化遺產的精髓,需要高度認知、精心保護、謹慎開發。」楊海蒂同時表示,對一些景觀村落在保護與開發過程中存在著急功近利等方面的問題,使景觀村落的歷史風貌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壞,應引起高度重視。希望這些原生態的東西在給人們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不要給他們帶來破壞。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相信當地政府一定能把它做好。如果說,從前的貴州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那麼,隨著貴廣高鐵的開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宣傳意識的增強,這里的旅游必定大有前景。楊海蒂對大利侗寨的發展充滿期冀。

    宰蕩村:侗族大歌傳承保護地

    美觀雅致的鼓樓、結構優美的風雨橋,加上萌生於侗寨山水間、散發著泥土芬芳的藝術奇葩--侗族大歌,是侗寨的三大標誌性文化符號。侗族大歌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深厚的文化內涵、完整的音樂形態、獨特的美學價值。侗族大歌在侗族人民的心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8月2日,「品鑒貴州--中國知名作家貴州行」采風團一行走進榕江縣侗族大歌之鄉--栽麻鄉宰蕩村。    這個村寨的人們還基本保留著侗族的傳統風俗習慣。女性尤其喜歡穿戴傳統服裝和裝飾,她們的頭发盤起用木梳或銀飾固定在頭上,上衣是領口和袖口繡有花邊的藍、白兩色側開衣襟上衣(盛裝的時候是紫色)。衣服上的花邊都是自己刺繡,花紋據說有三十多種。村民很愛看侗族大戲,過大節時侗戲要演3至9天。重要客人來村寨要在村口舉行攔路酒儀式,歡迎的婦女們要唱侗族大歌勸客人喝酒,現在大利村的小學生課餘也都學唱侗族大歌。

    「第一次來聽侗族大歌,太震撼了。」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遼寧省作協副主席鄧剛說。他用手機視頻全程記錄下女孩子們的歌聲,她們一個個面帶微笑,她們的聲音如此的天籟,我知道自己趕赴了千山萬水,就是為了聆聽這樣的歌聲,真是不虛此行啊。

    「第一次聽到侗族大歌,這樣的一種形式。各種年齡層次的,從小到老,從老到小,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音樂」。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當代》主編汪兆騫欣喜地告訴記者,自己對侗族最初的了解,源自於廣西、廣東。在這個原始侗寨村落,有幸聆聽到原生態的、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感覺非常好。侗族大歌的音調、音色、很純朴。那種真誠,那種純净,那種明快,很引人入勝。

    楊海蒂老師更是用散文詩般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於侗族大歌的感受,這種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和天籟之聲,在大城市很難尋到。這樣的一種聲音,如同清泉一樣,一句句自然流淌進心靈的深處,情不自禁地被感染。女孩子一起聲,啊……差點被勾去了魂魄。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