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今日吉林

踐行以人為本 彰顯統籌聯動
2014年 08月 25日 00:00    香港商报
 

    踐行以人為本 彰顯統籌聯動

    吉林省新型城鎮化的改革思路與機制創新

    新型城鎮化是中共十八大確定的重大戰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

    很顯然,新型城鎮化的「新」,更多體現在城鎮化的科學發展規律,體現在城鎮化的機制創新。對此,吉林省委書記在部署相關工作時強調,尊重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經濟規律,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更要紮實,真正使城鎮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從促進「四化」統籌發展的高度,統籌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融合發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信息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要牢牢把握住發展品質,穩步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要以人為本、產業優先、生態環保、突出特色、傳承文化,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

    在一定程度上,新型城鎮化就是以改革為主軸的城鎮化。如果說吉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是一張藍圖,真正的丹青妙筆便是其改革思路和機制創新。

    人口的城鎮化有序推進

    《吉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指出,要大力推進城鎮常住人口市民化。按照自願、分類、有序的原則,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工作機制,逐步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和「三區」人口市民化。

    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優先解決存量人口,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扎根落戶。以合法穩定職業或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為前置條件,縣級市市區、縣人民政府駐地和建制鎮的農業轉移人口,可在當地申請落戶。長春和吉林市以外設區的地級市農業轉移人口,參加城鎮社會保險3個月以上或租住房屋1年以上可在當地申請落戶。長春和吉林兩個大城市農業轉移人口,參加城鎮社會保險6個月以上可在當地申請落戶。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按照「織好網、保基本、兜住底」的要求,積極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由主要對本地戶籍人口提供向對常住人口提供轉變,逐步推進在城鎮就業居住尚未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促進農業轉移人口進得來、留得住。同時要積極完善農民工就業創業制度,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水平,改善農業轉移人口基本醫療衛生條件,拓寬農業轉移人口住房保障渠道,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利。

    在推進人的城鎮化上,《規劃》明確了如下機制。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明確各級政府職責,充分調動社會力量,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成本共擔、協同推進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政府承擔農業轉移人口在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設施等方面的成本支出。企業要落實農業轉移人口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制度,依法為農業轉移人口繳納職工養老保險、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費用。農業轉移人口要按照規定承擔相關費用,積極參加城鎮社會保險等,提升融入城市社會能力。

    農業轉移人口社會參與機制。建立城市包容機制,推進農民工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

    加快改善林區、礦區、墾區等「三區」人口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提升「三區」人口城鎮化品質。強化住房改造,加大省級財政對林業、工礦棚戶區和墾區危房改造投入力度。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將「三區」道路和供水、供電、供暖、供氣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地方政府各級規劃。推進「三區」產業升級改造,大力推進資源枯竭礦區產業轉型。有序實施生態移民,引導推進「三區」人口向中心城鎮和中部地區轉移,加快「三區」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

    強化產業支撐推進產城融合

    無論是城鎮本身的發展,還是推進人口的城鎮化,都需要強有力的產業支撐。王儒林強調,新型城鎮化要著力提升全省產業發展水平,使城鎮化真正建立在產業發展、結構優化、實力增強、就業充分的基礎之上。

    四化同步、產業優先,是吉林新型城鎮化規劃的一個重要原則,把產業發展、創新和轉型作為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前提,推進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同步發展,有機融合,以產業化支撐城鎮化,以城鎮化促進產業化。

    《規劃》提出,以生產力布局調整為抓手,以建設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集群為目標,培育壯大支柱產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提高汽車整車生產能力,到2020年,整車產能超過400萬輛,零部件本地配套率達到60%左右,汽車產業產值達到1萬億元。做大做強糧食精深加工、畜禽加工和特產品加工三大優勢產業,到2020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萬億元。推動石化產業向原料多元化、產品精細化和產業精深化方向發展,到2020年,石化產業產值達到5千億元。加快發展中藥飲片、中成藥、化學藥、生物生化藥、醫藥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等醫藥產業,培育發展食品、保健食品大品種、大品牌和大企業。做大做強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改造提升農業機械、換熱設備、電力設備、礦山機械、建築機械制造產業,培育工業機器人、光機電一體化、遙感衛星及應用、智能裝備、通用航空等新興裝備制造業,到2020年,醫藥健康和裝備制造產業產值分別達到4600億元和4330億元,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提升產業總量、優化產業結構的多重效應,《規劃》提出,將卷動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九大專項行動計劃,發展壯大生物制造、電子信息產業規模,推進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成為百億級規模產業。組織實施20項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工程,重點推進100項產業重大技術創新,實施100項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培育遙感衛星、無人飛行器、聚乳酸、聚酰亞胺纖維、阿達木全人源化單克隆抗體藥物等新增長點。到2020年,高技術產業大企業和上市公司數量實現大幅增長、增加值占GDP比重顯著提升。

    加快發展服務業,既是城市經濟轉型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人口城鎮化的要求。《規劃》提出,將啟動實施服務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服務業重大項目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實施現代物流業提升、信息與科技服務業振興、金融業拓展、旅游業壯大、文化產業提速、商貿流通業轉型、房地產業升級、節能環保服務業培育、養老服務業扶持、健康服務業推進等十大工程。充分發揮旅游資源優勢,做強做響長白山春季休閒旅游、夏秋兩季生態旅游和冬季冰雪旅游,大力發展東西部邊境風光、民族風情、湖泊濕地特色旅游,將旅游產業打造成為吉林省新的支柱產業。重點發展研發設計、商務服務、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文化、旅游、健康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協同并進。

    在產業的內在發展機制上,《規劃》提出提升特色產業園區、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前者旨在打造更多產業集群,后者則將狀大民營經濟。

    轉變發展方式 加快制度創新

    城市的承載能力、發展品質,關乎城市發展的未來;城鄉統籌聯動發展,則關乎經濟社會的公平原則。

    《規劃》將更多筆墨落在了轉型、創新上。《規劃》提出,要加快轉變城鎮發展方式,增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和安全發展能力,有效預防和治理「城市病」,建設和諧宜居城鎮。

    轉型依賴於科學規劃,而功能空間規劃是一個重要前提。《規劃》提出,依據城市人口規模和空間形態,全面優化中心城區功能。長春和吉林兩個大城市合理界定城市邊界,按照組團式城市模式,加快核心城區連接新城區、城市外圍組團的快速路建設,完善軌道交通、現代公交和城市慢行系統,逐步推行就業容量大的「鄰里中心」社區服務業發展模式,在一公里左右服務半徑內配備集購物、餐飲、休閒、社交、金融、郵政、醫療、民政、生活服務和文化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商業配套和生活服務設施,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生活消費空間。四平、遼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延吉等區域中心城市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劃分城市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對城市發展新區,以人口密度、產出強度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準,嚴格新城新區設立條件,到2020年乃至更長一段時期,按照國家標準規劃建設長吉大都市區、區域中心城市和重要節點城市的15個新城新區,達到300萬左右人口承載能力;對重點開發區進行轉型升級,加快提升開發區產業層級,培育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增強承載人口和產業功能,按照統一規劃、同步發展、資源共享、體制互動的原則,探索城鎮和開發區合一的管理體制和模式;統籌城鄉接合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建設,增強服務城市、帶動鄉村、承載人口功能。

    基於生態優先原則,《規劃》提出,依託自然生態分布,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構建「兩區、三脈、多核」為主體的生態空間格局,推進城市與綠色共生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圍繞提升城鎮化品質,加強城鎮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增加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全面增強城鎮對人口集聚的支撐和服務功能;牢固樹立「大安全」理念,增強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高安全發展的防、管、控能力,建立責權明晰、科學規范、運轉有效的責任體系,推動形成屬地監管、行業監管、綜合監管「三位一體」監管工作格局,構建安全發展長效機制。

    在提升城市品質方面,《規劃》提出要發展新型城市。

    在創新規劃管理的基礎上,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強化城市人文建設,加快綠色城市建設。在城鄉統籌聯動發展方面,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實現上述轉型創新發展目標,對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提出了諸多創新要求。《規劃》提出了包括人口管理、土地制度、住房制度、資金保障機制和生態保障制度等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對至關重要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規劃》提出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利,保障農民帶地進城。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圍繞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制定切實可行的試點方案,探索開展農村宅基地改革。嚴格執行宅基地使用標準,禁止一戶多宅。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探索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範運行。深化徵地制度改革,規範徵地程序,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

    在投入機制創新方面,《規劃》提出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加快財政體制和投融資機制改革,創新金融服務,放開市場准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資金保障機制。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方面,將設定并嚴守資源消耗上線、環境品質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加強源頭管控、過程監管和績效考核,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硬約束。

    從空間布局創新,到城鎮化發展模式創新、制度創新,吉林特色城鎮化規劃形成了符合城鎮化規律的整體戰略,對吉林振興發展的影響將是深遠而深刻的。

    香港商報記者 冀文嫺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