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周榮亮 放下脈枕發展健康產業
2014年 11月 07日 03:00    香港商报
 

    健臨藥業創辦人兼中醫世家第三代 周榮亮 放下脈枕發展健康產業

 

 中成藥註冊制度在香港推出至今十年,市場的中成藥產品由起初的數萬款,淘汰至今只餘下8千多款,行業正步向精益求精。在香港成立34年的健臨藥業是當中能夠適者生存的藥廠之一,在香港自設廠房,堅持香港製造。其創辦人周榮亮生於中醫世家,其父更是泰國著名的中醫師,前來就診者包括泰國的知名人士。放下脈枕,更進一步成立藥廠,周榮亮坦言,是要普治更多的病人。

香港商報記者 李素瑩 攝影記者 馮俊文

 

健臨藥業現時推出自家產品及OEM代工產品,中成藥產品有約50多種。據周榮亮估計,本港大多數藥房均有售賣其品牌。集團在香港自設廠房,確保藥物香港製造,並與歐洲和亞洲夥伴合作,所代理的神農天喜丸、德國華沙消石素、利膽丸、泰國強骨力、和春堂五鞭海狗丸等,都是華人所熟悉的。健臨藥業創立34年以來,都只靠口碑帶動的銷情。

專注中藥及保健品科研

健臨藥業專注華人市場,設有開發部,針對性研究華人中成藥及保健品市場未來的需求,並透過業界友好,交流中藥材最新資訊,預測每年的市場走向。惟周強調,健臨不像大型企業般每年投放巨額資金於市場營銷,乃是專注中藥及保健品科研,開拓業界合作夥伴。

據表示,健臨由藥廠到營銷都是一條龍自行管理,有利成本控制。為確保供貨價穩定,廠方會與藥材供應商簽署為期一至兩年的供應合約,即時預支一年的貨款。「買一年的期貨,方便成本控制。供應商遇上藥材跌價便賺錢,漲價便輸錢,以田七為例,昔日是數十元一斤,後來炒至千元一斤。我們對採購和科研的認知,是我們的成功之道。」。

醫學需要與時並進,中藥也與現代科研結合。他舉例說,傳統對靈芝的食用方法未能充分發揮其功效,使靈芝的功效未如理想。現代中藥對靈芝進行破壁,提升其可被人體吸收的能力,充分發揮靈芝的功效。惟他提醒,市面不同品牌中成藥的效果參差,消費者應當小心選擇。

與大學合作藥食同源科研

周榮亮還注重對植物特性的研究,認為這是中成藥及保健品生產者應當具備的知識。他又表示,藥廠在利用現代科技來提升藥品及保健品功效的同時,也應當以推動中成藥及保健品大眾化為目標。「科研出來的成果應該是大眾化和普及消費者」。

健臨藥業與多間大學合作,進行藥食同源的科研。「大學科研的成果應該推出市場,否則,所有成果都歸於虛無。企業的產品放在大學科研,大學科研的成果又可以透過企業投入生產。藥廠與大學合作,能達致互惠互利。」

他認為,現代科研能夠提升中醫藥的形象,本港年輕人對中藥的接受程度正在提升。健臨藥業客戶包括老、中、青人士。「很多年輕人不喜歡有氣味的保健品,我們的整腸丸做到沒有氣味,這都是科研的成果」。

 

 

 

中醫世家  好學不倦

 

周榮亮生於泰國華僑中醫世家,其祖父、父親均為中醫,至周榮亮已是第三代。他的童年時代都在家鄉潮州度過,陪伴他成長的不是玩具,而是一塊塊的中藥田。「在鄉下的家種有中藥田,小時候已經學習中藥種植、採摘、加工、學習中藥理論、研究中藥。」

父為泰國著名中醫

14歲以後,周榮亮跟隨母親來港定居,期間經常往返泰國與家族相聚及經營家族業務。周榮亮憶述,泰國有不少人都能操華語及潮語,而且為人友善。據表示,泰國人非常尊敬中醫,尤以醫術較高者為甚。周父擅長奇難雜症,曾有泰國華裔高僧久病不癒,遍尋名醫不果,終在當地名人介紹下認識周父,並成功治癒。

香港今日許多中醫家庭都不願再子承父業,周榮亮至今仍然醉心研究中藥,他笑言,是因為自己「為食」。中藥講求藥食同源,藥材可以作為日常膳食,他喜歡通過食材的配搭,製作美味且健康的藥膳。

被問及為何成立中成藥廠,周榮亮表示,中醫行醫受地域限制,只能照顧一個地區內的病人,如果想要照顧更多的病人,應發展中成藥及保健品。他與父親及祖父三代人合力研究中成藥及保健品,健臨藥業創立於1980年經營中藥及保健品相關業務。他指出,推出中成藥及保健品不但可以照顧世界各地的病人,也可以把生意及中藥文化推展到世界各地。

進修法律成優勢

周榮亮博學多才,自小跟隨父親學習中醫藥的他卻曾於大學進修法律,並坦言在政府立例規管中藥業的今日,這些知識成為了他的優勢。「今日學到的未必今年有用,可能5年後、10年後會有用。懂得法律法規法則的人,會有更多優勢。」

周榮亮好學不倦,年近五旬的他至今仍然每年至少修讀一至兩個短期課程,在工餘時間也專注中藥及保健品研究,但他坦言,為了研究學習和理想,犧牲了許多陪伴家人的時光。

熱心兒童慈善

周很喜歡旅遊,更積極推動遊學文化,使高校學生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及擴闊眼界。另外,他又與非政府組織「香港蒲公英」合辦多項兒童慈善項目,包括慈善教育和兒童文化項目等。健臨藥業支持傷健共融,讓人發揮所長,藥廠內現時聘有12名傷健人士,從事設計及包裝等工作,其中3人更已晉升至主管級。

 

 

 

註冊制度繁複 香港中成藥業發展不易

 

香港於2004年落實中成藥註冊制度,十年過去,據周榮亮介紹說,中成藥生產商由起初的逾千間,淘汰至今只剩下約二百多間,當中不足數十間有從事自家生產,其餘大多廠商只是包裝加工轉售,當中有不少的規模都較小,而且工場衛生環境有待改善。

他說,本港不少中成藥產品仍處於註冊寬限期,已成功註冊的中成藥現有四百多款,五百多款則處於過渡期。他認為,這反映中成藥註冊十分困難,對中小企而言更是「痛苦」。他指出,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內雖然有不少中醫及中藥業界參與,但對中成藥生產並不熟悉。中成藥註冊評審小組成員包括社會人士、中醫、中藥材商,但唯獨缺乏製造業人士,他希望評審小組能促請政府幫助業界全面發展。

此外,中成藥註冊過程流於官僚,令原本規定的審批期大大延長,有藥廠甚至申請經年仍未能成功為產品註冊。

冀優化註冊制度助行業長遠發展

他表示,業界經常向衛生署反映有關問題,值得欣喜的是,中成藥註冊情況在近兩年有改善,已成功註冊的中成藥數量由今年年初的二百多款,快速增長至現時的四百多款。惟他補充道,嚴格的中成藥註冊條款的確有助業界精益求精,保障消費者,對優質藥廠有正面作用。

他指出,內地近年亦正在加強推動GMP(良好作業規範)藥廠的發展和監管,過去十年期間,內地有超過六千間藥廠結業,現時只餘下約七千至八千間。他表示,內地政府雖然對中成藥有嚴格的規管政策,但中成藥品質相當懸殊。

周榮亮認為,香港的中成藥業註冊制度仍有待優化,否則行業長遠發展將受到限制。許多藥廠為免於中成藥註冊,已改為推出保健品,使市場上的保健品種類遠高於中成藥。他分析說,中成藥註冊費用高昂,需費數十萬元,中小企根本無力負擔。惟他坦言,健臨擁有科研及註冊團隊,對不同地區的制度可以充分配合,所以很多中成藥品已經成功註冊。

盼政府參考外地扶助政策

周續說,香港中醫藥發展的另一瓶頸還在於人才流失嚴重,不少大專院校的中醫畢業生就業情況未如理想。醫管局亦大多以合約形式聘用中醫師,其福利遠遜於西醫,使業界難以吸納人才,有礙行業發展。對於中成藥業而言,兼具中藥及科研知識的人才極為需要。

中國、台灣及新加坡等政府向藥廠提供優惠政策及現金資助,鞏固業界迅速發展及造就更多專業人才,期望香港政府參考外地政府對中小企的扶助政策,推動業界產業發展。

 

 

 放下脈枕,更進一步成立藥廠,周榮亮坦言,是要普治更多的病人。

 

 作為中成藥商,周榮亮表示,工作上最大的滿足在於產品能有效治癒病人。

 

 健臨藥業在香港自設廠房,由製藥到包裝都按照嚴格的衛生標準。

 

現代科研有助提升中藥的功效。

 

 健臨藥業與歐洲和亞洲夥伴合作,產品在華人地區暢銷。

 

 健臨藥業聘用不少殘疾人士,當中有3人更已晉升至主管級。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黃錦霞