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新聞

孫興杰:重構亞太 桂港可大有作為
2014年 09月 20日 00:00    香港商报
 

    首屆桂港合作論壇之桂港-東盟合作戰略決策閉門會環節由吉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孫興杰擔任主持。他在發言中指出,香港從一個缺少資源的小漁港成為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創造了經濟史上的奇跡;而中國在三十多年時間里擺脫貧困,進入世界級經濟大國行列之中,也是一個奇跡。陸港之間卻一直處於錯位與互補之中,直到近些年來兩地之間的經濟在結構上出現了共振,而桂港合作的熱絡與深化便是這種共振的表現之一。對於大陸與香港之間的經濟關系需要進行更長遠的歷史審視,只有當兩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經濟周期更具有相關性之后,香港才會在更大經濟網絡中發揮關鍵節點的作用。

    正反合:陸港經濟周期性錯位

    「二戰以來,陸港之間的關系可以說經歷了正反合的歷程。」孫興杰指出,香港之於中國是近代歷史的開端,但是香港所有具有的歷史象徵意義是后來現實所塑造的,它在經濟上發揮關鍵性的角色還是從二戰結束之后開始的,此后香港與大陸的經濟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香港經濟的騰飛與轉型與大陸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失衡到均衡的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始於二戰之前,香港的經濟與金融服務遠遜於上海,而隨著上海金融股票、證券的關閉,大陸經濟向計劃經濟轉軌,大陸的金融業發展被中斷了,直到四十多年之后才得以重建。對香港來說,這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挑戰在於大陸政治經濟的變動使香港作為一個貿易轉口的基地的角色受到極大削弱。機遇則在於,香港少了一個對手,上海直到21世紀才重新走上國際金融中心之路。在上海的大量的資金、企業家和工業設備南遷到香港,兩個城市的命運隨之而改變。資金、設備以及廉價勞動力為香港的工業化提供了起飛的條件,在五六十年代,香港經歷了快速工業化的階段,從一個貿易的中轉站變成了一個工業基地,塑料、紡織等產業發展起來。

    第二個階段大陸開始改革開放,陸港經濟的紐帶得以重建,香港的資金、企業與大陸的土地、勞動力得以對接,并助推大陸經濟的快速起飛。20世紀七八十年代正當香港工業日漸受到高租金、高工資等問題困擾時,中國政府開始吸納海內外投資者的政策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線生機。「春江水暖鴨先知」,毗鄰大陸的香港也是捷足先登,成為最先進入大陸的外資。陸港之間的交流也是雙向的:大陸的開放政策給香港的剩餘資本提供了一個獲利的出口,而香港為大陸經濟發展解決了資金短缺的難題。香港進入大陸的投資也是不均衡的,主要集中於珠三角。另外,香港為大陸企業的國際化提供了平台,尤其是到了90年代國企開始在香港上市,成為香港股市的新生力量。國企在上市過程中與國際標準接軌,也獲得了大量的海外資金,對香港來說,紅籌股、國企股的出現改變了香港股市的結構,大陸工業股的噴涌改變了香港股市面貌,更重要的是陸港之間的經濟紐帶得以重建和強化,兩地的經濟互補、協同發展。

    第三個階段始於大陸經濟進入新一輪的改革期,從貿易國家向金融國家、從出口大國向進出口平衡國家,中國的需求與市場已經成為重要的經濟權力。人民幣開始了國際化的進程,香港作為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人民幣離岸市場。隨著陸港兩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均衡化,需要尋找新的契合點。孫興杰指出,隨著大陸經濟的崛起,陸港關系進入新一輪調整階段,更加一體化的市場網絡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就是大陸、香港以及東南亞會形成新的世界經濟增長的極。香港需要在這一輪變革中尋找到合適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與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一樣,香港面臨著新一輪的改革與調整,建立更加均衡的市場結構,比如地產霸權的問題。

    「三十多年來,陸港經濟發展達到了比較均衡的水平,到了深度合作的階段,也就是從經濟結構上需要相互嵌套。應該說,現在到了陸港相互欣賞、相互切磋的時候了。」孫興杰總結道。

    打造海陸多邊平台

    「從陸港關系的歷程來看,大陸再次處於主導地位,而香港需要適應這一政治經濟的大變革,其實需要適應這一事實的不僅僅是香港,還有周邊國家和地區。」孫興杰認為,中國的經濟崛起已經產生了地緣政治效應,中國正在構建以機遇自身為中心的多邊合作的機制和框架,而香港需要積極參與這一多邊機制的構建。

    孫興杰指出,中國與東盟已經建立起自貿區,從形式上看已經形成了一個多邊的合作框架,但是在相當長時間里,中國大陸、香港、東南亞諸國更多的是雙邊的合作,再往前追溯,這一地區處於不同的政治經濟體系,冷戰將東亞分裂為不同的經濟、政治與軍事集團。東盟最先建立起多邊合作平台,但是東盟的市場以及經濟水準還不足以成為東亞地區進一步合作的發動機,中國希望打造與東盟的「鑽石十年」,與「黃金十年」相比,未來十年中國的重心將得到凸顯。

    構建海陸一體的地緣政治與經濟網絡。中國與東盟雖然緊密相連,但是從地緣政治結構來說,他們并不是一個完整的地緣政治單元,而是亞歐大陸與太平洋的交接地區,兼具海洋性與大陸性。近代以來,陸權與海權之間一直存在著競爭,現在中國需要和東南亞建立海陸兼容的政治經濟體系。中國政府正在推進的一路一帶的戰略也是試圖建立以中國為核心的海陸兼容的多邊平台。

    廣西:海陸地緣中心

    「多邊合作體系的構建必須以市場為核心,中國與東盟『鑽石十年』的關鍵在於統一的地區市場的建立,將地區內的資源要素進行優化整合。」孫興杰指出,首先是跨國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高速鐵路網絡的建設以及陸海聯運設施的建設。中國已經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鐵網絡,高鐵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也是整合地緣空間的有力支點,中國高鐵網絡向外延伸才能產生網絡效應。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山水相接,廣西處於中國向東南亞開放的前沿,也是中國高鐵網絡向東南亞延伸的起點。可以說,高鐵網絡是整合歐亞大陸海路過度地帶的基礎,從中國西南部經中南半島而到東南亞的島嶼,形成便捷有力的物流通道。

    從地區一體化的視角來看,桂港合作處於中國構建海陸一體的政治經濟網絡的中心地帶。廣西地處中國西南邊境,但是卻處於海陸相接的中心,既可以連接中國經濟的腹心地帶,也擁有西南出海口。香港的經濟發展歷史印證了連接內外、溝通東西的地緣優勢可以轉化為巨大的經濟優勢。桂港合作可以借鑒香港的歷史經驗,同時又可以突破香港的規模限制,形成一個放大版的香港。香港的資金、服務、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優勢可以彌補廣西的短板,而廣西可以借此挖掘經濟潜力,追趕粵港,在整個珠三角形成聯動。

    孫興杰指出,從中國的戰略遠景而言,東南亞是中國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出發點。從歷史上來看東南亞地區處於中國、印度、中東和海上之間要道,在近代貿易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從中國的全球化戰略圖景而言,桂港合作處於戰略前哨,國家推動珠江-西江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二者重合於廣西,地緣政治的結構優勢將廣西推向一個發展的新通道。」孫興杰說。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