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消費周刊

治病、治病人
2014年 08月 08日 00:00    香港商报
 

    最近矚目的新聞消息除了各種天災意外要算是伊波拉病毒疫情失控,這種病毒感染首次被發現是在1976年,距離現在近四十年,然而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或預防疫苗,在幾次的疫情爆發中,患者的死亡率高達六成至九成。我們常常有個印象認為現代醫學頗為先進,沒想過對於一種已發現幾十年的致命傳染病仍然找不到有效的治療方法,有人認為原因之一是主要發病地區是非洲,假如發病地區在歐美,情况肯定大不相同,這說法有一定道理,它反映了近代醫療系統和藥物研發生產者的利益關系,非洲地區經濟落后,人民往往連基本生活條件也無法滿足,怎麼可能負擔高昂的新研發藥物,所以藥廠缺乏投資的興趣,而當地政府的醫療機構也可能因為缺乏資源無法進行相關的研究。西醫(以下稱為現代醫學)和中醫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治病、后者治病人,各有長處和缺點,最好能把兩者融匯貫通,取其精萃靈活運用才能提升目前的醫學水平。以伊波拉病毒感染為例,現代醫學的方法是首先確定引發疾病的病毒,把它分離作體外實驗,尋找任何可以抑制或消滅病毒的藥物,這就是從治病角度出發的研究,至今為止未能找出成功的治療辦法。治病人的意思是針對致病原(伊波拉病毒)的同時要考慮人的因素;換言之,研究的對象除了病毒還包括那些感染后康復的患者,探討他們的免疫系統如何抵御病毒。當然,人體免疫系統很复雜,我們目前仍然未能完全了解,但我個人認為這應該包括在研究計劃之內,因為要戰勝外來的致病原,最重要的還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其他的都是輔助。自從1928年英國的微生物學教授發現青霉素之后,抗生素幾乎成為最常用的治療藥物,而針對性治療也逐漸成為現代醫學的主要研究方向,尤其是對傳染病或由外來致病原(例如細菌、病毒、真菌等)引發的疾病,不過,事實證明,長期或過量采用這些針對性藥物的結果是適得其反,療效下降。現代醫學着重於對病變細胞或組織的處理,忽略了局部病理變化和人的整體之間的關系,例如手術把腫瘤或其所在的器官切除,然而患者體內形成腫瘤的條件(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并沒有改變,所以相應的病理變化還是會出現。關於改善人體免疫功能的方法,近年的主要發現包括適當時候睡眠和足量維他命D3,兩者都和我們的生活習慣以及自然環境有關,中醫理論認為人的健康必須和生活、四季氣候等自然環境配合,過去有人提出中醫理論不科學,部分原因是他們只集中看細胞組織的病理變化,不知道了解人的整體更重要。自然環境內的致病原多不勝數,并且不斷在變化中,所以在找尋針對性治療辦法的同時,必須研究怎樣提升免疫功能,這樣才可以化無限為有限。(撰文:駱醫生drlok@fitdaily.com)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