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東北衝刺世界工廠制造者
2014年 09月 08日 00:00    香港商报
 

    【編者按】它們,也似群星閃耀,一直在推動國家的進步與繁榮,但卻很少是時代商潮中大眾熟知的「明星」。裝備制造業,一個工業強國的基石,一個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幕后英雄。在如今世界,具備完整裝備制造產業鏈的國家僅有美、德、日、中四國。從六十年前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到如今能夠與裝備大國同台競技,中國「東北裝備」居功至偉。「共和國裝備部」,鐫刻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歷史上的一個豐碑榮譽。此譽六十年不失,而今正屆升級時刻--從「共和國裝備部」到裝備世界。「東北裝備」將如何完成這一華麗轉身?

    東北優勢 重燃中國工業激情

    現象,并不會總是指向問題的本質。今年以來,受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趨緩的影響,人們慣於將「東北增速失陷」的現象歸咎於產業結構失衡--重化工業比例過重。但「克強經濟學」恰恰將之視為東北優勢。

    李克強在上月末的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工作會議上指出,推進東北經濟發展,要注重發揮東北自身優勢。首要做強裝備制造業,抓住高鐵、核電、特高壓等重大項目建設契機,促進技術、產品創新,推動「東北裝備」走向世界。  

    均衡的產業結構尽管重要,但強化優勢顯然比重起爐灶更容易。這讓我們看到了「克強經濟學」辯證思想的另一面。在東北培育一個珠三角,不容易甚至已不可行,珠三角是世界工廠,但東北卻最有實力成為「世界工廠的制造者」。

    8月初,《國務院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正式發布,鼓勵引導國家重點工程優先采用國產裝備、扶持優勢裝備走出去,這兩項頗具含金量的政策,既是東北冲刺「世界工廠的制造者」的動力,亦是在消費品領域早已激情消退的制造業資本,重燃中國工業激情的重大機遇。

    精神聖地 裝備國家六十載

    尽管有歷史選擇的原因,但東北能夠成為「共和國裝備部」,更多繫於其扎根在歷史深處的裝備強國基因和民族意志。早在上世紀20-30年代,東北就形成了中國第一個民族資本自營自建的重工業體系,創造了影響至今的諸多全國第一:機械制造業、鋼鐵業、汽車制造業、電力及發電設備制造、軍事工業等等,其中的「長春電爐」如今仍然以原企業名挺立在21世紀的市場潮頭。    「裝備強則中國強」,自建國以來,這一國家意志從未動搖。而東北就是這樣一個以裝備強國的精神聖地。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壺茶碗,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誰來裝備中國」之痛,今人難知。而被后人毀譽參半的中國重化工業之路,卻由此艱難啟程。

    從1953到1957年,中國實施了第一個國民經濟5年計劃。其中,以前蘇聯援建「156項」為重點的重化工業,相當部分布局在東北,形成了如今的哈電集團、一汽集團、瀋陽機床、中國一重、中國北車(長春客車廠)等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主力軍。第一輛汽車、拖拉機、火電機組、高壓變電設備等,不僅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了大量技術裝備,而且輸送了大批人才,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工業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前蘇聯停援中國后,「誰來裝備中國」再次成為一個重大問題。「買一個現代化」與「干一個現代化」的博弈由此正式開始。鄧小平提出,中國的技術要更新、要趕超世界先進,進口國外裝備技術簡單但不保險,國產化困難一些但最可行。1983年,時任機械工業部部長林宗棠建議抓緊研制重大技術裝備。這一年的7月12日,國務院頒布了《關於抓緊研制重大技術裝備的決定》(史稱「110號文件」),標誌著中國研制重大技術裝備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2006年,國務院《關於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提出的16個重大突破計劃,即有清潔高效發電裝備、特高壓輸變電成套設備和關鍵設備制造技術、大型乙烯等化工成套設備、大型煤炭設備、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和海運裝備、軌道交通裝備、大斷面岩石掘進機等大型施工機械、重大(成套)技術裝備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大型高精度數控機床等發展任務落在東北裝備制造業的肩上。

    經過多年的積累,東北裝備由爭「中國第一」,跨越到了博取「世界第一」。仔細盤點東北裝備的產業門類,可以發現,這個群體幾乎生產著中國最「高大上」的尖端裝備。智能制造裝備領域,瀋陽機床名列世界機床行業第一位,哈電集團是中國最大的發電設備、電力驅動設備研制和成套設備出口企業之一,長客股份是中國最大的高速鐵路客車和城市軌道車輛的研發、制造和出口基地。

    厚積於創新 薄發於世界「高端」

    從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到如今與美國、日本、德國并肩為世界四大裝備制造國,成就斐然的同時,卻是另一種差距:美國的裝備制造業增加值為五千多億美元,而中國只有不到兩千億。中國裝備,仍大而不強。

    對此,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要求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為突破口,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端裝備制造研發基地。這里說的「高端」,很顯然,是指技術創新領先國際。

    目前,在中國幾乎沒有比東北更有成為「高端制造業」基地優勢的地方了。東北擁有船舶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檔數控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7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水力發電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特高壓變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高速列車系統集成國家工程實驗室(北方)等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全斷面掘進機國家重點實驗室等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航空鈦合金構件制造及裝備、空間光電技術等1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高端制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研發設計和技術創新,高端產品作為技術密集型產品,其持續研發能力成為必要條件,也是保持「高端」制造的保證。

    李克強總理被冠以「高鐵總理」之名,他向世界推銷中國高鐵的底氣毫無疑問來自中國高鐵實至名歸的「高端」水平。在中國北車長客產品先后出口到巴西、澳大利亞、泰國、伊朗、沙特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出口產品4000多輛,出口簽約金額超過40億美元的成績單背后,包含有國家、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40餘項,擁有專利665項,并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申請海外專利14項。大連機床通過海外并購打通了躋身高端市場的路徑,系第一家併購美國公司的中國機床企業。大連瓦軸集團收購德國一家百年軸承企業,改造成大連瓦軸的歐洲研發總部,整合世界最先進技術擁有了一流研發團隊……

    創新,不僅僅是一種技術行為,從某種意義上,更是一種社會行為--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東北三省,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詮釋著自主創新的這一規律。吉林省開辟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模式,這一模式將科研院所、企業研發機構、生產主體、行業協會整合在一起,形成了緊密結合的創新軍團。譬如其汽車電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由中科院長春分院、一汽技術中心和吉林省汽車電子協會共同發起,以一汽及吉林省核心汽車電子企業的技術需求為導向,以中科院東北區域創新集群建設為紐帶,希望通過培育吉林省汽車電子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進一步提高了一汽及吉林省汽車電子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遼寧構建了重大裝備制造協同創新中心。中心由大連理工大學牽頭,協同東北大學等4所高校和瀋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瓦房店軸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4家企業,瞄準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重大需求,依靠創新驅動,推動產業向中高端提升。

    黑龍江采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裝備工業,實現數字化設計、自動化生產、信息化管理、網絡化經營,滿足市場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增強企業綜合能力。

    一國的現代化不可能用錢從國外買來,裝備中國工業的重任終究要由中國自己的裝備工業來擔綱!而目前,技術創新和產業態勢預示著世界經濟正在進入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前奏,中國裝備走向世界的機會正在降臨。東北裝備以自己構建的創新能力,已經初步具備了與世界共舞的能力、裝備世界的能力。

    香港商報記者 曲直 冀文嫺

    

 
(來源: ) 編輯: 郭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