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走遍大地神州 醉美多彩貴州
2014年 08月 07日 00:00    香港商报
 

    【編者按】神奇俊美的自然山水、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瑰麗多姿的民族風情,异軍突起的地質旅游,雋永奇特的旅游商品……「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貴州」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越來越深入人心。8月,一起去領略那自然風光絢麗多姿、人文勝景絢爛古樸、民族風情濃郁獨特之「真山、真水、真情」貴州。中國知名作家貴州行報道組

    奇山聖水 靈秀施秉

    貴州,雲貴高原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里是地球上迄今仍然完整保留著原生態自然和人文遺產的為數不多的净土和秘境。

    這片神奇的土地,擁有世界上罕見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大江大河在峰林和峽谷中奔騰;這片美好家園,養育了苗、布依、侗、土家、仡佬、彝、水、瑤、回、壯、滿、白等17個世居少數民族,多民族燦爛文化在這里熠熠生輝。這片原生態的秘境,是中國乃至世界旅游資源中珍貴的組成部分,正越來越吸引著眾多中國乃至世界旅游愛好者的目光和身影。

    貴州施秉,一座鑲嵌在苗嶺青山綠水之間,融山、水、林、城為一體的山水園林式的「江南小城」。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不僅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山聖水,更有偉大的苗族同胞創造與繼承的燦爛民族文化。風光秀麗的自然山水與多彩多姿的民族風情在這里碰撞,造就了施秉縣獨特的自然人文風情與豐富的旅游資源,給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帶來更多活力。

    施秉景區「兩河一山」為自然風光之精華。山,尤其以道、佛教聖地雲台山令游人稱奇。水,有潕陽河、杉木河,加上流經縣城的小河,三河環繞施秉城,構成其旅游的特色。

    探秘世界自然遺產地雲台山

    貴州是一個開門見山的地方,群山巍峨,翠峰如海,山石怪异,無所不有。明代大理學家王陽明曾經說過:「天下之山,萃於雲貴,連亙萬里,際天無極」。貴州的喀斯特奇觀,讓人感受到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

    6月23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正式公布,以雲台山景區為核心的「施秉喀斯特」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成為貴州省的第三處世界遺產地。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這個大自然賜予的瑰寶是世界上同一緯度地區最美的白雲岩。施秉白雲岩喀斯特地貌區域內,以山、水、雲、霧、林為基本元素,勾勒出一幅幅山青翠嫵媚、峰筆直陡峭、巒層重疊顯示疊、水清澄透明、雲一塵不染、霧縹緲虛無的境界。

    施秉白雲岩喀斯特地貌區域內,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包括森林、河流、岩岸、洞穴和農田村寨等生態系統類型,具有獨特性、原始性兩大特徵。杉木河、瓦橋河清澈晶亮的泉水、險峻嵯峨的峰叢,集齊「秀、幽、奇」的自然本色;給人的靈魂造成強烈的冲擊。這是世界上最完整,也是最美的白雲岩喀斯特地貌,是之前入選中國南方喀斯特(第一批)世界自然遺產的武隆、石林、荔波三地所沒有的,其獨特性十分明顯。

    此時此刻,雲霧繚繞、蔚為壯觀的雲台山喀斯特向世界展示出風情萬種的神秘魅力。正如一位苗族詩人釣魚島曰:「雲海藏仙島,閨秀無人識。日出露芳容,雲台天下知。」

    奇山聖水燦爛文化

    潕陽河是黔東南旅游的主線。秀美奇雅的「潕水」把最美的河段留給了鎮遠、施秉和黃平,使這里成為備受青睞的觀光勝地。

    杉木河是潕陽河的一條支流,兩岸怪石林立,植被茂密,河水清澈得讓人難以置信,在這保持完好的原始生態環境中,乘雙人皮艇自助漂游,悠哉游哉,格外愜意。杉木河的美在於它的原始淳樸,像亭亭玉立的處子一樣未經雕琢。河道寬窄適中,秀比灕江、變幻如小三峽,被國家旅游專家譽為「天下第一漂」。

    杉木河景區以清澈晶亮的泉水,險峻嵯峨的峰叢為主體,具有「雄、秀、幽、奇」自然特色。山水因人而美麗,勝景因人而生動。如畫的山水孕育了一代代淳樸而幸福的施秉人,他們生活在這青山綠水間,縱情呼吸清新的空氣,縱情放達萎縮的心靈,縱情解去塵世間的煩憂,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他們徜徉在民族文化的烟波浩渺中,尋求遠古圖騰的遺蹟,追溯民族歷史的源頭,在文化藝術的創造中,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始終守候著民族古典精神。

    施秉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有苗族二月二祭橋節、三月十五姊妹節、五月苗家龍船節,七月卯日捉魚節、「刻道」文化節等。其中,苗族「刻道」是該縣獨有特色的文化符號,被民族學家和民俗學家稱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發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工業遺產 汞都萬山

    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因山得名,這里溝壑縱橫,山高谷幽,峰奇洞异,氣勢恢宏,歷史上以盛產硃砂、水銀而聞名於世。在長達630餘年的規模開采中,集中地展現著4項世界之最:最久遠的采礦歷史、最原始和最先進的汞礦開采和冶煉技術、最罕見的970多公里長的地下采礦坑道、最大的天然硃砂。

    而今,隨著后工業文明時代的到來,工業文化遺址正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怎樣挖掘利用這一「文化富礦」、「文化金礦」,將獨特的工業遺址和工業文化轉變成發展的動力和優勢?近年來,萬山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如今,有「中國汞都」之稱的萬山,正由過去的「賣礦石」轉為「賣風景」,在原汞礦遺址基礎上建設國家礦山公園,申報自然遺產,大力發展工業文化旅游和鄉村旅游,2013年實現旅游收入1.6億元。

    汞礦公園:近代工業發展縮影

    萬山曾因汞儲量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被譽為「中國汞都」,汞文化遺產內涵豐富,共有293個文物點,占地面積9.28平方公里,包括汞礦遺址、工業建築和其他三種遺產類型,完整地記錄了中國汞礦勘探、采礦、選礦、冶煉從原始工藝到現代工藝的演進歷史。

    2005年,汞礦遺址被列入國家首批礦山公園,「中國汞都」變身國家礦山公園;2006年,仙人洞、黑硐子等汞礦遺址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投資2000萬元的國家礦山公園一期工程啟動;2009年,集「采礦遺蹟體驗區、冶礦遺蹟觀光區、博物遺蹟考察區、汞都休镕娛樂區」為一體的國家礦山公園建成,正式以旅游景點方式向世人展示;2011年,礦山公園博物館被列入第三批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名單,國家礦山公園被評定為國家3A級景區,公園總面積105平方公里,核心景區面積約為5平方公里。

    2011年11月,貴州省委明確要求萬山保護、開發、利用好工業遺址遺產,發展旅游業,并以此作為轉型的一個主導方向。為此,萬山區圍繞工業遺產文化產業園建設,委託北京大學和深圳園林景觀公司分別編制《萬山汞礦遺址保護規劃》和《萬山汞礦遺址利用規劃》并開始實施。根據專家建言,萬山規劃編制了250億元的旅游文化項目,竭力爭取躋身貴州省生態旅游規劃「拼盤」,打造「世界工業文化遺產地」、「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中國硃砂園」、「汞工業歷史文化名城」。

    積極申報「世遺」

    走進萬山汞礦遺址,絕壁上開鑿的層重疊顯示疊洞口、石梯、隧道、刻槽、標記、礦柱和「以火攻石」遺蹟,長達970多公里的采礦坑道……古代、近代、現代的礦區遺存保存完好,向世人展示著當地人民的奮斗史、技術進步史和工業文明發展史。

    2012年11月17日,萬山汞礦遺址被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該遺址被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對於科學保護、合理利用汞礦珍貴的文化遺產,盤活萬山資源枯竭型城市資源總量,推動城市轉型發展意義非凡。目前,針對國家文物局對《預備名單》實施動態管理制度,萬山區正加緊展開分析研究,進一步完善管理、強化措施,提升汞礦遺址的展示水平,切實維護預備名單項目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奠定紮實的基礎。

    侗寨風情 甜甜榕江

    在畫家眼里:貴州「八山一水一分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正是潤筆寫生、紫氣萬千之所在;在音樂家心里:貴州各民族「好似五線譜上跳動的音符」、「詞藻清新的靈感之源」,正是歌與舞,靈與魂相聚之族群;在文學家字里行間:貴州「貴不可言」,是一個美麗的自然生態環境與多民族文化環境相互凝聚的地方。畫家、音樂家、文學家之所以心繫貴州,這與貴州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豐富的原生態文化資源是有關聯的。

    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已是世所公認。在外界對貴州的認知中,燦爛的多民族文化成為首當其冲的第一印象,而這其中又以侗族大歌最為令人印象深刻。清泉般的多聲部合唱被譽為東方天籟,所向披靡地征服了世界。從此讓貴州與侗族大歌之間畫上了奇妙的等號。

    悠悠歲月流轉,跨越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承載著彌足珍貴民族文化的侗族大歌,那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是否依然如清泉般閃亮,滋養他們的土地會有著怎樣的改變?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對它又有著怎樣的情感?

    8月,「品鑒貴州--中國知名作家貴州行」采風團一行走進侗族大歌流行核心區域之一貴州黔東南州榕江縣,聆聽千年絕美天籟……

    會唱歌的村莊

    車行依山伴澗,沿途彎道一個緊挨一個。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離榕江縣城20多公里,處在山坳中的宰蕩村便映入眼簾。宰蕩村是一個侗族聚居的村寨,雖然村莊很小,全村只有300多戶,1500多人,但宰蕩的名聲卻很大,每年都有一批批全國各地甚至海外慕名前來的游客到這里體驗侗家風情,而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來聆聽最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

    據介紹,侗族大歌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目前主要流行在貴州黎平、從江、榕江和廣西三江4縣的部分鄉鎮。

    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2009年12月,「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里是唱侗歌、愛侗歌的一塊净土。」榕江縣文化館館長楊遠松曾如此評價宰蕩村。榕江縣是侗族大歌祥地之一,近年來,為做好侗族大歌保護傳承,榕江縣組織專業人員深入開展侗族大歌搶救性收錄,開展民族音樂進校園師資和侗族大歌傳承人師資培訓班。在鼓勵民間歌師做好社會傳承的同時,積極推行侗族大歌進校園、進課堂,讓更多人傳唱侗族大歌,代代相傳。

    歌聲里飄蕩的侗族風情

    走在寨內用青石板拼嵌的巷道,能讓人體會到一種古樸莊重的韻味。宰蕩侗寨周圍古楓挺立,小溪潺潺,山清水秀,鄉土田園風光魅力獨具特色。居於此地的侗族屬於榕江縣侗族六大支系中的苗蘭宰侗族支系,他們不僅在服飾上獨具特色,在房屋建築上仍保持著侗族傳統的建築特色。而且民族風情也保存完好。位於宰蕩村內的這座侗族鼓樓,外觀雄偉,造型獨特,建於清代。鼓樓底層周圍建有花窗,窗格上雕刻和各種花鳥,形態各异,栩栩如生。

    而最著名的是這里的侗族大歌。它的歌詞主要以歌唱愛情、歌頌本民族的英雄人物、再現現實生活和歷史、歌唱美好的大自然為主。女生大歌聲音清脆、纖細,男生大歌悅耳渾厚,剛勁有力。演唱時,多是每段先由領唱者唱一兩句,而后人人隨聲合唱。節奏自由,緩急在序,高低協調,和聲完善,時而低回婉轉,時而氣勢磅礡,實屬世界音樂殿堂之珍品。

    宰蕩侗族風情被譽為「歌的海洋」,侗族大歌音樂美妙至極,侗族風情很富有情趣:耐人尋味的「不落夫家」俗;流傳了千百年的、帶有侗族母系氏族時期印記的「祭薩」節;農历六月六的侗族人民答謝耕牛的「洗牛節」。

    宰蕩,一個處在城市邊緣和清水江分水嶺的時光邊緣村落,一個擁有最美聲音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的村落。宰蕩,一個來了還想再來的古村落。

    萬山:貴州文化新血液

    資源世界少有,文化底蘊厚重。萬山,憑著幾百年來形成的「中國汞都」的品牌效應和文化資本,正吸引著國內和世界上十多個國家的文化學者特別是礦山工業研究學者的關注。

    有專家認為,在歷史發展的新階段,萬山的品牌文化資本可以而且應當發揮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其礦區工業文化與周邊民族文化相融合,將會為貴州的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從而促進貴州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構築精神高地、冲出經濟洼地,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作出新的貢獻。

    新征程,新階段,「中國汞都」再出發。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