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福廈泉漳築海絲新輝煌
2014年 09月 29日 00:00    香港商报
 

    從古至今,福州、泉州、漳州和廈門作為「海絲」沿線的中心樞紐城市,在不同歷史時期「輪番登場」,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日,福州市市長楊益民,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康濤,泉州市市長鄭新聰,漳州市市長檀雲坤齊聚廈門共謀建設「海絲」大業。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過程中,四個城市如何把握海絲機遇,再創輝煌,四位市長對各自城市都有非常準確的定位。香港商報記者 許國璽

    楊益民:主動對接 合作共贏

    楊益民介紹說,福州是福建省的省會,對外貿易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西漢時期,當時的東冶港就與東南亞國家有貿易往來,最鼎盛的時期清朝共有17個國家在福州設立了領事館,福州當時也是五口通商之一,這也說明了福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在國家提出「一路一帶」戰略后,福州市起草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行動方案,今年還專門舉辦了一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市長論壇,緊接著跟國開行、進出口行業以及市政府三家簽訂協議,創建了規模100億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基金,已經在運行。福州與國家開發銀行福建省分行、中非發展基金簽訂了海上絲綢之路基金框架協議,計劃籌建的基金總規模100億元,其中首期募集資金20億元,旨在引導企業進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投資領域,主要投向互聯互通、海洋經濟、農業物流等行業,促進更多有能力的福州新區企業集群式走出去。另外,福州市正在爭取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以及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都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奠定了比較紮實的基礎。

    楊益民表示,今年福州跟東南亞國家在海上養殖和海上捕撈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福州在全球已經建立了6大遠洋捕撈生產基地。海洋養殖方面與印尼、東帝汶、澳大利亞等國家合作進行海上養殖。

    楊益民表示,福州正加快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城市。另外,福州將構建與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加強與東盟國家的經濟合作,具體包括以海洋經濟為突破口,與東南亞國家建立海洋養殖合作基地,探索東盟國家的產業園區雙向投資,健全與東盟國家常態化的合作交流機制等。目前,福州率先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開展海洋產業合作,已在印尼、緬甸、毛里塔尼亞等國建立了6個遠洋漁業捕撈基地。楊益民指出,福州市積極主動對接,提出建設「海絲」戰略樞紐城市的定位,并通過舉辦「5.18」市長論壇、成立「海絲」發展基金、建設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舉辦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等一系列重大活動,為貫徹落實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戰略奠定了良好基礎。他希望充分利用國家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有利時機,不斷深化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溝通聯繫,實現合作共贏。

    康濤:人才特區 包容進取

    「從起點的時間來看,廈門確實要向各位『老大哥』(福州、泉州、漳州)拱手。不過在改革開放之后,廈門的對外貿易占全省的一半,同樣占全省對東南亞貿易的一半,在未來的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廈門將繼續努力發揮出重要作用。」在2014國際投資論壇上,康濤用「包容進取」這一關鍵詞表達了對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希望。

    「廈門在資金運作方面具備更大的潜力,也有東南地區最具亮點的地方。」康濤指出,中國東南沿海很多人才是從廈門向海外輸出的,很多人都是從廈門口岸走出去的,他們對廈門都非常認同。這一點使得項目在人力方面也具備優勢。而在政策上,廈門最近推出了海納百川的計劃。每年預計將投入各項保障資金近15億元,計劃用8年時間,打造廈門「人才特區」。從現在起到2020年,廈門預計引進1700名各類領軍型人才和6500名骨干型人才,新集聚的人才總量達到23萬人,基本建成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創新能力強、人才效用彰顯、對台優勢明顯、輻射海西經濟區的「人才特區」。同時實施「廈門市東南國際航運中心人才計劃」(簡稱「5523」計劃),「5523」計劃,即到2020年,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聘請顧問20名、專家30名,引進領軍型人才50名,引進高層次复合型人才200名、高層次專業型人才300名。通過高端人才的引進,將進一步助推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促進港口轉型升級。

    康濤表示,加快建設東南國際航運中心,是廈門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最具特色的中心工作。未來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將建成以廈門港為核心、福建沿海港口群為支撐,廈漳泉城市群為依託的國際集裝箱干線港、區域性郵輪母港,將成為福建、廈門與「一帶一路」經貿拓展的重要「出海口」。

    據了解,廈門港目前吞吐量近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超過800萬個標箱,位居世界第七,未來還將以吞吐量6-7億噸、集裝箱吞吐量2000萬個標箱為目標。現在的廈門港不僅是沿海主要港口之一、國家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和集裝箱運輸干線港,也是推動海峽兩岸「三通」和擴大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的主要窗口,是建設中的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的主要載體和核心組成部分。

    檀雲坤:傳承海商 揚帆遠航

    「漳州月港在海絲之路上沒有起大早,但是趕上了大集。」檀雲坤對於漳州在海絲發展道路中的重要地位這樣定位道。檀雲坤指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人力、物力、財力三要素缺一不可,需要同時發力。

    檀雲坤說,就人力而言,漳州深厚的「海絲」淵源,孕育了海商特質,傳承至今。一是能夠「順風使舵」,市場信息、觸角非常靈敏,敢於決策,善於決策;二是「敢頂風浪」,敢拼會贏,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镕庭信步;三是善於「借船出海」,懂得草船借箭,借力發展;四是「同舟共濟」,有團隊精神,能夠抱團取暖,共同發展;五是「情深似海」,懂得感恩,愛國愛鄉,辦公益、做慈善,回饋社會。這支海商隊伍,既是漳州改革的動力、發展的棟梁,也將是參與「海絲」建設的生力軍。他表示,歷史上的「海絲」之路體現了海商推動了全球化的進程。漳州與「海絲」之路有著深厚的淵源,「海絲」對於漳州的影響也是方方面面的。最重要的是海商的精神、膽識和品格一直傳承至今。

    檀雲坤認為,「海絲」文化,是海洋文化、開放文化、走出去的文化。我們要充分發揮漳州對台、港口、生態優勢,主動融入,積極作為。21世紀的海絲之路,台商不能缺席。要進一步發揮對台優勢。目前重中之重是兩岸要攜手建設古雷台灣石化產業園區,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基地,做到兩岸聯手賺世界的錢。

    如今,漳州強化經貿合作,目前已初步梳理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項目31個,總投資超過1100億元;發揮漳州全市海岸線715公里、擁有20多個天然港灣的優勢,加快發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構建便捷的海陸交通體系。檀雲坤表示,漳州要抓住機遇,按照國家發改委批覆的「建設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基地」要求,立足兩岸共同規劃、共同認可,進一步完善提升相關規劃,努力把古雷建成深化兩岸產業合作示範區的重要平台。據了解,在古雷半島,以台資為主導的千億石化產業集群蓬勃興起;在漳州台商投資區,台企福欣特殊鋼項目撬動漳州臨港鋼鐵產業夢想;在對台農業上,累計批辦台資農業項目超過1000個,實際利用台資近10億美元,這些指標均占全省近50%。漳州產品遍布「海絲」沿線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鄭新聰:起點先行 再振雄風

    泉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無可爭議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鄭新聰認為,泉州目前有許多史料和史實可以證明泉州在10世紀到15世紀之間對於海上絲綢之路所做的不可替代的貢獻。鄭新聰說,泉州有「四」個泉州人,「三」支企業家隊伍。泉州有836萬人口,海外的泉州籍華僑華人有790萬,台灣的泉州祖籍的人口有80多萬,漢族同胞900萬人,占44.8%。另外,异地的泉商有150萬,在全國各地做生意,這是四個會經商的、愛拼敢贏的泉州人。

    鄭新聰表示,廣大的海內外泉州人以及企業家隊伍,成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生力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提出以后,泉州年初提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的方案。例如在產業合作方面,泉州已經打造了2個石化產業項目,以及一大批項目正在建設中,包括與中東一些國家在石化專業園區建設方面也展開了合作。泉州石化產業對打造泉州完整產業鏈意義重大,現在,泉州正籌劃建設中國-沙特阿拉伯石化產業合作泉州園區,希望有實力企業來泉州一起共建園區。

    在鄭新聰看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泉州在此方面主要有以下六大優勢:一是貿易基礎。泉州在唐代就是中國四大貿易口岸之一,宋元時期,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二是產業基礎。泉州制造業銷售收入去年已近1.1萬億元,其中單三大產業就達4600億--紡織服裝1700億、鞋業1500億、石化1400億。三是人脈優勢。泉州海外華僑791萬人,其中90%主要僑居東南亞等「海絲」沿途國家。四是文化認同。泉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的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國務院首批公布(1982年)的歷史文化名城,東亞三國首評的「東亞文化之都」。五是港口潜力。目前泉州區內港口已與23個國家和地區開辟了國際運輸航線,港口潜力很大。六是企業家隊伍優勢。目前上市公司達86家,中國馳名商標就有124件。

    鄭新聰表示,泉州積極籌備「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經貿博覽會」,并舉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商務投資論壇」,尽早實現將泉州港列入全國主要港口名錄。力爭在新的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上起排頭兵作用。

    

 
(來源: ) 編輯: 郭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