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欽點「東北裝備」走向世界,對經濟增長陷於一時困境的東北地區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它已在國務院振興東北新「11條」中成為新的東北振興戰略的主軸之一,后續政策規劃料將進一步提出實施策略。
在談及東北振興,李克強總理既有「新中國工業體系建設之初,東北支援全國,付出了巨大代價。尤其是東北的工人階級,當年先生產、后生活,作出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的動情之語,亦有「東北地區是最早實行計劃經濟的區域,存在許多體制性、結構性的深層次矛盾」的針砭之詞。東北裝備能否成為像德國裝備一樣的體系化產業軍團,這些矛盾無疑是最顯著的障礙。
在走向世界方面,李克強總理所言的高鐵、核電、特高壓等東北裝備是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產業。但同時,我們亦應看到,在一些與西方拼硬仗的領域,諸如機床、發電設備等,面臨著惡劣的國際競爭環境,在「走出去」的方向、模式、風險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多種考驗。目前,包括東北裝備等中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多為單打獨斗形式,不少企業為贏得訂單而「同室操戈」,競相壓價,惡性競爭,甚至出現一台數千萬高端數控機床只有數百元利潤的怪現象。
面對矛盾和考驗,「東北裝備」欲成功走向世界,筆者以為,除了內修做大做強之功,尤須外練抱團作戰之術。振興東北新「11條」提出要完善東北四省區區域合作與協同發展機制,健全推進落實措施,深化多領域務實合作。在此原則下,「東北裝備」的抱團之術至少包含如下三個層面。
首先,應通過橫向產業整合與企業併購,組建走向世界的航母型領軍企業。東北裝備整體的底子是國有企業,而計劃經濟思維的根深蒂固,極大制約了裝備制造業的橫向整合。早在2008年,東北四城市市長峰會就提出,要打破行政壁壘,鼓勵支持裝備制造骨干企業實施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重組,打造世界級旗艦企業。然而言易行難,近年來,我們很少聽說東北裝備制造業領域的重大戰略重組行動。可以預想,新的東北振興政策將重點推進相關變革。
其次,東北裝備制造業應著力進行縱向產業鏈整合,形成基於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產業協調發展機制。國際市場的競爭越來越呈現出產業鏈競爭的態勢,而當每一個鏈條環節都足夠強大時,便能形成產業鏈集群優勢,釋放搶占國際市場的乘法效應。產業鏈集群突出表現為上下游產業配套,譬如發電和輸變電設備,汽車整車和零部件等。東北地區本來歷史文化淵源和自然條件等稟賦很相似,區域一體化既存共識,產業與技術創新亦已經對其形成倒逼;同時,業已形成的瀋大、長吉和哈大齊三大產業集聚帶,具有地理、交通上的聚集優勢,理應通過錯位發展,抱團成為國家重要的現代化裝備工業走廊和世界性裝備制造業基地。
最重要的是,東北裝備應聯手走向世界。其一,應嘗試搭建走向世界的聯合機制和統一平台。東北四城市市長峰會已經提出要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數控機床及工具研發和生產基地」,那麼,在走向世界方面,瀋陽、長春、大連、齊齊哈爾的機床產業能否構建統一的國際化平台?
其二,應嘗試建立上下游配套企業成鏈「走出去」的機制和平台。譬如,瀋陽北方重工的雙護盾硬岩掘進機已進入澳大利亞地鐵建設項目,那麼,長春的地鐵客車能否借力呢?
激烈的競爭已讓越來越多的機遇存於荊棘之中。正如李克強所言,國家支持固然重要,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東北能否燃起改革、創新的激情。曲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